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于卓大夫
于卓大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1
  • 关注人气: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

(2011-05-29 18:13:12)
标签:

转载

分类: 蒲阳孙门
    这是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统孙式太极拳97式,我们怀念孙师剑云先生!

 

http://s10/middle/49d267f7ha465adb07929&690

http://s16/middle/49d267f7ha465adbfa66f&690

http://s10/middle/49d267f7ha465adceeab9&690

http://s3/middle/49d267f7ha465adde3a92&690

http://s8/middle/49d267f7ha465adfcb367&690

http://s14/middle/49d267f7ha465ae0bf9bd&690

http://s15/middle/49d267f7ha465ae1b3b1e&690

http://s11/middle/49d267f7ha465ae2a8f6a&690

http://s3/middle/49d267f7ha465ae39c222&690

http://s10/middle/49d267f7ha465ae5836c9&690

http://s8/middle/49d267f7ha465ae677cb7&690

孙 式 太 极 

(修订本)

孙 剑 云 

人 民 体 育 出 版 

 

北京印刷一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579月第1

前言

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编者据先父孙禄堂先生遗著《太极拳学》,并按先父晚年的练法,整理了《孙式太极拳》,于1957年出版。为了适应广大群众锻炼的需要,编者对1957年版本作了修订。修改和补充了动作说明重新拍摄了动作照片,增加了一些主要动作的用法,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结构。编者虽自幼即承先父亲授,惟愧功夫未臻深纯,然为便于爱好孙式太极拳者习练而勉力为之。

限于水平,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切望读者指正。

编者

目 

孙式太极拳简介  ………………………………………………………1

太极拳总说………………………………………………………………2

上编………………………………………………………………………5

  一、动作名称…………………………………………………………5

  二、动作说明…………………………………………………………6

  三、孙式太极拳动作方向、路线示意图

下编……………………………………………………………………51

  一、太极拳推手法…………………………………………………51

  二、太极拳技击……………………………………………………55

附:参考资料 ……………………………………………………… 57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57

  二、武禹襄:太极拳论 ……………………………………………58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58

  四、十三势歌诀………………………………………………………59

  五、推手歌诀 ………………………………………………………59

  六、李亦畲:五字诀……………………………………………… 60

  七、撒放密诀…………………………………………………………61

  八、走架打手行工要言………………………………………………61

孙 式 太 极 拳 简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得郭先生真传,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拳。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适宜任何年龄,各种体质的人习练。

太 极 拳 总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是以柔曲为体, 以刚直为用。非柔曲不能化, 非刚直不能用。体用则为以柔克刚,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练此拳时应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内外相合,千万不可用拙力。应以意行力。意到力到。

关于太极拳的练法,先父常说: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 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并各有其意义。兹摘要介绍如下: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 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 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 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

一圆球之状。

腰: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 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 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压气, 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 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 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但学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所练在神。精神为主帅,身体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举动自能轻灵。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方能内外相合为一。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再者, 练拳时要以意行力,相连不断,如长江大河, 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即此意也。

为便于读者记忆,现把这些要点编成口诀如下:

太极拳本内家拳, 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 下颏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 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坠肘, 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 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 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 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 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 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 持久习练益自显。

上  

一、动作名称

第一式      起式                  第二十四式  倒撵猴(右式)

第二式      懒扎衣                第二十五式  手挥琵琶(右式)

第三式      开手                   第二十六式  白鹤亮翅

第四式      合手                   第二十七式  开手

第五式      单鞭                   第二十八式  合手

第六式      提手上式              第二十九式  搂膝拗步(左式)

第七式      白鹤亮翅              第三十式  手挥琵琶(左式)

第八式      开手                  第三十一式  三通背

第九式      合手                  第三十二式  懒扎衣

第十式      搂膝拗步(左式)        第三十三式  开手

第十一式    手挥琵琶(左式        第三十四式  合手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五式  单鞭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三十六式  云手

第十四式    抱虎推山              第三十七式  高探马

第十五式    开手                  第三十八式  右起脚

第十六式    合手                  第三十九式  左起脚

第十七式    搂膝拗步(右式        第四十式  转身蹬脚

第十八式    懒扎衣                第四十一式  践步打捶

第十九式    开手                  第四十二式  翻身右起脚

第二十式    合手                  第四十三式  披身伏虎

第二十一式  单鞭                  第四十四式  左起脚

第二十二式  肘下看捶              第四十五式  转身右蹬脚

第二十三式  倒撵猴(左式         第四十六式  上步搬拦捶

第四十七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三式  开手

第四十八式   抱虎推山            第七十四式  合手

第四十九式   开手(右转          第七十五式  搂膝拗步(左式)

