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知识:“三伏天”如何计算?

(2018-07-05 19:26:26)
标签:

健康

分类: 杂家
小知识:“三伏天”如何计算?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小知识:“三伏天”如何计算?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共30天或40天。
2018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10天: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中伏20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末伏10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所以三伏天的结束时间为8月25日。
三伏定义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20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40天“伏”和30天“伏”。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些年份的伏天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的差别。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小知识:“三伏天”如何计算?

三伏养生:扶阳去火,多酸多甘。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食物,酸甘化阴宜脾,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的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在祖国各地,因地域的不同,流行着在入伏的当天吃点什么的说法。
  如在华北地区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这种说法的产生,源于历史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嘴馋。
  伏天养生,重在护阳。起居宜晚睡早起,并且中午睡眠很重要。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三伏天适合吃的东西:
1、西瓜: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适量吃西瓜能清火解暑。
2、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黄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4、鲤鱼: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预防中暑的方法:
1、首先,要尽量避免受到阳光的直接曝晒。但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在家里呆着,所以如果要出门,我们一定要打伞或戴遮阳帽。这样可以避免太阳的直接曝晒,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2、少量多次饮水,因为天气炎热,人体因出汗,水分流失很快,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吃水果,喝一些酸梅汤、银耳汤、苦瓜汤之类的饮品。
3、如果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工作的话,我们就需要带一些藿香正气水之类在身边了,感觉不舒服,就可以喝一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