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错但论文投稿曲折坎坷,快看数据分析有无问题?6步做好数据分析,让结果更可靠

标签:
埃米编辑论文润色英语润色数据分析 |
分类: 数据统计分析 |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解读是一篇好的研究论文的基石。数据分析需要我们有章法地收集、清理、转换数据,并对清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提炼和解读,以便支撑研究假设或者目标。
因此搞懂数据分析,才能写出让人信服、有分量的论文。
1 数据分析的目的和类型
1) 进行数据分析的目的
描述数据:总结关键特征,比如计算平均值、观察频率分布等。
寻找规律:发现数据间的隐藏关系,比如数据趋势、相关性和异常值等。
检验假设:使用统计方法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作出预测:应用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趋势。
支撑结论:给研究结论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
2) 数据分析类型
定量数据分析定量数据分析是用统计方法分析科学研究里的事实和数字,从而得出结论。
常用方法:
a)描述性统计(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汇总和描述数据特征;
b)推理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c)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一堆变量中找出核心规律。
例:一项临床试验是使用统计方法比较两种药物有效性。
定性数据分析定性数据分析通常是分析非数字数据(文本、音频、视频等),找出里面更深层次的内容。
常用方法:
a)专题分析:识别、分析和报告定性数据中的模式;
b)内容分析:给文本或图像数据做系统分类;
c)扎根理论:根据系统收集的数据慢慢发展出理论;
d)话语分析:聚焦于语言(包括对话、录音等),探究语言背后的意义。
例:分析访谈记录以了解患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体验。
混合方法分析混合方法分析就是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让分析更加全面。
常用方法:
a)三角互证法:通过多种数据来源、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的交叉验证,显著提升了研究的说服力;
b)嵌入式设计:用一种方法支持另一种方法。
例:探究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情况,既分发问卷,又进行访谈。
2 数据分析步骤
1) 收集研究数据
研究者可以按照在研究设计阶段制定的计划来收集数据。数据的可靠性和质量可能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所以这一步一定要仔细、按规矩来。收集数据的方式很多,线上线下都行,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合适的就好。
2) 清理研究数据
收集完数据不能直接用,得先清理一下。比如看看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删掉有问题的、不完整的数据,把数据清理干净,保持统一。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数据不足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不够显著,还可能浪费时间精力。
3) 输入研究数据
清理好的数据,得转换成能被电脑读懂的格式,最好符合团队规定和其他要求等。毕竟后续我们要把数据放进能管理研究数据的在线系统里长期保存。
4) 加工研究数据
数据进了系统,就得好好对数据进行加工一下。具体采用定量还是定性分析、用什么工具,得看研究需求、收集的数据类型、可供处理数据的时间,还有其他各种因素等等。
5) 数据挖掘和可视化
数据加工处理完了,就得把数据变成有用的见解。这时候建议通过图表、报告这些容易看懂的格式来呈现数据,再配上文字解读,把数据背后的信息说清楚。
6) 存储研究数据
最后是要存储好研究数据。得把数据弄成能索引、能搜索的格式,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来源。
3 数据分析技巧
1)预防选择偏见
数据分析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偏见,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果的时候都得小心。研究人员必须警惕潜在的偏见,比如抽样偏差、确认偏差、文化或认知偏见。为了防止偏见,研究人员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使用对照组等方法。
2)选择合适的工具
软件的选择对于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Excel、SPSS和Python等工具适合不同的分析需求,从基本的统计分析到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都能搞定。
3)讨论数据要有条理
在讨论数据时,可以把呈现数据的方法、内容和趋势分类理清。分析数据时可以从回答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使论文整体更加紧密,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解释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含义。
4)客观分析数据
解释结果要选对理论,不要隐藏异常的数据,在实验类研究中数据的误差分析是正常的。要承认数据的局限性,并进行优化分析,这可以为研究增加可信度。
5)关联前人研究
在论文数据分析的最后,最好将你的数据结果与其他学者发表的研究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研究结果是不是和预期一致,揪出问题的关键,再深入分析讨论背后的原因,这样能让研究站得住脚,也更有深度。
6)学会将数据放到附加材料
有时太多的数据放到分析部分可能会使内容变得杂乱无章,但又不愿意过多地删减数据,可以把数据放到附加材料里。数据图表、问卷以及访谈和专题小组的记录均可以放在附加材料中。
数据分析的严谨性,最终要通过精准的文字表达才能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