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里的故乡和故乡记忆里过年!

(2011-01-23 09:15:31)
标签:

灶王爷

魔宫

彝族

春节

农历十二月

文化

分类: 原创

 

故乡年味浓

我的家在彩云之南风土人情如诗如画的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春节。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二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

在牟定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二月之内。

过年的日子临近了,孩子们搬着指头数天日,盼望春节早日到来,过年弯弯猪脚是属于孩子的,孩子们还要各自带肉集体去野餐。过年是一年的终点,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新旧年间的界限。除旧迎新,庆祝一年的丰收、康乐,并憧憬未来,预祝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净平安。祝愿一年更比一年幸福康乐。

旧年若遇有不幸灾祸,疾病临身的,通过过年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依托和安慰。在新旧时日交替的时节,时运转换,祝贺新禧临门。以过年时间为界定,一切从新开始,只要开好了头,时运昌达。以过年时间为准,隔绝不幸命运于逝去之年。

若过了年,年成不好,多灾多难,瘟疫疾病漫延,中途人们要重新过年。让孩子们手持棍棒为武器,向一座搭建在村口的象征性的魔宫进攻,似为同邪魔进行撕战,最后孩子们要捣毁魔宫。通过这一举动,让人们精神上获得新的寄托。

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饱穿暖就有了如过年时的幸福感。“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过年是恭贺新禧、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丰衣足食、生活甜蜜美满的时刻,过年活动内容如喜庆吉祥、祈求福禄、驱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意。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在那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我的祖先用勤劳朴实、热情豪爽,打造了西南边陲特有的乡土文化。而过年,又恰是这乡土文化的最为浓重体现。

杀年猪

每年一进腊月,农忙过后,山寨人家忙碌了一年后,又开始准备过年了。过年的头一件事就是杀年猪,不管家境如何,各山寨都会用米糠、包包菜把猪喂大,待到年关杀。

按家乡古传习俗,杀猪前,将猪的嘴、腿捆绑后放于板案上,杀猪时,锋利的尖刀直插心脏,大锡盆接血,然后用稻草趁热搅动,并除去污沫,加上调料,灌血肠。煮血肠是有学问的,乡间的杀猪手艺人把煮血肠的质量当成衡量灶头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煮血肠火候掌握得好,则鲜嫩可口,杀猪手艺人便乐不可支、洋洋得意。亲朋好友相聚,好菜好饭尽欢!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那是送灶神的日子。传说北宋时期,一个叫张单的人,厚道善良,但家境破落,妻子李氏出走,他以乞讨为生。一日适逢腊月二十三,乞讨到一大户人家,向管家要了饭食,正狼吞虎咽之际,原配妻李氏走近,张单羞愧难当,一头扎在灶坑里憋死了。随即魂灵随着青烟到了天宫,玉皇大帝遂封他做了灶君,主管万家福。

小时候,每到小年腊月二十三,爷爷都要带我和兄弟姐妹把厨房被烟火烤得黑黄的“灶王爷”请(揭)下来,贴上新的,口中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话,下界保家昌。”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发展到今天,先人们的过大年形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们不能忘却,有了他们的血脉流传和乡土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今天的文化传承。

永恒的年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岁暮天寒,置身于西北的寒风(有从无暖气、暖炕之说)之中,不禁想到这首年味十足的歌谣,想起流光溢彩的烟花,清脆响亮的鞭炮,想起这欢欢喜喜的中国年。

一年的忙忙碌碌过后,“年”为我们带来了生活中最绚烂的色彩,时间在盛大的节日里沉淀出一种醇厚的文化积淀。请财神、选对联、买鞭炮、购年货……幸福与热闹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我们云南,关于“年”有很多古老的风俗。直到现在,云南人过年仍然有很多讲究。小时候每逢过年,我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跟爷爷上街购置年货。进了腊月没多久,爷爷就张罗着买鸡买鱼,猪肉更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糖果、花生、瓜子、粑粑、腌梨……这些食物都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年货中不能缺少的还有新衣服,过年之前在商场里兜兜转转,享受一下精心挑选的乐趣和春节的喜庆,还是一件令人称快的美事。

还有贴春联,哥哥熬了大锅的浆糊,裁了门对,抹上浆糊,我便欢天喜地地跑进跑出,把对联拿给等在院外的哥哥。每每这时,身后都会传来爷爷的喊声:“快回来,穿件衣服,外面冷。”爷爷的喊声成为了节日最为喜庆的音乐,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也无限地蔓延舒展开来……

“三十晚上熬一宿”。在我看来,此处的“熬”字不太恰当,与其说“熬”,不如说“守”。一家人吃团圆饭、看着春晚,围成一圈打扑克、话家常,兜里揣着压岁钱守岁的小孩子,这一切都把春节衬托得无比欢乐,与其说是“守三十”,更不如说是守候春节的幸福和希望……

如今,又逢春节,我也已经中年,离家的日子越来越久了,更加珍惜那历久弥新的年味儿。儿时过年的情景,仿佛也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深刻、清晰了。

温馨的快乐

春节的温暖

每年春节如期而至,每个人都想在这时多些停息,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不去想一路走来的疲惫,也只有在这一刻,我们才能没有负担地笑,感受那简单而温馨的快乐!

孩子们喜欢春节,可以得到心爱的礼物,尽情玩耍;大人们喜欢春节,可以好好休息,尽享闲适;老人们喜欢春节,可以一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这些,都是冬天里幸福的温暖!

春节的期待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错过了太多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在外漂泊的人们,也许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最迫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

当白发苍苍的老人见到期待中的子女,当辛苦隐忍的妻子见到期待中的丈夫,当翘首以盼的孩子见到期待中的家人,即便是在春节欢快的气氛下,也会流出激动的泪水。这些泪水,隐藏了多少思念和等待!但在相见时,都化为欣喜和幸福。我喜欢这个节日,是它将这种期待化作感动!

春节的寄语

开心是源源不断的,就看你怎样去装载和利用,在我们尽情享受的同时,要记得还有一些人并不是无忧无虑的等待春节的到来,还有难以平复的伤痛,但是我仍坚信,春节的到来会像吹过荒野的春风一样,会再次开出美丽的鲜花,会让不开心的人重新振作起来,不要小看一句“春节快乐”,它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无尽又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将快乐传递,用一句话,一首歌,一个微笑,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动!

伴着欢声笑语,冬季带给我们的不是寒冷,而是春节里最温馨的快乐!

欢欢喜喜过大年

差点忘了,跳左脚舞对山歌也是父老乡亲们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方式,初一一大早,一家人都换上了新衣、挎上三弦,去到了村寨后的跳歌场,加入到了欢快的打跳队伍中,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新一年的钟声在耳边萦绕,春夏秋冬交织着四季的梦想,一路的花草带着一路的芬芳,嘘,静静聆听,是谁在奏响这欢快的乐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