心灵漫步 · 感悟六章
(2011-09-02 15:09: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人活一口气儿
俗语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人活着,就靠这一口气,没气怎么行呢?尽管到了最后时光的针尖轻轻扎一下,“扑哧”一声气没了,寿终正寝了。但只要还活着,多多少少得有三寸气在。
人生在世,气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总是要有一种精神来延续其血脉、支撑其信念、助推其发展的。而且,越是在危难艰苦的时候,越需要那么一种精神,需要那么一股气、一股劲。
人们为什么对电视连续剧《亮剑》那样赞不绝口?又为什么对这部剧的主人公李云龙那样钦佩不已?就是因为李云龙身上有一股气。这股气,就是人们所常说的“亮剑”精神。有了这股气,李云龙硬仗打,恶仗拼,即使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向敌人发起进攻,倒也要倒在进攻的路上。一个人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大小,但只要身上要有一股气,靠这股气,去努力,去拼搏,去创新。这样,即使成绩不如别人,也是好样的。
气是一种精神生态,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所需要的那股气,当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形形色色的财色诱惑面前岿然不动的正气;在风霜雪剑中披荆斩棘、笑傲江湖的锐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志气;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计较眼前得失的大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通晓事理、明辨是非的才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有了这些气,就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之气。古人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少了这股气,就有可能多一些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少了这股气,就有可能丧失进取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少了这股气,就有可能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和进退留转看得过重,甚至滥用权力,腐败堕落。
人皆有气,但人格不同,其气迥然。有的人,心肠歹毒,藏奸弄险,狠霸使横,暴露出来的是戾气;有的人,心底龌龊,杂草丛生,心念阴暗,贪权恃宠,散发出来的是秽气;有的人,处事伪妄,寡恩薄情,害邻欺友,别念窃生,弥漫出来的是邪气;有的人,不学无术,铜臭袭人,投机钻营,萎琐鄙俗,表现出来的是浊气。悲观失意,消极颓唐者,带有晦气;志得意满,目高于顶者,带有傲气;装腔作势,摆谱作秀者,带有虚气;斗富显阔,吆五喝六者,带有俗气……世相百态,万千气象,真可谓“乾坤浮一气,一气识乾坤”矣。
既然气各不同,那就要激浊扬清,涵养正气,排解邪气。在这物质社会里,世事乱如麻,可能助人长正气,也可能使人生邪气。那些看在眼里、窝在心角人和事,就像一团乱草,记着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成了干草,就有一种淡淡的青草的芳香;若是阴沉沉地任由其沤着,让其发霉发酵,那股气味占满了心灵的空间,蹿出来就会害己害人,甚至断送自己。
人活一口气,但要正气,不要邪气。
房大不如心宽
一个年长的朋友,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的家就住在公园旁,一次在公园散布碰到他,他邀我到他家小坐。
没想到他的房子并不大,甚至有点狭小,虽然厨房、卫生间、餐桌和沙发的档次很高,但从这个只有八九十个平方的房子来看,显然有点拥挤,并不像是有钱人家的居所。
当我认真打量房子,并流露出匪夷所思的眼光时,老人会心地笑了笑,说:“也许,你认为我这所房子太小了吧?你或许还会问我,窝在这里,不是活受罪吗?说实话,按照我的资产,我应该住更大的别墅,我也住过大别墅,但我住在这里,感觉真是比住在三百平方的别墅还要好。”“为什么?难道你真的认为住在这里很惬意?”我感到诧异。“是的,真的很惬意!”老人重复道:“你看看,我家前面有河,碧水辉映着蓝天,还有边上的这座公园,有花有草,让人心旷神怡。”
老人呷了一口茶又接着说:“我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园里散散步,打打太极,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傍晚呢,我和老伴一起,沿着河边徒步行走,看看映在河里的流光晚霞。这些风景,不正是我家这房子的附属设施吗?我享受着这座公园、这条河带给我的惬意和幸福,它们就像是我家的一样。如果你有了这种心情,你就不会感到房子的狭小,就不会和那些住大别墅的人去攀比了,因为房大不如心宽!”
老人的话,让我心生感触,突然想起唐代刘禹锡《陋室铭》里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名句。是啊,“房大不如心宽”,这多么富有哲理。很多人的房子越换越大,虽然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可心呢,空间却越来越小,越来越挤。
再看看身边许多抱怨房价太高、诅咒世道不公的人,何曾流离失所呢?房价高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根本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甚至也没有影响到我们基本的生活质量,很多时候只是个面子问题。我们的住房的确不够宽敞,但跟那些连生存质量都有问题的广大贫瘠农村的农民,跟那些有病没钱看的城市特困居民,跟那些没钱读书的外来工子女相比,这算是个什么问题呢?
