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胶东黄县一书生》
(2013-06-04 10:58:14)
标签:
回忆情感杂谈 |
分类: 回忆 |
转载《胶东黄县一书生》
黄县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黄县中村镇,六岁就离开家乡在外漂泊,1986年黄县建制撤销改为龙口市。俗谚曰:“南有苏杭,北有掖(县,现称莱州)黄”。黄县这个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北临渤海湾的县城,于“秦设郡县,始置黄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地区之一。
胶东人常说:“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就是说黄县人能说会道,精于经商。我的父亲、伯父及几个姨夫也都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纷纷离开故土跑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等地经商。
刘本鑑,他是我大哥,一介书生。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1948年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后,投身革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装甲兵司令部任苏军军官的翻译。1954年转业到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四十年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天;勤耕苦读,著作等身。他精通两门外语,几十年来,他翻译了一些国外的哲学、心理学等著作;和其他学者共同编纂了《英汉大辞典》;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许多外语教科书及有关辅导丛书。记得我上中学时的外语教科书就是大哥所编著,那时我还常常指着书上他的名字向同学炫耀呢。
他不但孜孜矻矻、笔耕不辍,而且有着深深的士子情怀与人文素养,他耿直善良,坚持操守,悲天悯人,嫉恶如仇。他高尚的人品,完全无愧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忧患,命运多舛。斯人已逝,但风范犹存。
十八年了,大哥墓道前的小白杨已长成森然挺立的大树,我却一直悔恨未能报答大哥含辛茹苦地将我从八岁起抚育、教育、培养成人的如山之恩,大哥健在时,我不懂得感恩的及早和迫切;大哥离开我后,我才知道感恩应尽早和及时呀!弟欲感恩而兄不在,那是人心何等的痛?
在我有生之年,我只有尽可能地对大哥生前爱过、关心过的一切亲人、朋友给予关照、关爱,只有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除我心中的遗恨之万一。大哥若地下有知的话,他一定会感到欣慰,他也一定愿意来世与我再结兄弟缘。
过去每年大年初三,我们一家和大哥、大嫂及侄儿、侄女一大群人呼啦啦都要到二姨家拜年。听到动静,温暖慈祥的二姨就会颤颤巍巍地迈着裹着的小脚走出门外,写满沧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乐呵呵地用标准而又亲切的黄县话和我们寒暄家长里短。
那边厢,勤快能干、手脚麻利的大姐及热情好客的一家人为我们准备好了一顿丰盛的“大宴”:红烧黄鱼、化鱼丸子、五香鸡杂冻、风味白菜丝…,还有那蓬松、柔软、筋道的大饽饽和嵌有大枣、点有红痣、上面雕琢有很多小刺猬形状(俗称“生虫”)的团圆饼及内含花生、红枣、硬币(已洗净)的饺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提箸夹菜入口,齿颊间便满是浓浓的家乡味道,这是在其他地方的任何饭店也吃不到的味道啊!
大姐会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我也就不停地吃菜。真是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众晚辈们还频频向我们敬酒,尽管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尽力而喝之吧。直到喝得满脸“灿若桃花”、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时才停杯。席间,不论是谁吃到含有钱币的饺子时,都象中了大彩一般喜不自禁,其他的人则是啧啧赞叹“今年发财了”、“有钱化了”等等,不一而足。
已届九十高龄的二姨兴之所至时,还会张开她那已没剩下几颗牙的小嘴即兴哼起家乡的小曲,抑扬顿挫,引得众人乐不可支,笑倒一片。告别之际,大姐还“强迫”我们打包带走“重点”菜肴。我曾求教于大姐烹制家乡白菜丝的要领,但回家后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种家乡的特殊风味。
每年舂节欢聚,我都能从大姐的身上感受到故乡民风的淳朴。她真诚善良,热情诚恳,本分厚道,朴实无华。尤其是她那以善良之心对人、特别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能承受任何艰苦的一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胶东妇女特有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美德。
六岁随母亲在龙口乘船离开黄县到齐齐哈尔,后又跟随大哥在北京学习、工作、置业安家。几个哥哥姐姐也相继在外成家立业,黄县已没有什么亲人了,因而整整六十年未回家乡。
大哥自小出外读书,一直未回过家乡,生前曾计划回去看看,只是此志未酬空留余恨,大哥的遗愿也只能由我来完成了。
尽管现在的黄县早已不是儿时依稀记忆的模样,但无论如何,那是我们或我们父母的出生地,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树长得再高、再大,也离不开根的滋养,根深才能叶茂,黄县就是我们的根。
