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板卖住房按时支付员工工资说开去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过年了,许多企业的农民工纷纷请假提前回家。然而,在四川内江威远县王宗慎的柠檬加工厂里,却仍有许多工人忙碌着。工人徐丽说:“我们的老板非常‘憨厚’,他守承诺卖了房子,给我们100多名民工及时兑现工资,我们不能看到年关里老板正需要赶工而请假回家,再多干几天回家也不迟。”(《中国新闻网》1月26日报道)这则新闻道出了企业信用与员工忠诚之间的微妙关系。
http://www.10179.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1271296108533.jpg
1874年,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投巨资创办胡庆余堂用以“济世于民”。随后便在营业大厅门楣上镌刻上“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大厅内高悬“真不二价”金字匾额,更亲书“戒欺”篇挂于店堂,告诫员工“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并立下一个规矩:到胡庆余堂不管是做药工还是做学徒,必须要“戒欺”。从胡雪岩“饮和食德”到如今闻名遐迩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饮誉中华百余年,这“戒欺”二字可谓其立业之本——胡庆余堂追求的便是一个“德”字。
http://www.10179.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1271296109539.jpg
1949年,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还在一家药店做学徒的时候,从某一天起,他经常在扫地时捡到钱,捡到的钱也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块。冯根生受过祖母的“言传身受”,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于是,他每次捡到钱就收好放到抽屉里,第二天交给师傅。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一年之后就再也没捡到过钱。1960年,冯根生的师傅病危,冯根生去探望时,师傅告诉他,当年丢掉的钱是他的老板在考验他,看他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德品的人。结果,牛根生通过了考验,被该药店传以“绝活”,最终成为“国药行家”——冯根生凭借的也是一个“德”字。
http://www.10179.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1271296109843.jpg
冯根生当年做学徒的那家药店便是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成就了冯根生一生,冯根生也保住了胡庆余堂的美名。1996年,冯根生毅然接手濒临倒闭的胡庆馀堂,改革维新,使百年老厂雄风再现,威名重振——承载着这胡庆余堂和冯根生美誉的更是一个“德”字。
那么什么是“德”?我们说,德便是道德、品行;儒家则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信、温良、恭敬、谦让等。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德”贵在一个“信”字,诚信于业,诚信于民。而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德”又贵在一个“忠”字。忠诚企业,热爱企业是一名员工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一个“君子”,一个 “小人”,一个“培养”,一个“限制”来看,古往今来便存在着有德胜于有才,无德憾于无才的评人与用人的标准。
企业若要发展,必须以德为先。企业之信和员工之忠二者缺一不可:信而不忠,则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忠而不信,则员工如涸辙之鲋而陷鲍鱼之之肆。企业若要发展,必须像胡庆余堂和冯根生一样,企业用“德”这个标准选拔、培养人才,员工用“德”这一资本扎根、奉献企业。企业为员工发展提供条件,员工为企业发展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贡献力量。二者相辅,才能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再回头看看这则老板卖住房按时支付员工工资的新闻,不禁感慨万千!用工付酬,这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劳动法等相关法规中的明文规定。而这种基本的守法行为,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却被当作道德的典范、行为的楷模,得到媒体和公众的赞扬。当合法要求只能靠道德自觉来成全,感动的背后更多的是凄凉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