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啊故乡!

(2010-05-07 22:5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我的家乡彩云之南,青青的山、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乡亲田里忙,似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画。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那景,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我的记忆里。

我家里里外外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百米远的前面是一汪常年清澈见底的池塘。屋后不远处一条简易公路伸向村外,是链接外界的纽带。我们的村子娇小玲珑,青一色土木结构的瓦房依山傍水,被美丽的大自然环抱着,真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春天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由于村庄地处滇中坝子深处,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温暖的春天似乎来的晚一些。可是一到阳春三月,大地便换了新装,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让人百看不厌,生活似乎一下变得柔情似水,充满了诗情画意。再看山坡上,报春花、蒲公英、车前草、牵牛花等百花争奇斗艳,蜜蜂、彩蝶漫天飞舞,还不时传来布谷、麻雀、燕子的叫声,人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限快乐。

我和几个小伙伴折来各色各样的野花插进装满水的几个瓶子里,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不一会儿,满屋子弥漫着鲜花的香味。待一朵朵花朵枯萎了,再插上新的。

村外那条永不断流的小河,时清时浊的河水昼夜川流不息,像是在滔滔不绝地叙述一个永远也让人听不够的古老的故事。我们一群穿开裆裤的小孩,一天天地看着河边岸上的奶浆稞、田埂上的小草发芽和水田里的稻苗萌芽抽薹,舒展开嫩嫩的叶子,渐渐长大。拦河而过的坝埂上两岸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秧鸡、蚂蚱、癞蛤蟆筑巢安家,那片阔叶桉树、以及树脚下杂草丛中的臭苓丹,成了它们生活的乐园。树丛中常有蟋蟀、水蛇出没,也是我们一群顽皮的孩子“捉迷藏”、“玩家家”的活动中心。村里谁家的孩子没见了,不用找,准在这里。我和小伙伴们玩得不尽兴不离开,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引来大人的一顿责骂。童年像一瓶陈年的酒,加糖的咖啡,回味无穷。小河边,有过我许多童年的梦和幻想,给过我无数欢乐和幸福。

夏天一到,天变暖了,星期天就到附近的山上拣干柴、采蘑菇,累了,躺在山坡上仰望湛蓝色的天空上漂动的朵朵白云,目送着一会儿摆成个“一”字一会儿摆成个“人”字的一群群大雁从头顶上空飞过。记得村里有位老人们对我说,北方天气暖和的时候,当人们告别了厚厚暖暖的棉衣棉裤,清清爽爽走在田间小路上,仰望满目青山、成群结对的喜鹊在视野里自由自在飞翔的时候,那些大雁便风雨无阻地从南方飞到北方,开始新的生活,到了深秋,大雁就要往南飞回来了。因为在北方生活久了,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它们不愿离开,但北方冬天寒冷的气候它们无法生存,只得流着惜别的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些多情的大雁,飞1000里退800里,日复一日,走走退退,一步一回头地回到南方。我久久地望着远去的大雁,心里在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大雁该有多好啊!但很快又觉得可笑,那怎么可能呢?