“房大不如心宽”,这是一种辩证、和谐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生活态度,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以理性乐观的态度,干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用自己辛勤的努力,抗御现实的风浪,开拓幸福的航程,即便是住房拥挤,甚至“料钱随月用,生计逐日营”的平常日子,也会过得有滋有味,心情舒畅。
感悟淡然
淡然是人的一种心态,是一种处世态度。
淡然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面对人生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淡然的人能够举重若轻,泰然处之。当福祉降临,我们虽会欢呼,虽会得意,但从来不会忘形,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承接生命中的每一次喜悦;当祸之所至,我们虽会懊恼,虽会沮丧,但从来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以从容应对失败,更加坚定地期待未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淡然是处世的豁达与宽厚。淡然的人一般有宽阔的胸襟,不善计较,在利益得失、恩恩怨怨面前,我们懂得,人生苦短,能活在这世上就已很不易,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
淡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淡然的人不易随波逐流。在物欲横流、人心浮噪的社会里,淡然的人虔诚地信奉着自己的生存哲学,固守着自己的个性魅力,如高山之颠的一泓湖水,无论自然界怎样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抑或身边的河流、小溪怎样的浮噪、喧嚣,它仍然那么平静、从容、优雅而高贵……
淡然不等同于对世事麻木而与世无争。淡然的人工作勤奋而努力,通常有着较强的事业心与敬业精神,有着自己的事业追求与奋斗目标。我们注重实绩,讲究脚踏实地,从不刻意在人前摆弄自己,拒绝也不屑于世俗的圆滑与曲意奉承、溜须拍马,虽然内心也渴望得到上司的赏识以及提拨、加薪等,但我们深知,追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淡然不等同于平淡乏味。淡然的人大多善良、率直而坦荡,我们不爱世间的浮华与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有条不紊,善于在简单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因为身边少了几分热闹,所以淡然的人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细细品味人生,享受人生的乐趣。我们懂得,利的追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放松与愉悦。或躲进蜗居,享受家人的天伦之乐,或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背上行囊,踏上旅途,以此放松疲惫的精神,修复日渐粗糙的心灵。
淡然不等同于漠然。淡然的人是容易感恩的人。大凡淡然的人,都有一双善于洞察世事的眼睛与一颗善于体察人生百态的心。因为懂得世事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淡然的人大多对他人、对社会更具有包容性与宽容性,也因而更具有感恩心理。大至社会与他人的给予和帮助,小至一束关切的目光、几句安慰的话语,都会让淡然的人心生感动与感激。因为感恩而努力地报恩,淡然的人给这世界增添了不少温暖与美好。
拥有淡然,于己是宁静、快乐、充实的,于他人是轻松而友善的。
要想拥有淡然,很难也很容易。说它难,是因为世人期翼太多的功名利禄,怀惴太多的牵绊与瓜葛,难以放弃,难以释怀。说它容易,是因为其实只要你舍弃一点点功利,抛开一点点虚伪,控制一下泛滥的欲望就够了。
诗意地生活
德国哲学巨擘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我很欣赏这句话,总觉得这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得到的,非得有诗人的气质、浪漫的情怀不可。
在常人眼里,生活是一种重负,衣食住行用样样不可或缺,民以食为天,吃字当头。见面总要关心地问候一句:吃了吗?就连崇高的感情生活也未能免俗,俗语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为了生活大半辈子操劳奔波,身心俱疲,哪还有闲情逸致去品味诗意呢?姑且有过诗意,那也只是恋爱季节曾经有过的风花雪月而已。一旦进入围城,告别了浪漫,日子平静似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然城外春风浩荡,也难以激起一丝丝涟漪。这正象清人张灿的诗写的那样:“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道出了百般无奈的酸楚心态。
人诗意地栖居,我很纳闷这句话竟会是出自于一个乖僻甚至有些粗鲁的德国老头子之口,尽管他有着哲学教授的头衔,被人们尊称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我猜想,一定是这位老夫子在古稀之年退休后,隐居家乡黑森林山间别墅,受大自然的启迪而悟出的人生哲理。人诗意地栖居,只有情趣中人才会诗意地栖居,去如诗地生活。我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不象一般的同辈人那样退休蛰居在家,满足于“抱抱孙子做做饭,走家串户侃大山”的晚年生活。他除了喜欢舞文弄墨外,还亲手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瓜果蔬菜,除了自己享用外,也经常分送给左邻右舍尝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哪怕上偶尔生病,也喃念叨着:“快点好起来吧,我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在他的眼里,生活是美好的,他的心态更是健康的。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是明代诗人高启的诗,还是诗人富于想像力。人诗意地栖居,就要有如诗的情怀。