第五十式     合手                第七十六式  手挥琵琶

第五十一式  搂膝拗步(右式       第七十七式  三通背

第五十二式  懒扎衣               第七十八式  懒扎衣

第五十三式  开手                 第七十九式  开手

第五十四式  合手                 第八十式合手

第五十五式  斜单鞭               第八十一式  单鞭

第五十六式  野马分鬃             第八十二式  云手

第五十七式  懒扎衣               第八十三式  高探马 

第五十八式  开手                 第八十四式  十字摆莲

第五十九式  合手                 第八十五式  进步指裆捶

第六十式    单鞭                 第八十六式  退步懒扎衣

第六十一式  右通背掌             第八十七式  开手

第六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八十八式  合手

第六十三式  懒扎衣               第八十九式  单鞭

第六十四式  开手                 第九十式单鞭下势

第六十五式  合手                 第九十一式  上步七星

第六十六式  单鞭                 第九十二式  退步跨虎

第六十七式  云手                 第九十三式  转角摆莲

第六十八式  云手下势             第九十四式  弯弓射虎

第六十九式  金鸡独立             第九十五式  双撞捶

第七十式    倒撵猴               第九十六式  阴阳混一

第七十一式  手挥琵琶(右式       第九十七式  收式  

第七十二式  自鹤亮翅

二、动作说明

  第一式起式  

身体直立,两手下垂,两肩放松;两足尖分开约90。;

眼向前平视,心静,稍停。(1)

右足尖翘起,用脚跟作轴半面向左转与左足成45。;同时身体稍左转,面向左斜前方;眼平视。(2) 

要点:全身放松,塌腰,但不可僵挺,舌顶上腭,呼吸要自然。

  第二式  懒扎衣

①  两臂向前上方慢慢举起,高与肩平,两手心相对内含,相距约18厘米,指尖向前,如抱球状;两腿不动;眼看两手中间。(3)

② 两手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慢慢弯曲,左足跟随着慢慢提起。(4)

③ 左足向前迈步,足跟先着地;同时两手向上、向前慢慢伸出,两手仍如抱球状,胳膊略弯屈;右足随两手伸出向前跟步至左足踝内侧,相距约10厘米,脚尖着地;眼看两手中间。(56)

④ 两手平着往右转动,转至面向正前方时,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左手内旋,手心向下扶着右腕向右转动;同时右足跟落地,左足尖翘起向右转动,右足尖随之向外摆略90。;眼看右手。(78)

⑤ 右手向右、向后划一半圆,左手随右手转动,当右手转至右肩前,前臂直立,手心斜向上再转向前,左手扶着右腕一齐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同时右足向前迈出,足跟领先着地逐渐落实;左足随即跟在右足的后边,相距约10厘米,足尖着地;眼看右手,稍停。(910)

要点:动作要一气贯串,不可间断。

用法:懒扎衣由掤捋挤按所组成。

①  捋,对方以手击来,我以前手按其腕,向后引,

后手迅速找其肘。若对方来手高,则两手上托其臂向后、向下握,亦可平着向侧后方搌。

② 挤,即将对方挤出。意在前臂象锉一样搓住对方的胳膊。若能使其身体侧向一旁失去中正,对方胳膊又被我臂裹住,贴于身体不能起而掤架,此时为挤之最佳。挤的用法,是由胸前向前上方斜着挤出。如用得巧妙,可使对方腾空而起。若要挤得上劲,双臂的裹劲是关键,一旦裹住对方,要迅速进步上身,紧紧贴住对方。

③ 掤,即是架(不是死架硬顶)。对方用双手向我扑来,我双臂向上粘住对方的手,向后坐腰撤左步,微微向右转腰,左手向右拍,右手向右挂,此时对方的力已化去,我应时而发。掤法的奥妙在,不丢不顶,两臂如弹簧一般,使对方按着若有若无。掤可用双手,也可用单手,若用单手拥住对方的双手,则更为得势。

按,若对方向我攻来,我双手轻轻按住对方双臂,即时向前扑出。按可用单手、双手,或开劲、或合劲因势而定,但要粘住对方的臂,使其走转不灵。

第三式  开手

接前式,左足跟落地,右足尖翘起

向左扣约90。,身体也随着向左转;同时两手心相对,指尖向上,向左右分开(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房相对),两手离约10厘米,微停。(11)

  第四式 合手

  接前式,两手心相对慢慢里合,合至两手相距与脸同宽耐稍停;同时两腿弯曲,右足着地,左足跟抬起,足尖着地;眼看两手中间。(12)

要点:全身要放松,不可有丝毫勉强之力。

用法: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用双手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

  第五式 单鞭

  接前式,两手内旋,如提长竿一样,往左右慢慢分开,两臂成平举状态,两手心向外,掌直立,高与跟平;同时左足向左横迈一步,腿微曲;右腿微蹬;跟看右手,稍停。(13)

要点:上体要直,两肩要松,呼吸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向丹田压气。

用法:单鞭是应付左右两侧对手,两手虽是同时分开,却要一虚一实,何实何虚,要看对方来势的远近。若左手实击,重心须落在左腿,眼顾右方;同时可起右脚踢右方的对手。

② 若两侧对手相距甚近,或已搏住我的两臂,我即用肘撞或肩靠,同时另一侧脚可踢击。

第六式 提手上式

接前式,身体重心移于左腿,随即左手向脸前划弧至额前,手心向外;右手向下划弧至腹前,手指向下,手心向右;同时右足靠拢左腿,足尖着地与左足尖相齐,两腿微弯曲;眼看前方。(14