家乡的夏天似乎过得很快,一晃就到了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庄稼长熟了。学校秋季农忙假的时间一般是20天,我们一帮流着鼻涕、穿着补丁摞补丁破衣烂衫的孩子们,像放飞的燕子,自由了,不再读那些枯燥的书,不再被人约束了。假期里的时间由我们自己支配。当时由于政策限制,国家穷,老百姓也穷,我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亲土里刨食、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我不能光顾玩,要力所能及地为家里做点事情。那时大春小春都是抢收抢种,我们就总是跟在大人后面捡遗留在地上蚕豆、麦穗,虽少也能积累得多,因为我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勤快、肯吃苦,一个假期也能换回两双鞋、基本练习本和几支铅笔(还是带橡皮擦的那种)。忘不了,田野里的鸟叫声。布谷鸟叫的最好听,声音悠长而清脆,很有节奏感。一会儿,我们又折一片青草叶夹在手中,用嘴一吹,就会发出类似赶马雀的声音。一次,我们吹草叶时,一只肥大的赶马雀循声而来,以为是它的同伴在召唤,飞近一看方知上当,掉头急飞而去。我们为自己的“杰作”高兴的快要跳起来。有时,我们走出田垄,站在高处看对面山坡上像朵朵白色小花似的羊群,不时听到头羊脖子里铜铃的叮当声,偶而传来牧羊人吆五喝六的叫骂声和“叭叭”的响鞭,惊得一群群鸟儿从树枝上“扑愣愣”飞向远方。除此之外,在空旷的山野里,我还喜欢观看牛群被“牛犊蜂”追赶的场面。“牛犊蜂”是牛的“克星”,它的个头是蚂蜂的好几倍,毒性强,声音洪亮,20米远便能听到其张狂的叫声。它只要落在牛背上,几口就能叮出个血洞,10天半月好不了,剧烈的疼痛使牛痛苦不堪,整天狂喊乱跳,那凄惨的景象实在可怜。不管多凶猛的牛,只要听到“牛犊蜂”的嗡嗡声,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撒开四蹄没命地往树林里钻,赶也赶不出来。牛儿遭遇“克星”“牛犊蜂”的次数并不多,但碰上一次,牛群就会四处逃散,令放牛的叔叔伯伯苦不堪言,到了日落西山牧归时,一头牛也找不着。被“牛犊蜂”吓破了胆的牛群,等天完全黑下来,知道再不会出现“牛犊蜂”了,才慢慢从树林深处钻出来。牛倌们为防野兽伤害牛群,摸黑回村里喊上一帮人打着火把寻找牛群的下落。深更半夜才将逃散的牛全部找到。

我家附近是一圈围成的大集体曾经的大牛圈,圈外的山上有大面积的原始松林和麻栎树林,中秋节前后,村里、村外的男男女女就跑到松林、麻栎树里采蘑菇,运气好的话,一天能采几十斤。在这片夏秋两季盛开着几百种鲜花的山林里,有许多锥栗之类的野坚果和野水果可供人食用。一到这个季节,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就像收获庄稼一样,兴高采烈地赶到山上找鸡枞、捡菌子。人们将竹子编织的、专供采蘑菇子用的叫“背篓”的工具,轻轻地背在肩上左右不停地摇摆,一蹦一跳欢快的奔跑在山野里。青头菌色绿、清香,状如小伞,烧成清汤香甜可口。我也常常到山林里,一方面是观赏无以论比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是捡些奶汁菌解馋(可生吃,滋味美),虽然家境不至于太贫寒,大人也不可能长买零食。

在坝区农村呆久了,不免向往村子外面的世界。除县城外,我再没去过更远的地方。我们村有一个在外省工作的人,他每次省亲都要给村里人讲城里的新鲜事,我听得如痴如醉。我一个山窝窝里的穷孩子,连做梦都不敢想有早一日会离开故土,离开农村,离开我的乡亲们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人一生中,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你碰上了,也抓住了,从这一天起你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一位作家说的好:“晦暗的人生会因为一个瞬间的火光而光明灿烂,平凡的一生会因为一个瞬间的传奇而精彩。”19957月,正是山林树木繁盛、采蘑菇的好时节,我接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离开家乡前,街坊邻居家家户户用最真挚的情谊,最用心的礼物欢送我,叔叔伯伯、大娘大婶千叮宁万嘱咐,他们希望我在学校好好学习,能有点出息是乡亲们的光荣。我穿上新衣,带着乡亲们的嘱托踏上了往楚雄的班车,爸爸带着我,开始了我另类人生的漫长旅途。

16岁离开家到如今,眨眼间16年又过去了,我由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毛头小伙子变成沧桑渐渐上心的中年人。岁月无痕,生命如歌。我那风华雪月、激情浪漫的花样年华留在了厦门、深圳、蒙特利尔、宾夕法尼亚和北京,献给了沉醉多年的学术和教学生涯。逝去的,已经变成永久的回忆,那些岁月里的故事,永远不会再来。有得亦有失。我历经无数风雨雷电、曲折坎坷,凭自己的努力走进企业,旋即又当了老师,尽管花在教学上的精力实在不够,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曾养育过我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故乡那片热土,像一幅幅多彩的画,永远是那么熟悉亲切,那么光彩照人,就像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我,对故乡的热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昨天夜半时分万籁俱寂,我无半点睡意,凝望着皎洁的月亮,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一首题为《无题》的思乡之诗——

