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德为本,文武兼修,承传孙氏武学》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回忆 |
转载《以德为本,文武兼修,承传孙氏武学》
作者陈体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孙叔容先生的弟子,本文曾发表于《武林》杂志
博主开头语
国学、国医、国术,一源三歧。武医同源,源于道。先师剑云先生讲:“未曾学文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而我们医学院校里讲医德,是医学生入门的第一课。因为只有医德好,才能医术高。医德好,是从医的“资格证”;医术高,是行医的“执业证”;二证缺一,都不可以行医。
先师剑云先生回忆说:“先父禄堂公经常说,练武术首先必须讲究武德。武德分两方面,一是口德,二是手德。所谓口德,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可说某人没有功夫,某人练的不好,更不可妄议他人之短。因为各人的功夫皆有他一定的长处,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你怎么知道别人的功夫不好呢?”
“先父教学生时,对第一次来学拳的学生,首先一句就是:你学拳如为锻炼身体以求健康,我教你绰绰有余,你如想打天下第一,那你就另寻高明。即使是在自己家中谈到练武时,也从不议论别人的长短。”
“所谓手德,先父说:练武术第一是为了强身,第二是防身。如果同道相遇,互相交流,试试各人的功夫,那就应该抱着互相学习的思想。人家的功夫比你深,就应该虚心求教,不如自己的,要诚心指点,以期教学相长。试手不可存有打人、伤人的思想,更不能乘人不备,冷手伤人。但是,我们如遇到坏人时,那就要施展功夫,给他一点厉害了。”
是啊,孙氏武学是道,拳与道合,德艺双修。孙拳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舍己从人,感恩戴德,德高望重,厚德载物,薪火传承真善美。孙拳修身,绝非街巷痞子、黑道打手、下作之流耳。
师承入门,当不负先师,谨言慎行。慎独,人在做,天在看啊。
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孙叔容老师于2005年5月22日仙逝,享年87岁。她老人家的英容笑貌和教习武术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那爽朗的笑声和谆谆教诲,总是响起在耳边,仿佛她老人家并没走,只是笑着睡去了。
古人云:大道无形,天地是有形的道;天地无言,圣人是有言的天地。说的是圣人能体悟道,并能将道的真谛教化于人。
孙叔容老师虽不是圣人,但称之为承传孙氏武学的大德之人不之为过。想习武有缘见老师之人多愿从其学,凡与她接触过的习武或非习武之人多愿于之交往,盖因其言甚善,其德凝聚人,其行感人,其家传功夫重德、理明、合道。
笔者将了解的部分老师的情况向大家简要介绍,只是希望人们知道并记得曾有一位值得大家尊重的有德之人,为传承中华武术瑰宝,为培养文武兼修的后学,作了大量无私的工作。
希望通过对老师的回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孙氏武学的内涵,供同道及后学共勉。
她老人家从小就得到一代武学大师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的家传,重德尚文,身心并练,文武兼修,习武、教人、授拳数十年,常讲中和论拳道,传承孙氏武学。
她老人家先后整理、出版及发表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于学》、《形意拳浅论》、《八卦剑》、《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等著作和文章,及纪念父亲孙存周诞辰110周年的专辑等。
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更大范围承传孙氏武学,在孙氏武学研究会的筹备和成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相信未来将会对这段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
她老人家也曾和学生谈过现在孙式拳影响不够理想的原因,应该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等问题,惜当时初学,只有提纲,未敢动笔,容日后补写。孙叔容老师主要在北京、河南开封、辽宁沈阳义务授拳,弟子及再传学生,也在以上三地及深圳居多。
一、以德为本,文武兼修
孙叔容老师一生豁达,开朗乐观,其习武重德,文武兼修,常讲:练拳如做人,要中和于道。她特别喜欢祖父孙禄堂(讳福全、号涵斋)所写"君子立身,务求其本"的条幅。
她说:"德就是本,做事先做人,习武先讲德,要像先辈那样,要讲武德,一是要讲口德,不要张口某不行、不要讲脏话、过头话;二是要讲武德,和他人比试,手要点到为止,手下留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她还说"功夫不高可以学练,武德不高可不行,武德不高,害人害己,难成大器。孙家拳非常重人品,重德行,武德高,可放松身心,可得人和,可得真传"。
她在写给学生的题字这样写道:"武德高时武艺精,孙家拳重此师承,请看万丈高山顶,有志攀登尽可能"。希望弟子立大志,从头学、反复练,修德、习武不偏颇,努力继承好孙家拳内涵。
在所写条幅中还说:"孙家拳法重师承,内修外养意从容,及门若欲问家法,武德问教第一宗"。她老人家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她也要求每一个入门弟子和学生按孙禄堂老先生要求:"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逊不与人争,以涵养拳本"。
学承好孙家武学门风,体味拳与道合,德与艺合,人与天合的至高的境界。
当学生们说孙氏拳讲德、讲拳道合一,后人难以继承的想法时,她写道:"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赠古人语愿尔我共勉之"。她将平常心与道合,练拳、教拳都讲中和、自然。从其所言,我们当知其好,知其德,信其行。