要点:身体要保持平稳,塌腰。

用法:若对方用两手握住我的两腕,  我两臂向着相反的方向一上一下同时外拧,必可解脱。若对方距我甚近,则可将虚腿提膝击向对方的腹部。

第七式  白鹤亮翅

① 接前式,左手从前额往下至左胸  前,肘靠着肋,手心向外;右手从腹前  往上提至额上方,手背靠着前额;同时 右足往前近步,足跟着地,两足相距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合适。(15

②  右手往下经脸的右侧(似挨非挨)至右胸前,肘尖下垂,手心向外, 高与左手相齐,两手一齐向前推出;同 时右足尖慢慢着地,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足跟步至右脚内侧,足尖着地;眼看两手中间。(1617)

要点:塌腰,两臂略弯曲,稍停。

用法:我用右手击对方,对方若用左手往下按我右腕,我随即进步,右手撤回并向下松沉,左手粘住对方的右腕向下采,右手旋转而上击其胸或头。

② 若对方用双手击来,我上下分其对方的手,同时速进步用两手击其胸。

第八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18)

第九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9)

第十式接膝拗步(左式)

接前式,左手向右、向下搂至左胯外侧,大指离胯约10厘米;同时左脚向左前方斜迈一步,右手外旋向上、向右下方划弧井上举与右肩同高,手心向上;眼看右手。(20)

右手向左前方平着推出,臂略曲,塌腕,手心向前;同时右足跟步至左足内踝侧,足尖着地,重心移至左腿;服看右手食指尖,微停。(21)

要点:右手前推与跟步要协调一致,右肘要曲,腕要塌。

用法:若对方用右拳向我击来,我用左手往左一接,右手击其对方的胸部。

第十一式  手挥琵琶(左式)

接前式,两手五指伸直,虎口朝上;右足向后撤步,足尖领先着地(撤步远近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宜),随即全足慢慢落实;同时右手往后拉,左手向前伸,两肘下垂;左足往后撤步至右足前,足尖着地;目视前方。(22)

 用法:若对方用右拳击来,我右掌接其腕.左手接其肘,顺势以捋或撅。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① 接前式,左手内旋向下、向左搂至肋前,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上,经左手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同时左足往前迈出,足尖稍外摆。(23)

② 右手内旋往右肋前搂回,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前仲,手心向上;同时右足往前迈步.足尖稍外摆着地。(24)

③ 上动不停,左足往前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外旋向内变拳往左手腕上直着打出,拳与胸平,拳眼向上;左手内旋握拳回拉,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至左踝内侧,脚尖着地;跟看右手食指中节.(2526)

用法:若对方用左手向我胸击来,我用左手扣其腕(虎口向着自己)采住向后、向右捋,同时右手向对方击去。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接前式,右拳向后抽.左拳从右臂下稍往前伸,至两拳相齐时变掌,手心均向前;右足住右手收回时往后撤步(撤步的远近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合适);随即两手与左足同时回撒,左足至右足前,足尖着地,两手至胸前;眼看前方。(27

用法:我以右手击对方某部,对方若以左手横推我腕或肘.我则向后坐腰,左手从右臂外截其腕,随彼劲往右领,同时右手按其对方肘部,因势而发。  

第十四式 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一齐往前推出,高与胸平,两臂略弯屈;同时左足往前迈步右足跟步,相距左足约10厘米;眼看两手中间,稍停。(28)

用法:若对方手在内,我手在外,并向里裹住对方的手而发;或对方手在外,我手在内,并用开劲撑住对方手而发。总之须粘住对方手使其不能运动自如,否则只知向前猛扑则必为对方所乘。此式用以打在对方躯干部为最佳。 

第十五式  开手(右转 

接前式,左足尖翘起向右扣步,随即身体向右转约90。,右足踏实;两手平着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肩同宽,五指张开,微停。(29)

第十六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30)

第十七式 搂膝拗步(右转)

动作与第十式 搂膝拗步相同,惟方向相反。(3l32) 

第十八式 懒扎衣

① 接前式,左手外旋向里,手心向上,右手前伸,手心向下,两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足向后撤,成45。角着地;随即两手一齐往下划弧至腹前,右足撤至左足前,足尖着地。(3334)

② 右手内旋,左手外旋上提至胸前,左手扶在右手腕上一齐向前推出,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同时右足往前迈出,左足随着跟至右足踝侧,足尖着地(图35

③ 随即左足后撤;同时两手平着往后划一半圆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体重心后坐,足尖翘起。(36)

④ 两手自右肩前一齐往前推出,两臂略曲,同时右足尖逐渐着地,左足随即跟至右足后约10厘米处;眼看右手。(37)

第十九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38)

第二十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39)

第二十一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40) 

第二十二式 肘下看捶

接前式,左手向下,拇指向上,右手变拳屈臂向下经腹前往左肘下伸出,拳眼向上,同时右足往前迈步至左足后,足尖着地。随即右足后撤,左足撤至右足前,足尖着地;两手不动;眼看前方。(4142)

