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Publishorperish发表或灭亡,这句话的起源竟那么久远

标签:
publishorperish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
分类: 科研趣文 |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在学术圈,你可能对“发表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发表学术论文常常是大家学术考核中的重要项目,不能发表或者不能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可能会给毕业、职业道路等带来不小障碍。
然而,你知道这个表面看似简单的短语背后的颇具历史与争议的故事吗?
关于这句话的起源,最早的疑问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著名科学信息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首次提出他对该短语来源的好奇。他回忆自己在过去30年里多次在演讲中引用了“发表或灭亡”,但始终未找到它的具体出处。加菲尔德咨询了教授、图书馆员、辞典以及互联网,但没有找到答案。最终,他的研究指向了1942年洛根·威尔逊(Logan Wilson)的一篇文章,这是当时已知最早提及“发表或灭亡”的文献。
1 “发表或灭亡”——最早的记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早期的线索开始浮现。2015年,Vladimir Moskovkin 通过 Google Books 找到了几篇发表于1927年至1940年之间的文章,均提及了这一短语。之后的2018年,研究员 Guillaume Cabanac 更是进一步确认了其中一篇1927年的社会学文章,并发现了一篇由 Isaiah Bowman 在1934年发表的地理学家讣告中,也提到了这个短语。
最有趣的是,这些文献显示,“publish or perish”一开始并没有今天那种压迫感十足的负面含义。相反,在 William Morris Davis 这样的大师眼中,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新知识传播的迫切期望——知识如果没有发表,它就会逐渐“灭亡”。Davis 的名言“如果值得做,那就值得发表”(“If it’s worth doing, it’s worth printing”)成了当时学术圈的箴言。
2 负面含义的兴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看似鼓励创新的箴言渐渐变了味。1928年,社会学家 Clarence Marsh Case 在一篇文章中首次赋予了“发表或灭亡”负面含义。他描述了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现状,认为发表的数量与质量成反比,学术出版的泛滥削弱了真正的学术创新。换句话说,学者们为了升迁而急于发表,却忽视了学术研究本身的价值。
这种负面态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在1933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他推行了一项新政策,明确规定教授们必须定期发表论文,否则将面临解雇。这一政策逐渐在整个学术界蔓延,使得“发表或灭亡”从一句学术鼓励,演变为学术界的一项苛刻规则。
3 影响与传播
有趣的是,虽然“发表或灭亡”这个短语在美国学术界广为流传,但它的影响很快传到了欧洲。1939年,英国《Fortnightly Review》提到,尽管英国大学曾鄙视这种学术方法,但包括牛津和剑桥在内的英国顶尖学府,最终也不得不逐渐接受这套游戏规则。
这意味着,“发表或灭亡”的思想可能起源于欧洲。尽管在德语文献中没有发现相关的德语翻译短语,但一些学者推测,这种学术竞争的思想,或许早在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就已经萌芽。比如,瑞士历史学家 Jacob Burckhardt 曾在19世纪末写道:“学术界的口号是:‘发表或灭亡!’”他的这句话,可能是对20世纪学术界将迎来出版狂潮的预言。
4 现代演变与反思
时至今日,“发表或灭亡”的压力在全球学术界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科研评估中,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常常成为衡量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准。这种现象不仅在西方学术界明显,在今天的中国,也非常明显。例如,中国学者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对学术地位或评奖评职称不可或缺,或许还有丰厚的奖金。这使得“发表或灭亡”不仅是一种学术规则,甚至成为了学术生涯的“生存法则”。
但随着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反思这种盲目的出版竞赛。例如,2012年发起的《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DORA)倡导去除单纯依赖期刊影响因子的科研评估体系。这是一种对抗“发表或灭亡”文化的尝试,旨在将学术的重点重新放回到研究质量和社会影响上,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发表。
5 从“发表或灭亡”到“发表最好”
尽管“发表或灭亡”已经成为了全球学术界的一部分,但我们需要时刻反思这种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期待有朝一日,这一短语被“发表最好”取代——专注于真正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的优秀研究,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而发表。毕竟,学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播知识,而非累积论文数量。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否也有来自发表的巨大科研压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