写于2011年11月
黄县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黄县中村镇,六岁就离开家乡在外漂泊,1986年黄县建制撤销改为龙口市。俗谚曰:“南有苏杭,北有掖(县,现称莱州)黄”。黄县这个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北临渤海湾的县城,于“秦设郡县,始置黄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地区之一。
胶东人常说:“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就是说黄县人能说会道,精于经商。我的父亲、伯父及几个姨夫也都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纷纷离开故土跑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等地经商。
刘本鑑,他是我大哥,一介书生。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1948年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后,投身革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装甲兵司令部任苏军军官的翻译。1954年转业到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四十年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天;勤耕苦读,著作等身。他精通两门外语,几十年来,他翻译了一些国外的哲学、心理学等著作;和其他学者共同编纂了《英汉大辞典》;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许多外语教科书及有关辅导丛书。记得我上中学时的外语教科书就是大哥所编著,那时我还常常指着书上他的名字向同学炫耀呢。
他不但孜孜矻矻、笔耕不辍,而且有着深深的士子情怀与人文素养,他耿直善良,坚持操守,悲天悯人,嫉恶如仇。他高尚的人品,完全无愧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忧患,命运多舛。斯人已逝,但风范犹存。
十八年了,大哥墓道前的小白杨已长成森然挺立的大树,我却一直悔恨未能报答大哥含辛茹苦地将我从八岁起抚育、教育、培养成人的如山之恩,大哥健在时,我不懂得感恩的及早和迫切;大哥离开我后,我才知道感恩应尽早和及时呀!弟欲感恩而兄不在,那是人心何等的痛?
在我有生之年,我只有尽可能地对大哥生前爱过、关心过的一切亲人、朋友给予关照、关爱,只有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除我心中的遗恨之万一。大哥若地下有知的话,他一定会感到欣慰,他也一定愿意来世与我再结兄弟缘。
过去每年大年初三,我们一家和大哥、大嫂及侄儿、侄女一大群人呼啦啦都要到二姨家拜年。听到动静,温暖慈祥的二姨就会颤颤巍巍地迈着裹着的小脚走出门外,写满沧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乐呵呵地用标准而又亲切的黄县话和我们寒暄家长里短。
那边厢,勤快能干、手脚麻利的大姐及热情好客的一家人为我们准备好了一顿丰盛的“大宴”:红烧黄鱼、化鱼丸子、五香鸡杂冻、风味白菜丝…,还有那蓬松、柔软、筋道的大饽饽和嵌有大枣、点有红痣、上面雕琢有很多小刺猬形状(俗称“生虫”)的团圆饼及内含花生、红枣、硬币(已洗净)的饺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提箸夹菜入口,齿颊间便满是浓浓的家乡味道,这是在其他地方的任何饭店也吃不到的味道啊!
大姐会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我也就不停地吃菜。真是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众晚辈们还频频向我们敬酒,尽管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尽力而喝之吧。直到喝得满脸“灿若桃花”、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时才停杯。席间,不论是谁吃到含有钱币的饺子时,都象中了大彩一般喜不自禁,其他的人则是啧啧赞叹“今年发财了”、“有钱化了”等等,不一而足。
已届九十高龄的二姨兴之所至时,还会张开她那已没剩下几颗牙的小嘴即兴哼起家乡的小曲,抑扬顿挫,引得众人乐不可支,笑倒一片。告别之际,大姐还“强迫”我们打包带走“重点”菜肴。我曾求教于大姐烹制家乡白菜丝的要领,但回家后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种家乡的特殊风味。
每年舂节欢聚,我都能从大姐的身上感受到故乡民风的淳朴。她真诚善良,热情诚恳,本分厚道,朴实无华。尤其是她那以善良之心对人、特别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能承受任何艰苦的一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胶东妇女特有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美德。
六岁随母亲在龙口乘船离开黄县到齐齐哈尔,后又跟随大哥在北京学习、工作、置业安家。几个哥哥姐姐也相继在外成家立业,黄县已没有什么亲人了,因而整整六十年未回家乡。
大哥自小出外读书,一直未回过家乡,生前曾计划回去看看,只是此志未酬空留余恨,大哥的遗愿也只能由我来完成了。
尽管现在的黄县早已不是儿时依稀记忆的模样,但无论如何,那是我们或我们父母的出生地,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树长得再高、再大,也离不开根的滋养,根深才能叶茂,黄县就是我们的根。
写于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