 

故乡

在我眼里

似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水

一轮皎洁的明月

能照见善恶

照亮人生

 

故乡

在我心里

似一幅五彩缤纷的画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赏不够

心儿醉

 

故乡

在的记忆里

似母亲洁白的乳汁

一个取之不尽的粮仓

养育了我

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故乡

在我的事业里

似一坛香醇的美酒

一杯加糖的咖啡

给我力量

催我奋进

 

故乡

在我的想象里

似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一只渡江的小船

让我这个游子汲取丰富的营养

驶向理想的彼岸

 

故乡啊故乡,尽管你现在还不富裕,甚至很贫穷,但我没嫌弃过你——我永远感恩怀念的彩云之南。有人说忘不了一个地方是因为忘不了那里的人。任何时候,都觉得乡亲们可敬、可亲、可爱,你们永远是照亮我人生道路的一盏盏明灯,一朵朵开不败的、芬芳四溢的玫瑰!

 

鸡枞:

  鸡枞又名鸡宗、鸡松、鸡脚菇、蚁枞等,是一种美味山珍,称之为菌中之王,其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味鲜甜脆嫩,清香可口,可与鸡肉媲美,故名鸡枞。它含有钙、磷、铁、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鸡枞吃法很多,生熟炒煮作煲汤皆宜,滋味均极鲜美。用鸡枞可以制作多种名菜,成为鸡枞宴席。鸡枞经过晾晒、盐渍或用植物油煎制而成为干鸡枞、腌鸡枞或油鸡枞,可以贮存较长时间,以备常年食用。鸡枞产季为每年的六至九月,多半生长在未受污染的红壤山林的半山坡上。

  鸡枞是云南、四川的著名特产,因肥硕壮实、质细丝白、鲜甜脆嫩、清香可口,可与鸡肉相媲美,故名鸡枞。它含有钙、镁、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灰分、核黄素、尼克酸等成份。等多种营养成分,鸡枞中的氨基酸含量多达16种,含磷量高是鸡枞的一大特点。人体需要补充磷时,可常吃鸡枞。

  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的《南园漫录》记载,“鸡枞,茵类也。惟永昌所产为美,且多。……镇守索之,动百斤。果得,洗去土,量以盐煮烘乾,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

鸡枞雨季多生于山野的白蚂蚁窝上,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菌摺呈白色,老熟时微黄,有独朵生,大者可达几两,也有成片生。烹制食用,切片肉质酷似鸡白肉,且有鸡肉的清香,故而得名鸡枞。鲜鸡枞味道鲜美,清香中透甘甜,但不易保存。鸡枞体丰肥,肉质细嫩、洁白如瑕,炒食、清蒸、串汤做菜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油炸更为香脆爽口、回味无穷,故为古今中外颇为赞美的珍贵食用菌。但鸡枞至今未成功实现人工栽培。

附图:

 

 https://ayg7la.bay.livefilestore.com/y1m3gGpTe7MGc5w5dzpcohEA7rG5ssX6ayqot9RnvYKtdWSEc5kjwaISdIJl8u8hmZFHp6YfwmRIOGbY_Zl_QhRu0Hu4ou9wiZFXgse4wZjUXlGSty6pDxk6BxZhfRcY9AZWelsKK__9ti42E8mPS1Chg/3.jpg

https://ayg7la.bay.livefilestore.com/y1moC8t-S9AbNyEdy4YBrU7YFz74p4tP1lID5Z2HV8PAsk39j8ot7LKx4Mat4W3P55psyH3pAWaqv9Ye521k76rx4j4vY08y1s3u0oRCRD6Bp7wwJYv9Z4mJfpAdG0ZhnND38nM2xz13vBXCO9mMi5Gpw/7.jpg

 https://ayg7la.bay.livefilestore.com/y1m3dMLTu9_iB2IIIAJL52xNsb1qFvffN1QOejZU0FP4uxQiQl1HDzYqYnxD53yis-6xoD4D7yqcWQkr-J14O7DE0CApiiA_lYEv64AXxJI8SS1m-0Vrj_Oc0d9djzxdApGfwPyedJfLUz3_rUSGZUFQQ/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领导者的修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