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度量衡制》

(2015-12-24 19:26:26)
标签:

健康

分类: 转载

《汉代度量衡制》
作者:郝万山

《汉代度量衡制》

一、汉代的衡重
  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
  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1两=15.625g;1铢=0.65g
二、汉代的容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
  汉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
三、汉代的度量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
  汉1寸=2.3cm;汉1尺=23cm;汉1丈=230cm
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
  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

  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

  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六、经方药量的折算
  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

  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七、经方药量实际应用
  麻黄3两=45克;桂枝2两=30克;甘草1两=15克;杏仁70个=28克
  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一次治疗量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一服。一服就可以达到汗出病差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