用法:我以左手击对方某部,对方用捋,此时我即松肩坠肘,胳膊向里裹劲,同时进步用右拳从左肘下击对方胸部。

第二十三式  倒撵猴(左式)

① 接前式,左手内旋收至胸前,向左横一弧线至左胯外侧,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大指距跨约8厘米;右手外旋向右、向下再上举至与肩平,手心向上;同时右足尖翘起里扣,足尖着地;左足斜着往左迈步,足跟着地;眼看右手。(43)

② 右手向左经右口角往前推出,微曲,手心向左;同时右足往前跟步至左足后,相距约10厘米,足尖着地。(44)

要点:手足动作要一气贯串,不可间断。

第二十四式 倒撵猴(右式)

接前式,左足尖翘起,足跟向里扭转;右手向右搂接至右胯外侧(大指相距胯约8厘米),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上与左肩相平,手心向上;眼视左手。(45)

接着左手向右经左口角往前推出,其它动作均与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46)

要点:左右式循环练习,动作次数不拘,但须成偶数。

第二十五式 手挥琵琶(右式)

动作与第十一式手挥琵琶相同,唯方向相反。(47)

第二十六式 白鹤亮翅

动作与第七式白鹤亮翅相同。(图48)

  第二十七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4950)

第二十八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51)

第二十九式 搂膝拗步(左式)

动作与第十式搂膝拗步相同。(5253)

第三十式 手挥琵琶(左式)

动作与第十一式手挥琵琶相同。(54)

第三十一式 三通背

① 接前式,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向下、向后划弧至前额时,手内旋向下垂直下按至左腓骨前、距左足尖约30厘米;左手在右手向后划时,收至左胯外则,手心向下;左足在右手下按时后撤至右足前,足尖着地,两腿微弯曲;眼看右手。(5556)

②  右臂上举,手背靠着前额,身体随着直起,重心偏于右腿,左手从胯侧往前伸直,高与胸平,手心向前,塌腕;同时左足往前迈出,两足距离以不牵动身体重心合适;眼看左手食指。(57)

③ 左足尖翘起向右扣约120。,同时身体右转,足尖翘起外摆约120。;左手向上弧至前额;右手前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前、塌腕;眼看右手。(58)

④ 左手从前额往前伸至与右手相齐,两手心相对,指尖向前;同时右足撤步至左足正后方并斜着落地。(59)

⑤ 两手两拳虚握往下划弧至腹前;同时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足尖着地;眼视前方。(图60

⑥ 两拳贴着身体上举至胸前,再往前上方伸出,高与眉齐;同时左足往前迈步,足尖外摆着地,身体重心仍在右腿,微停。随即两拳弧形向下至腹前;右足直着往左足前迈步,足尖着地;眼视前方。(6162)

要点:上下要协调一致,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腰往下塌。

用法:若对方用左手击来,我即用右手截其腕,右手按其肘,向后撤步下捋。

②  若对方用右手击我头部,我即用右手自下而上截其腕,左手托其肘,扣左脚向右转腰,从上向我后捋出。

③  若对方沉肩缩臂,我则继续转腰至面向后,右脚撤至左脚后,随对方手回缩之势向下、向后捋。

  第三十二式  懒扎衣

  接前式,两手张开上提(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至右肩前;同时右足向前迈步,左足随即跟步至右足后,足尖着地,微停即往后撤步;两手平着往后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体重心后移至左腿,右足尖翘起;眼看右

手。(6364)

  两手自右肩前一齐往前推出,两臂微曲,左手扶右腕;同时右足尖逐渐着地,左足随即跟至右足后约10厘米处;眼看右手(65)

第三十三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66)

第三十四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67)

第三十五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68)

第三十六式 云手

接前式,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腋下,手心向斜向下,同时左足向右足靠拢,足尖着地,眼看右手,微停。(图69

左手向上、向左划弧至身体左侧,手心向左,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腋下,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足向左横迈一步,足尖微向外斜,右足靠拢左足,在相距约10厘米处落下(两足尖均向左边微斜);眼看左手,微停。(图70

  右手向上、向下划弧,左手向下、向上划弧;左足向左横迈一步,右足靠拢左足。如此循环三次,见图6970

要点:在左右手向上划的时候,掌心均向外,高不过眉;身随手转。

用法:若对方左右击来,我即转腰以臂截住,顺势捋出。

第三十七式  高探马

① 接前式,两手从左向右云时,左手向下划弧至胸前,微上提,肘靠身体,虎口向上;右手云至脸时,向前方下落并前伸,虎口向上,高与胸平,两臂微曲;同时左足向后撤步,右足随着右手向前落地至左足前,足尖着地,与左足成丁字形,两腿微曲;眼看右手。(71)

第三十八式 右起脚

接前式,左手外旋,手心向上;右手内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下;两手心相距约10厘米,两手距胸约6厘米;同时右足尖内扣,足尖着地,与左足尖相对;眼看右手(72)

