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笔杆子是个练家子》

标签:
健康体育杂谈 |
分类: 蒲阳孙门 |
《这位笔杆子是个练家子》
学中文的孙氏拳传人张西可,一拳轰出437公斤神力
来源:2015年4月20日《生活日报》
“啊!”出拳进攻的生活日报记者遭到反击,瞬间“飞”了出去,根本没有看清张西可用的啥招数。不过,记者并没有被这记重击所伤。老张反击时,对力道的掌握,让人暗暗称奇。
47岁的张西可,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大众报业集团从事采编工作多年。让人想不到的是,拿笔杆子的他身怀真功夫:一拳打出437公斤的力量,远超拳王泰森。随着央视《体验真功夫》节目的播出,一介书生的江湖,向世人展开一角。
“在济南有个张西可”
2015年清明节,河北保定望都县。张西可等孙氏拳门徒,赶到孙禄堂墓园,祭拜一代宗师。
寒风凄切,黄尘漫卷,初春的空气里,透着说不尽的清冷。孙禄堂墓碑上的碑文笔力苍劲,轻诉沧桑,让人仿佛又回到百年前,惊心动魄的江湖。
2015年清明节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催生民间武术花开遍地。刀光剑影之间,生于1860年的孙禄堂,一时天下无敌,开创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
“孙禄堂一生踢馆无数,19岁时就背着一个黄包袱周游四方。”张西可说,在那个年代,武林中有不成文的规矩,背着黄包袱,代表要挑战天下武林,任何人都能向你发动进攻,而且伤亡无须担责。“不过,他武艺过人,踢馆从未败绩,被誉为天下第一手。”
白驹过隙,一晃百年,孙氏武学今何在?
2014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体验真功夫》时,栏目组找到孙禄堂的孙女孙婉容,咨询孙氏拳的实战派传人。88岁的孙婉容想了想说:在济南,有个学生叫张西可…
今年4月的一天,《生活日报》记者来到省城,浆水泉路附近的一个小区,拜访张西可。知道有客来访,他来到楼下相迎,在坊间声名渐起的高手,纯朴少言,其貌不扬,完全没有想像中,江湖人士的粗犷和豪放。
武术话题迅速打破短暂的尴尬,张西可变得十分健谈:“祖师爷孙禄堂,将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三种拳法融为一体,创立孙氏太极拳,成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其中的一种。”
黑布鞋搭白汗衫
在家里,张西可换上的不是拖鞋,而是一双黑布鞋。对其他人来说,这或许是生活习惯,对张西可来说,则是练功的标配。
张烈先生打的孙氏拳:龙形
“我是跟孙氏拳第三代传人张烈学武时间最长的学生,一直到2009年先生去世。”张西可说,张烈师从孙禄堂之子孙存周,为孙氏拳第三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
1990年代,张西可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通过孙禄堂的孙子孙保安,他认识了恩师张烈。不过,一开始张烈并不想收徒。“练武要耐得住寂寞,大师收徒都很谨慎。”张西可说,为了表明自己习武之诚,1996年的寒冬,张西可每天在海河边,坚持练拳。
天是冷的,人是热的。张西可练得汗流浃背,索性把棉袄也脱了,只穿一件白汗衫。“一下午能磨烂一双鞋,就是这种黑布鞋。”张西可回忆,“后来老师终于被打动了,答应收我为徒。”
张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是位颇有造诣的电机高级工程师,他与张西可一理一文;因武,结下师徒缘分。
许多年以后,张西可出现在央视《体验真功夫》中,脚上仍是一双黑布鞋,身上还是白汗衫。
在家中的书架旁,放着一只被打扁的沙包。除了习练传统拳法,张西可还练过5年拳击、三、四年的散打。把传统拳法与现代搏击结合在一起,张西可在给形意拳做“加法”,提高实战能力。
对此,不少江湖人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张西可习练的,已不是形意拳。面对非议,张西可认为,时代在进步,大家在创新;练拳不能抱残守缺。
一拳击出,力超拳王
聊到高兴处,张西可起身演示形意拳的拳法和步法,并让记者近身出拳攻击。
记者二话不出,突然打出一记直拳。说时迟,那时快,张西可出手隔挡,并顺势进身。记者的身体在瞬间失去了平衡,整个人被撞飞到客厅一角的立式空调机上停下来。
记者有些发蒙,原本在身后的同行摄影记者,暗叫“好险”!他下意识地一闪,价值上万元的相机,才没被撞到。回过神儿来,记者暗自生奇:虽然被撞出很远,可身上却一点不疼;这就是传说中的力道收发自如?