笔者认为,孙氏武学讲究拳与道合、崇尚武德,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是在统传武术意义上的升华。天下功夫种类无数、身体基础条件好的武术爱好者无数、从名学艺的人也无数,但大成就者有限,为有德者得之。
其原因有三:
一是有德者心与道合,拳与道合,心与意合,意与神合,形与体合,体与用合。虚怀若谷,如炁无常势,水无常形,无意而达八方之外,自然而知动静,至柔而无坚不摧。
二是有德之人不怒气拔张,重修心正德,法阴阳合术数调刚柔,自然顺逆而有天缘;谦谦君子,致知力行,容纳百川,温厚和平而有师缘、人缘;坦荡心怀,诚于内,形于外,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动静无碍处处落脚是仙境,慧日常明随遇而安得地缘。三缘具备,三才相和,天人和发,尽矣。
三是有德之人重道轻名利,非为己而学、非为己而教,非为名而练,非为利而谋,故能得大道,走正道,传真道,文武兼修,身心并练,德艺双收,是武而非武,是拳而非拳,是无意而有真意。
二、科学练功,契而不舍
老师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论学拳、练拳、教拳、比拳,都应当科学,不可间断,要不断学习,时时勤习"。她知道,推广孙氏武学很难象以前那样选人、教人,人未选好不教,一式有一点不对,不教第二式。现学武人也极少有人像过去人那样天天练基础功,一式未练好,不学第二式。
现在人的观念和追求不同,首先要工作,要生活,然后才有可能有时间学武,多数人仅把武术当锻炼身体的形式和技击的手段,究其内涵的不多,故练成武术体操的多,习得技艺、武艺的少。
对此,老师也根据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作了适当调整,但她仍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要求学生练好三体式、五行拳、走好八卦圈等基本功,打好基础再往下学。
老师经常讲"练拳如写字,先要知规矩,然后要守规矩,再后脱规矩而合规矩"。
练拳如写字,即先要知道什么是练拳的规矩,再按规矩要求,一招一式的学习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研究拳理及静态的力学结构和平衡,然后再脱规矩,研究动招、变招、自然之招、无招之招,研究拳的体和用,研究动态的力学结构和动态平衡,如游身八卦连环掌、推手、散手等,进而研究拳与道,合规矩,行自然,身心并练,内外合一,不断习练,逐渐掌握符合规矩的武学艺术。
其祖父孙禄堂先生对此亦有精辟论述:"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合,外面形势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老师在领学生和弟子练拳时,除对学生因人施教外,讲究讲练结合,体用结合,对比结合,教学练拳同时也教给教拳方法。常常眼观六路,发现某练的不规矩时,就仿其动作,学的惟妙惟肖,边做边说"你是这么做的,我是这么做的"。学员可以看到动作不同的对比,找到问题所在,从而改正之。另外,老师还讲明各式的基本规矩和用法。
当学员练的对时,老师除了予以肯定外,还同时告诉学生,今后自己应如何巩固,以后如何教别人。
老师还将其父孙存周先生在江苏武术馆任代理教务长时培养第一代武术教师的讲义等文章整理出版,让学员不仅知道学拳的规矩、练拳的规矩,还要知道教拳的规矩,让武学瑰宝一脉相传,代代相传。
老师不反对学生学习其它拳种,因为拳理是相通的,很多知识可以借鉴,孙氏拳也是在学习中发展的,她希望学生们学明了自家拳或有了一定基础再学其它,否则,哪个都不像。
三,读书写字、修心育人
老师喜欢读书,遇有先贤妙语及欣赏词句,常有学习笔记,老师常鼓励学生和弟子博览全书,文武精进,她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有学识才有本事,下功夫才有功夫"。
她喜欢读《武林》等武术类杂志,了解武术动态,也常发表些关于孙氏拳的有关文章,她也喜欢《读者文摘》后改《读者》,对有骨气的文人很敬重,她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对有文韬武略的爱国将领更是有加。
她常把一些典故和趣事讲给大家听,鼓励弟子多读书,长本事,作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家庭保姆小芳边做家务、边习武、边读书,几年后,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很好的河南农村女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在北京参加了工作。
老师喜欢写字,尤其喜欢写隶书,她把写字与休息、修心与育人相结合,她常读常写不断,也把有感而发的小诗及名人警句用心写好,与弟子、后学和朋友共勉,现抄录三段如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希望深思此中深意,身体力行,必有好处"。
"活动养身,静坐养神,读书养智,临池养性,勤俭养德,诚朴养品"。
"或问何以为学?曰:致知力行。何以为治?曰:厚生正德。何以治己?曰:存理遏欲。何以处世?曰:首正不阿。何以待人?曰:温厚和平。守此五者,其庶几乎"。
看到这工整的隶书,体味其中内涵境界,想先生言传身教,足见老师用心之良苦,品行之高尚。
2005年2月中旬,老师身体不如以前,她还坚持活动,鼓励学生,她在信中说:"能干多少就干多少,能继续不断就行,照常看书写字,也不算虚度光阴吧?希望你保持练拳的习惯,坚持务稍懈怠"。这是老师写给学生最后一封信,也是对弟子的真诚、殷切的希望。
"松柏常青,积健为雄"这八个字是老师隶书封笔之作,也是一生自我的总结。
一代名师孙家拳传人,德高望重的快乐老人走了,她留下了自己对孙氏武学的诠释,留下了对中国武学瑰宝追求的足迹,培育了许多孙氏武学接班人,其对孙氏武学的贡献后人难以企及,如松柏常青,精神永存。
"绝技扬威不自神,天枢妙传武林春,遍栽桃李成蹊径,留得清光照后人"。
以上是老师"书呈姑母(孙剑云)教正"对先祖生平的感悟,题有"甲子冬日缅怀先祖涵斋公,蜚声中外而鸣谦,贞吉一庭,兰桂光霭如也",也是老师一生的追求和写照。
愿老师走好,愿同门及后学知难而进,学好、继承好孙氏武学,都成为强国的健康有用之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