② 两手一同拧动,指尖向上,塌腕(与合手姿势相同);同时左足跟提起,微向右拧,与右足相齐,微停。(73)

③ 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同时右腿抬起,足尖向上,与右手相触;眼看右手,腰微塌。(74)

④ 上式不停,右足落下,微内扣;随即左足向右足并拢,足尖着地;两手里合(与合手式相同),眼向左看,微停。(7576)   第三十九式  左起脚

接前式,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左足向左斜前方抬起与左手相触,随即落回原处,足尖着地;同时两手作合手式,微停。(7778)

第四十式  转身蹬脚

接前式,右足和身体微向左转,随即左足踢起,脚尖回勾向左前方蹬出;两手分开,手足相交;眼看左手食指。(图79

第四十一式  践步打锤

① 接前式,左足向前落地,足尖外摆;同时左手往左胯前搂回,手心向下;右手向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微停。(图80

② 右足往左足前迈出一步,足尖外摆;同时左手往前伸出,手心向上;右手回拉至胸前,手心向下;微停。(81)

③ 左足向前迈步,足尖里扣;同时左手内旋变拳向下拉至左胯前;右手外旋变拳向后、向上、向前划弧,经前额向左内踝部打出;身体随着往下,左腿屈膝,右腿微弓;眼看右手。(82)

要点:动作要一气贯串,腰要塌住,眼随手动。用法:若对方伏身用手击我下部(如进步指裆锤)或搂我左足,我即用左手搂开,右拳自上而下击。 

第四十二式  翻身右起脚

接前式,左足里扣;同时右拳向上经额再向前划弧,拳心朝上,身体随着往右转180。;左拳随即向下后撤至右胯前;右足微外摆。(8485)

左手从左胯侧向上经脸往胸前下搂至外侧停住;右拳变掌向上、向前伸出,手心向外;同时左足往前上步,足尖略向外斜;右足提起往前踢出,右手向右脚面拍击,高与胸平;眼看右手。(86、 87)

用法:若对方自右击来,我即向右转身,用右

手截对方的手,随即左脚向对方踢去,与左脚落地的同时起右脚踢击,所以叫做二起

第四十三式  披身伏虎

① 接前式,右足撤步至左足后;同时左手向前伸出,两手心相对,如抱球状,腰往下塌,微停。(88)

② 左足后撤一步;两手变拳往下回拉,经左胯侧往后、往上、再往下划弧至腹前,微停;同时右足尖翘起向左摆直;左足稍内扣。(8990)

要点:两手拉回不停。

用法:若对方用双手握我双腕,我撤步向左、向右转腰抡双臂解脱。此式亦是一种摔法。若对方握我双腕,或我握住对方双腕,我向后撤右足,向后、向下引对方的双臂,然后扣左脚向右转身,双手向上抡至头上,使对方的双臂从我左肩经过,对方的身体即被我背在背上。 

第四十四式 左起脚 

 ① 接前式,两拳变掌上提至胸前如合手式;同时右腿略抬起,足尖外摆斜着落地;左膝微曲靠近右腿内侧,脚尖着地;两腿弯曲;眼看前方,微停。(图91

② 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同时左足向左侧抬起与手相触;眼看左手食指。(图92

第四十五式  转身右蹬脚

① 接前式,左足回收成提膝,身体向右转体270。;随即左足下落至右足外侧;右足跟提起扭转与左足尖相对;同时两手相合,如合手式。(9394)

② 接着身体微向右转,右足微外摆,两手如单鞭式左右分开;同时右足蹬起;眼看右手食指。(95)

用法:若对方用勾拳击我头部(单峰贯耳),我抬手截住,同时起脚向对方腹部踢击。必须手脚齐出方可制对方。

第四十三式  上步搬拦捶

接前式,右足下落至左足前,足尖外摆;同时左手往下、往前伸出,手心向上;右手搂至右肋前,手心向下。(96)

左脚上步,足尖要直;同时左手内旋,手心向下,随即两手变拳,右拳往前打出,拳眼向上,左拳收至右肘下,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至左足后,足尖着地;眼看右拳。(9798)

第四十七式  如封似闭

动作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 (99)

第四十八式、抱虎推山

动作与第十四式抱虎推山相同。(100)

  第四十九式 开手(右转)

  动作与第十五式开手相同。

(图101)

  第五十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02)

第五十一式 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十七式搂膝拗步相同。(103104)

第五十二式 懒扎衣

动作与第十八式懒扎衣相同。

(图105106107108109110)

第五十三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唯方向向右斜45。。

第五十四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唯方向往右斜45。。(图112

第五十五式  斜单鞭

接前式,左足往左前方迈出,两手平着分开。(113)

第五十六式  野马分鬃

① 接前式,左足向右足靠拢,全脚掌着地;同时左手向下划弧至腹前;眼看右手。(114)

左手向上经胸,再往左划弧至身体左侧;同时左足往左边迈出,足尖稍往外摆;眼看左手。(115)