我首先想到了古代那些超凡脱俗的诗人、隐士,想到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想到了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陶渊明,想到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谪仙人”李白,……也想到了一个“洋隐士”──一位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大洋彼岸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的人生格言说得更加直白:“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人诗意地栖居,还要有无私的境界,心底坦荡磊落,不被物欲所淹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历代先贤们死死相守的人生信条。在其位谋其政,居庙堂泽被众生,一展胸中怀抱事。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然君子固穷不堕青云之志。或扁舟一叶,浪迹天涯;或杖藜云游,遍访名山。与万物为友,邀明月共住,“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悠哉!乐哉!生活过得如此诗意,何来寂寞?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一位哲人说:“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说这话的也是个德国人,他的名字叫尼采。
小草的活法
小草的生命是孱弱的。即便最孱弱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小草踩踏进泥土,或者把小草踢得四脚朝天。但小草的生命也是强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场强台风过后,大树倒了,刚硬的竹子折了,只有那些柔弱的小草还在风中轻歌曼舞。
没有人知道小草怎样会一夜之间染绿山岗,更没有人清楚在席卷万物的狂风后,为什么野草会不趴倒!在杳无人迹的高山上,有我们瑟瑟抖动的身影;在深不可测的峡谷中,有它们随风而动的容颜。它们虽然树没有那么高大,那么伟岸,更没有千万种花朵那么艳丽,但是它们在默默无言的岁月里,总是把一片绿色呈现给这一个世界。
小草的容貌是毫不显眼的,大多时候,野草被人所忽视。无论走在哪里,我们眼光专注的是一路的好风景,欣赏的是花的艳丽,赞叹的是树的伟岸挺拔,而双脚总是毫无顾忌地踩在小草的身上。但小草的胸怀是坦荡的,即便是我们踩弯了小草的腰身,踩疼了小草的身骨,它依然挺起胸膛,呈现一片绿色,来装扮这一个世界,而且毫无怨言。
没有人知道小草如何在人们漠视的眼光下,在无数次经受脚踩、车碾的时光里,小草依然迎着风雨,依然一路欢歌一路笑地顽强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地顽强走去,去延续它们的绿色,拓展和充实它们的天地;依然无怨无悔地吸纳着二氧化碳,奉献着清新的氧气,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净化着我们的空间。
小草不会开花结果,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名称。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更不会被人们奉养在花盆里、居室中。许多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斩草除根”的手段封杀小草。但是它们从来不抱怨生命的卑贱,依靠着自己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它们劫后余生的生命、深埋地下的生命,前仆后继地从水泥边、从石缝里、从有泥土的地方挣扎出来。它们不知道生于何日,也不知道死于何时,春秋更迭,生死轮回,使自命不凡的人类束手无策。
没有人知道小草和人和其他生物共同生长在这一方天空下却受到如此歧视,为什么不呼喊冤屈,为什么不躲避灾难。面对无论是人类的“清剿”还是狂风烈日的扫荡,小草总是用不屈的生命证明自己,或者是大面积,或者是孤苦零丁,占据了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空间,绿的、青的、黄的、粉的、红的,甚至紫的和黑的,以孱弱的姿态展示生命的坚强。可能要到大地上没有一棵小草的那一天,人们才知道小草是不可或缺的。
小草有小草的活法。
睡前小读梦亦香
夜,静悄悄的。斜靠在床头,随手从床头柜上抽出一本书来,就着亮亮的床头灯,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没有任务,也没有目的,只是信马由缰;不论时间,更不问收获,全凭当时心情和喜好。累了、困了、没了兴趣,将书顺便往枕边一丢,便酣然进入香甜的梦乡。
这个习惯从进入云南省楚雄一中读高中时开始,至今已有近二十载了。
鄙人从小胸无大志,丝毫不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想法,因此睡前小读的内容多是小说、诗歌、散文之类,加之没有功利之诱和志向之力,所以知识积累甚少,倒是对四季夜读的美好享受感怀颇深。
春夜里,喧嚣了一天的北京城像玩累了的小孩渐渐安静了下来,微风吹过,暗香浮动,气候宜人。此时捧一卷书在手,犹如走进万木复苏生机勃勃的原野,好像看见了花红柳绿蜂飞蝶舞,听到了鲜花开放麦苗拔节的声响,怎能不让人身心俱醉怡然自得。
盛夏之夜,燥热难耐,睡意全无。打开门窗,换上背心短裤,选一本文史哲美,平心静气,仔细玩味,不知不觉,渐入胜境,就像慢慢地走近了悠悠山林静静深涧,身如水中石,心似湖中水,凉气自生。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境界,没有内心平静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秋风萧瑟草木枯黄,秋夜生秋思,落叶亦伤情。此时的书便是暖暖的春风煦煦的朝阳,是燃烧的篝火激情的歌唱。只要我们踏上书山荡进书海,就会笑对春夏秋冬,随意阴晴圆缺;那秋风琵琶雨打芭蕉也许就是最好的阅读音乐。
冰封大地,万里雪飘,寂寂长夜,寒气刺骨,若能拥被于床,和衣而读,自是一种享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读着这样的名言佳句,不由热血在胸中燃烧,朝阳在心田升起。
四季轮回,日月更替,睡前读会儿书,不思颜如玉,不求车马喧,只为除却聊籁,少些浮躁,心中踏实,睡个安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