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心法》
1、不给“邪”以出路,就不是中医。中医治病,有别于其它(西医)医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从不就地歼灭病邪,而是驱邪外出。
如果说,用就地歼灭的方法,或者说是杀灭的办法,这种办法就太傻了,容易造成正邪两伤,或者是同归于尽,所以,往往病症纤延,久久不愈。
2、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论。即使结论一样,但在治则治法、选方用药上,又有更多的不同。
中医的关键在于临证,临证的要点是思考,思考的前提是读书,最终的目的是顿悟。多留心,多思考,多领悟,多总结。
中医的精髓正象围棋一样,它不是象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象围棋手的升段。
3、补气常佐以行气,补血常佐以活血,养阴注意助阳化气,温阳注意阴阳互根,才能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阳生阴长,能生能化。人的精血易耗难生,采用综合施治,不用纯泻呆补。
4、现代人过度保养,惯用滋阴药加清热泻火、消炎吊水、喜用六味服滋阴类药,时日已久,虽看不到明显的良好效果,可也看不到多大的危害,但体内全是阴风惨惨、浊阴弥漫、天寒地冻。过用滋阴降火药方,会从根本上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实则削弱人体阳气
5、现代男性多在阳虚,女性多在阴阳两虚。不宜多食用凉水,凉菜,不宜用凉水洗澡,特别是秋冬季节。不宜过度的裸露腹部,脚。治病要时刻注意顾护正气,起居须始终注意不伤阳气。
6、最好找一位真中医确定自己身体的偏性。以后用药就可有的放矢。若同时配合相反偏性的食物,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体偏性不仅与生俱来,还伴随人一生。因此掌握自身的偏性,对少数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出现亚健康的人至关重要。
7、通过调控免疫,达到既杀毒灭菌又不损伤自身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全可以对付任何细菌、病毒。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控免疫,不沉寂或不过激。而这正是中医“阴阳”理论的精髓所在。
8、“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千万别信现在的什么营养不良、缺什么维生素、缺钙这类的忽悠。不规律进食使饥饱失常,胃缺乏排空感和饥饿感,影响胃蛋白酶和消化液的分泌。现代人普遍过食肥甘厚腻。湿困最忌肥腻,如果喜欢用猪骨煲汤,最好用猪扇骨,筒骨比较油腻,更易助湿困脾。
9、中医查找薄弱环节、并开对处方不易,但一旦药证吻合,往往受益终身。
10、一般医患对症较重视,却常易忽视体质特征、生活习惯、性情嗜好等细节。而致病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似乎与症状不相干的细节中,这就是所谓断病容易断因难。找不出因就无从论治,找错了因,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尽可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
11、西医擅长为先天基因无明显缺陷的人治病。这些人本身无病,患病是外部原因所致,可看成“抽象的人”,也就是中医所谓“阴平阳秘”,“五行和谐”者。
12、体质像人性格,不易改变,阳虚多寒,阴虚多热。阳虚的人虽经体育锻炼、后天培补,已不畏寒凉,但仍保留阳气不足的原始机制,一旦放弃锻炼,或外感疾病,先天的体质状态就又会表现出来。所以后天不间断的培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13、中医以辩证为主,辩病为辅。中医学是辨别"证",西医学是辨别"病"。"证"是整体的、宏观的"森林","病"是具体的、微观的"树木"。
14、病人症状多,复杂,甚至各个相互矛盾,从病机上容易产生分歧,医者想为速效,所以不能坚持一方,来回尝试,往往有时效果刚起,但尚不明显,因为看不到较好的疗效,不能坚持守方,改变方向。
有时因为病人反映病情含糊不清不客观,医者没看到突出疗效,性过激,这些都是不能正确把握的原因。这类病人也很有挑战性,每每多方求医,见过很多思路,这是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分层系,辨真伪,别轻重,分缓急,如何正确的采用心理暗示、承诺方法等,都是需要整体提高的。如有病人吃几付药不见效(先要怀疑自己,考虑自己的诊断是否有问题),那最好让病人把药拿来看看,不然会耽误你的进步!
15、滥用抗菌素、激素,过服西药,滥用手术治疗、放化疗,机体的自愈机制被破坏,用中药再治的难度也会加大,这一点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谓自愈,其实就是一个人体正气充实而后的排病反应。
16、很多人愿意开日本车:省油。如果说是2.0或2.4的车,百公里耗油大概是6~7公升,开得也快,后面冒的是白气,说明它把有限的汽油高度地、充分地燃烧了,这是环保车辆。
反过来我们过去造的车,百公里耗油15公升,后面冒的是黑烟,没有把能量充分地燃烧,不环保。人也是如此,吃得多未必有劲,吃得少未必不精神,关键是在气化。
17、只要胃肠功能好,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什么都不缺,没必要补。补血绝对不是靠吃当归和阿胶,就能补充得了的,但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吃大米饭、馒头都能补血。
缺钙补钙,这是西医方法。而中医思维是补肾,因为"肾主水、主骨",骨头出问题,应从肾上解决。
18、试管的效应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复杂变化,根本就是两回事。
19、现在教材、考试西医化,为追求答案唯一性,把中医题目出得象数学,什么病用什么方对应。这种单纯学院式的中医培养很难培养出良医,最多就是那种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
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就成神医,对不上就成庸医。真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脑,蒲辅周用98个不同处方,治好167例脑炎(从西医来看不可思议)。

20、病实体虚是指疑难杂症,往往表现为既有邪气实的一面,又有正气虚的一面,多呈虚实相兼的局面。人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邪正虚实往往错杂相兼,初病未必就实,如虚体感冒,治当扶正解表;久病亦未必就虚,往往伴有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
21、过渡性证又称临界性证,是由一证向另一证转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证候。如胃脘痛,喜热敷,苔白腻,同时又有口干苦,舌质偏红,乃属寒热并见的过渡性证,既可进一步化热,也可转从寒化。加强辨证的预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例如报刊说蜂蜜能益寿养颜,结果有人吃了一个月,身体都吃出了毛病。蜂蜜润燥生酸。脾阳虚的人本来就酸多有寒,不宜长期服用。所以,不要被现代营养理论及酸碱性体质理论忽悠。
2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处方。是冬天阳居内,有内热,内热外寒不平衡,萝卜可清内热;夏天阳在外,有内寒,外热内寒也不平衡,干姜可祛内寒。中医以凉药清热,以热药祛寒,阴阳平衡,“外邪”就难以内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