右手往下划弧至腹前,再往上经脸往右划弧至身体右侧;同时右足靠拢左足(足尖着地,两足相距约10厘米),再向右迈出一步,此时仍恢复单鞭式,但重心偏于右腿。(116117)

左足向右足前迈步,足尖外摆斜着落地,两腿弯曲;同时两手往下、往前交叉(手心微向外,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微曲),随即向左右分开各划一圆至胸前,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眼看前下方。(118119)

第五十七式  懒扎衣

接前式,右足往前上步,随即左足跟至右足后,足尖落地,微停又后撤;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足尖翘起;左手扶着右手腕一同前推(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再向右、向后平着绕至右肩前,两手心均向外。(12012l122)

两手一齐向前推出;左足随着跟至右足后约10厘米,足尖着地;眼看右手食指。(123)

  第五十八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124)

第五十九式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25)

第六十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126) 

第六十一式 右通背掌  

  接前式,左手往上、往右划弧至手背贴住前额;身体往右转,左足尖翘起亦随着右转。同时右足向外摆,足尖向里微扣,右手塌腕不动;眼看右手食指。(127)

第六十二式 玉女穿梭

接前式,右手收回,手心斜向下,拇指一侧对着胸前;左手外旋里裹并往下至右手前,手心向上;同一时右足微回撤外摆,两腿微曲,眼看右手。

(128)

左手内旋往上至

手背靠前额;左足往前方迈出(面向西南),右足跟步至左足后相距10厘米的地方;同时右手放在胸前,并轻轻向前推出(肘靠身体)。(图129

左足里扣,身体右转约180。,左手往下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内旋往上,手心向上(两肘靠着身体)。(图130

右手内旋往上至手背靠着前额;同时右足往右前方迈步(面向东南);左足跟步至右足后约10厘米处;左手从胸前轻轻向前推出(两肘仍靠身体)。(图131

右足稍向前迈步,脚尖稍内扣;同时右手下落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上,手心向上,两肘靠着身体,姿势与相同,唯方向相反。(132)

左足往左前方迈步(面向东北);左手内旋向下至额前,手心向前;右足跟步,姿势与节相同,唯方向相反。(133)

身体右转,手足动作过程均与节相同,唯方向相反。(134)

右足向右撤步,左足跟至右足内侧,身体右转90。;同时左手往前推出,臂微曲,手心向上;右手内旋向上至额前,手心斜向前;眼看左手。(135)l

第六十三式  懒扎衣  

动作与第十八式懒扎衣相同。(136137138139140141) 

第六十四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142)

第六十五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 合手相同。(143)

第六十六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144)

第六十七式  云手  

动作与第三十六式云手相同。(145146)

第六十八式  云手下式

接前式,待两手云至右边时,右手心翻转向上,平着向前推出,腕要塌;左手仍向上划弧至左胯前;同时右足跟至左足后。然后左手向前从右手背上推出,塌腕,手心斜向前;右手拉回至右胯侧,手心向下;左足向前迈步,两腿弯曲;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左手。(147148149)  

第六十九式  金鸡独立 

接前式,身体重心前移,右手从右胯侧向前、向上提起至耳侧,指尖与耳同高;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侧,指尖向下;同时右腿贴着左腿向上提与身体成直角,足尖上翘,足跟下蹬;左腿微曲,塌腰;眼看前方,微停。(150151)  

右足向前落下,腿仍弯曲;同时右手往下划弧至右胯侧,指尖向下;左手从左胯侧向上至耳侧,指尖与耳齐;左腿贴着右腿向上提起。(152) 

要点:身体要直,腰要塌,右腿仍弯曲。

第七十式 倒撵猴

动作与第二十三式倒撵猴"相同。(153154155156)

第七十一式 手挥琵琶(右式)

动作与第二十五式手挥琵琶相同。(157)

第七十二式 白鹤亮翅

动作与第七式白鹤亮翅相同。(图158159160

第七十三式  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161)  

第七十四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62)

第七十五式  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十式搂膝拗步相同。(163164)

第七十六式  手挥琵琶

动作与第十一式手挥琵琶相同。(165)

第七十七式  三通背

动作与第三十一式三通背"相同。(166167168169170171172173)

第七十八式 懒扎衣

动作与第三十二式懒扎衣相同。(图174175176

第八十式 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78)

第八十一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9)

第八十二式云手

动作与第三十六式云手"相同。(180l81)

第八十三式高探马

动作与第三十七式高探马"相同。(18 2)

第八十四式十字摆莲  

  右足尖外摆

至足跟与左足尖相齐;同时左手外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上;右手内旋向里至胸前,手心向下,两手心相对相距约10厘米;眼看右手。(183)

左足向前上步,足尖里扣与左足形成八字步,身体左转90。;两手在胸前互换位置,右手在下,手心向上,左手在上,手心向下;随即两腿微曲,两手变成立掌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里,拇指微靠胸;眼看两手。(8485)

右腿提膝,膝部微外摆;同时两手如单鞭式,左右分开;眼看前方。(186)