孙禄堂曾得到清末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亲授,而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立身,孙氏拳取其精华,进而传于后人。
在央视《体验真功夫》节目中,张西可重击“木人桩”,力量最大的一拳,打出了437公斤。曾经横行世界拳坛的美国人迈克.泰森,出拳的力量仅为360公斤,而他的身高比张西可高出15厘米,体重也重了35公斤。
看似平常的身体里,如何爆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道呢?
“我用的是孙氏形意拳中的定步崩拳,用其他的拳,打不出这么大的力量。”张西可说,他打出的力量是瞬间的爆发力和惊乍力。
以形意拳中的崩拳技法,轰出惊人神力,张西可凭的是近20年来,朝夕苦练的功力,但说到他对武术的热爱,则要向前追溯另一个20年。
中秋往事,妻子揭短
张西可老家在聊城莘县,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与做家务的妻子交流两句,两人说的都是鲁西方言。张西可习武的渊源,正与一段散落当地民间的历史佳话有关。
明朝末年,戚继光聚兵东征抗击倭寇。新疆回民查尚义响应号召,参与东征,行至冠县时感染风寒,幸得当地百姓的照顾得以康复。查尚义遂传授周身武艺以为报答,而习武者为纪念查尚义,便将拳法命名为查拳。
莘县与冠县相邻,同有尚武之风。受环境影响,年幼的张西可就跟着民间师傅习练查拳。虽然所学不成系统,可这段经历将武术梦,留在了他的内心,也造就了习武的底子。
张西可练拳成痴,成家之后,仍“积习难改”。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张西可来到了济南工作,当时妻子带着孩子在老家。2003年中秋节,张西可跑到武汉等地找老师学拳,担心妻子不“准假”,就说了个加班的借口。不想妻子放假后,带着孩子来了济南,这下穿帮了…
妻子姓王,是位小学语文老师。2006年调来济南工作,至今她还会提到这件中秋往事。王老师说,在西可那儿,和练拳相比,老婆和孩子都排在后面。
“挺亏欠家里的,当时孩子才3岁。”张西可低声说着,脸上闪过一片红润。
“自古就有穷文富武的说法,学武是很费钱的。原来家里条件就不好,家人不理解我学武是很正常的。”张西可说,到后来不时有人“约架”,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门,这让家人的意见更大了。
忙于功课的儿子
有一段时间,张西可常去山东师大校园练武。一次刚下过小雨,他像往常一样,在那里练拳。突然一辆德州牌照的轿车停在旁边,下来一个人高马大的男子,自称是练八极拳的,要向张西可“请教”一下。
所谓“请教”其实就是挑战,用当下的话说,就是“约架”。
先比力量吧。张西可撑开手,接下对方来拳,身形纹丝没动;双方调换过来,张西可一下把对方打退好几步。
然后是实战。一番较量后,对方仍不想罢手。“不打了!”妻子在一旁看得清楚,发话叫停了切磋。
张西可回忆说,因为不想伤人,所以他出招点到为止;因为刚下过雨,对方身上已经全是泥点,可他却自以为没有中招。
像这样的较量,当年有时可能会发生几十次。不过,有一类出手则是被逼无奈。
前几年,他到郑州出差,在火车站看到有照相的,十块钱一张。第一次到郑州,感觉价格也不贵,张西可就拍了一张。没想到拍完之后,对方改口说,100元一张。
“遇到无赖了,我当时就说给对方十块钱,照片也不要了。”张西可主动让步,不想惹事。对方见他是外乡人,一下子聚集了五六个人,动手就抢钱包,结果可想而知。
张西可说,练拳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修身养德。“古代有一种说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年我拜师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心里装着师傅的教诲,张西可希望能将国粹传承下去。他扭头看看另一间屋子里的儿子,小家伙14岁了,正忙着补习功课。
他也想教孩子学点武术,可时间上却没法协调。路还是要靠自己来走!张西可踱步窗前,眺望远山,缓缓地说:“一些学生在跟我学拳,还有洋徒弟。传承百年拳法,会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