第八十五式进步指裆捶

接前式,右变拳,两手一同前伸,左手扶在右腕上,右拳拳眼向上;同时右足往前迈步,左足跟步,接着右足再往前迈一步,左足再往前跟步至右足后,足尖着地,身体成三折叠形;眼看右手。(187)

要点:在迈步时,身体好象飞鸟从树上束翅斜往下飞落之势。

第八十六式退步懒扎衣

接前式,左足后撤,右足尖翘起;同时右手变掌向上平着向右、向后划圆,再向前推出;左手扶着右腕;眼看右手。(188189190)

第八十七式开手

动作与第三式开手相同。(191)

第八十八式合手

动作与第四式合手相同。(192)

第八十九式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193)

第九十式单鞭下势

接前式,右手往下划弧,屈臂至右胯侧,手心向下;同时左手略往下落,手心斜向下;

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左手食指。(图194)

第九十一式 上步七星

接前式,右手从右胯侧往前、往上划弧,经左手腕下伸出,两腕交叉,并收至胸前相距约10厘米,右手在外,指尖均向上;在右手伸出时,左足向前微移,右足跟至左足后,足尖着地;眼看两手。(195)

要点:上体要直,腰要下塌,两腿要曲。

用法:若对方由下向上击我面部,我以两掌架住,顺势捋按。

第九十二式 退步跨虎

接前式,两手分开,左手向下搂至左胯侧,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上、向下、再向上、向前,经额前内旋向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同时右足后撤一步,足尖向外微斜;左足撤至右足前,足尖着地;同时塌腰屈腿,右手上举,左腿提膝,足尖翘着。(196197)

要点:身体与手足动作要协调一致。

用法:若对方用手击我中或下部,我撤步,双手盖住对方的手向后引领,使其失重,同时起左脚踢击。

第九十三式 转角摆莲

接前式,右足跟提起,身体右转360。,转至面向西南时左足落地,两足尖相对;随即左足尖翘起,向右扭转;右足上提并向右摆出;两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前方时与右膝相击(左手先击,右手后击);眼看右腿。(198199) 

右足向右斜方落下,两手外旋回拉至两肘侧,手心均向上;眼看前方。(200)

用法:若对方用右拳击来,找右拳往右领,左手推其时,转体用右足踢击对方的背部。 

第九十四式弯弓射虎

接前式,两手同时伸出,在伸的过程中两手内旋,手心均向下,高与肩平,两臂微曲;身体重心随着前移至右腿;眼看两手中间。(201)

用法:若对方用左手击来,我则向敌左侧进右步,同时两手截住来手并缠住向下按以泄其力,随即向对方胸部击去。此式关键在于搭手和进步要一致。

九十五式 双撞锤

接前式,左足上步至右足侧,足尖着地;两手变拳回拉至胸前,拳心向下;随即左足向前(东北方)迈步;两拳向前撞出,两臂微曲,拳心向下;右足跟步,足尖向外斜着落地,距左足跟约10厘米。(202203)

要点:两腿弯曲,腰下塌,微停。

用法:假设我双手前按,对方用两手下压,我顺势下分,从外侧绕过对方的双臂上击胸部。

第九十六式  阴阳混一

接前式,身体向右转,两拳随转体向里裹,手心向上(右拳在左腕处,两肘靠肋);同时左足里扣,右足后撤,足尖并向外撇;眼看左拳。(204205)

左拳由右腕下向外挽至右拳外侧,右

拳内旋微向里,两肘下垂,两拳交叉;左足足尖翘起,并微向前移;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两腿弯曲,腰要塌住;眼看两拳中间,微停。(图206207

第九十七式 收式

接前式,两手变掌向左右分开至胯侧;左足靠拢右足,身体直立;眼平视。(208)

 

下  

一、太极拳推手法

拳术都包含着两部分,但是互相关联的,太极拳亦不例外。太极拳套路的各式是, 是知己功,虽然在其中,但单人练习,不易体验到” 的方法和妙处,故有太极拳推手以致用。

太极拳推手,是以练为主,寻求致用的门径。其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挤、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需先以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 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由其中变化而出。此时将能通体虚灵,圆活无碍,变化无穷,而非笔墨所能尽言。

推手步法有静()步、动()步、合步、顺步等。初学推手应以静步为根本,静步熟练后再习动步。其间合步、顺 步皆可用之,是为静步(合、顺),动步(合、顺)四种。

1.静步推手法

(1)起式(女方为甲,男方为乙)

甲、乙二人对面站立,相距约两步。

(图一)

甲、乙各向前进左足,左手在前,手心向后,右手扶在左前臂上,右手腕离胸约15厘米。(图二)

(2)甲挤手、乙捋手  

甲先将右手挤向乙的面前。乙随即将右手轻轻扣住甲的右腕,同时左手由甲的右臂下绕到上面,轻轻扣住甲的右肘处,两手一齐向右斜方捋去。

甲接着伸直右臂,手腕向里裹,裹至手心向里;同时左手向自己的右前臂挤去,眼看乙方。(图三 

 (3)乙掤手、按手

在甲用挤手时,乙将两手随着身体向后撤回,不丢不顶,前足尖翘起;待甲使出力量以后再按。

乙接着将两手向甲的左臂按去,左手按在甲的左手背上,右手按住甲的左肘。(图四、五)

(4)甲捋手、乙挤手

甲待乙的两手接来时,随着向后缩身,同时左手轻轻扣住乙的右手腕,右手从乙的左臂下向上转,也轻轻扣在乙的左肘上,两手一起往左斜方捋去。

乙接着伸直左臂,手腕向里裹至手心向里,同时右手向自己的左前臂挤去,眼看甲的眼睛。(图六)

按以上顺序,循环推运。

(5)推手换式法

由左式换成右式(即甲、乙二人右足在前),俟乙用捋手时,甲(不用挤手)用右手将乙的右手往后带,左手绕在乙的右肘上,同时将左足撤至右足后,如同左式的捋法;乙随即进右足用挤法。甲再掤按,乙再捋,循环练习。这是初学推手的换式法。熟习后,可以随便更换。 

2.活步推手法

手法与静步相同,惟向前进步,先进前足,往后退步时,先退后足。前进、后退皆为三步。步法要与手法协调一致;向前进步是按、挤二式,向后退步是掤、捋二式,循环练习。这是初学入门的式子,熟习后,自能随机应变,不受成法所拘。

3.采、挒、肘、靠

掤、捋、挤、按是为四正。采、挒、肘、靠是为四隅。四隅即称大掤。

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不易变动。

挒是用掌挒开对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变力的方向或中断。但切不可握住对方之臂死力曳去,如此则失其意,并为人所制。

肘是用肘顶向对方。

靠是用肩挤靠对方。

大捋之步法是迈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

4.推手的用劲和昕劲

初练推手时不可用拙力,务于掤、捋、挤、按四字中探求奥秘,此四字即包含无穷之变化,学者务必深刻体会。

如: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亦即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又捋中亦有撅劲,不宜轻用。

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可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按包括轻灵或重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开或合。总之要依势而变。

二人对练推手时,陈注意体会用劲之方法外,务必要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要用拙力,静心听劲。久之,则能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

关于听劲,万不可误为双方用力对顶。常见推手时,二人互相用力相抵住,一方问有劲了没有,一方答有或无,此大错也。听劲是感知对方用力太小、方向等随即变化,万不可顶住。初练时,先练两臂,久练刚全身皆可感知。能听劲,则当对方发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听劲则不必与人相较,学者务必注意。

二、太极拳技击

太极拳的技击不外掤、捋、挤、接、采、挒、肘、靠八法。此八法均包含于太极拳套路之中,推手则是此八法的习用,现无论练习套路或推手都是熟习此八法,所以说八法即是太极拳之用。但只练套路是有体无用,其弊在于无变化。只练推手是有用无体,其弊在于无根本。只为修养身心则习套路已足,但欲得其用则必须二者兼习。

太极拳以练体而言是知己功夫,久练纯熟,才能遍体虚灵。圆活无碍,凝重如泰山,轻灵如鸿毛,神气温融,自可祛病延年。以练用而言是知人功夫,久练功纯,才能手足灵活,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故惟有体用兼习,方为知已知彼,不能知己知彼则不能与人相较。常见所谓只学技击者,为用而用,必以拙力行之,则入于歧途,望学者戒之。

欲熟于太极拳技击,要以练套路为主,从腰腿上求功夫。因技击首先要求是反应快,要反应快就必须是一手一式精熟,腰腿灵活有力,才能轻灵圆活地应付对方。再则必须能听劲,这样才能粘住对方,随机应变,闻一知百,变化无穷。

在上编已概述部分拳式的用法,但学者不可生背硬记。应熟练套路,勤习推手。初练静步推手,其功主要在腰,腰极灵活,则化人之劲有余。熟练后,习动步推手,其功主要在腿,功纯则进退及变换方向迅速。继之走四隅,而后散手。彼此可不照规矩,随意互相攻击,化解可也。

总之,太极拳之技击——即散手无一定法规,而是随时随势相机而变,所谓散手无式即此意也。拳中之一式可数用,数式可一用,总要揣时度势而行。正如拳经所说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所谓意在敌先,就是说对方的动作无论如何迅猛,我均能将其化去,转为己用。不能等对方之招式在己身落实,而自己亦不能总用一个招式,无变化而为人所制。望学者举一反三,知其用法而不拘泥于用法,勤习推手,则可寻到太极拳技击的奥妙。

附: 参  考  资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眦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近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然力胜。视髦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觅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替自为人制,卒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厦,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褐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艮巽、坤,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二、武禹襄:太极拳论

未有天地以前,太空无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者,天地之根荄,万物之原始也。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要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若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在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之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道,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是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髓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方臻于缜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髓。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垒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带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若车轴也。

四、十三势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问,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闻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五、推手歌诀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绵随不丢顶。

六、李亦畲:五字诀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IEI积月累,便能施之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九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觉侵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惧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七、撒放密诀

擎、引、松、放四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八、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腿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交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间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