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季多发的皮肤瘙痒症与中医治疗

(2011-01-25 20:18:23)
标签:

健康

分类: 行医随笔
瘙痒症是常见的症状,是一种自觉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两种.常在冬季发病,春天好转.病程长,多见于老年人.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某些病有关,如:糖尿病.胆结石.肝,肾病等;血中胆酸.钙.磷过高也会皮肤干燥发痒.还与外界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
中医认为:个人体质或饮食习惯可以引起肝肾阴虚,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风湿毒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而致瘙痒症.如:老年人皮脂分泌减少,血液循环不畅,内燥而精血不足.肌肤失养.血热内伏.温湿度变化诱发皮肤瘙痒.
中医治疗瘙痒症,首辨体质.有补肝肾,益精血,养血滋阴,袪风止痒,清肺润燥,袪风除湿,凉血燥湿,清热解毒等多种治法,袪风润燥止痒.常用药如:生地.苦参.制首乌.桑叶等等.
辨证分型及常用的中成药:
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寒或气温急骤变化时诱发或加重,夜痒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应疏风散寒.用防风通圣丸.
2.风热郁滞证: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诱发或加重,夜痒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应疏风清热.用当归苦参丸.
3.湿毒蕴结证:发于肛周及阴部,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诱发或加重,妇女伴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除湿止痒.用龙胆泻肝丸.二妙丸.
4.血热风盛证:春夏多发,周身痒剧,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青壮年,舌红苔黄干,脉数.应清热凉血.消风止痒.用皮肤病血毒丸.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老年人,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甚,冬重夏轻,伴无力,便艰涩,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应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养血饮.连翘败毒丸.
6.肝郁血虚证:因情绪激动诱发痒,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淡或暗,苔薄,脉细涩.应疏肝解郁.养血祛风.舒肝丸.丹栀逍遥丸.养血饮.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瘙痒症以祛除内燥为主.食疗药膳如:
1.核桃黑芝麻燕麦粥:
核桃20g,黑芝麻10g,枸杞20g,山药30g,燕麦40g,煮粥.
2.枸杞肉皮粥:
枸杞子20g,肉皮100g,胡萝卜100g,白芨10g,粳米100g,煮粥.
3.鸡血藤膏:
鸡血藤500g,冰糖500g.将鸡血藤水煎3~4次过滤取汁.微火浓缩药汁,加冰糖制稠膏,常服.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冰糖润燥,对血虚风燥,久病有效.
生活调理是基础,起居作息有时,[不开夜车],保证睡眠时间.避免寒热刺激,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止痒法,减少洗澡次数,不用碱性强的肥皂.冲澡或擦澡后使用凡士林或医用甘油搽皮肤.因为含有激素的外用药只能暂时止痒,还容易产生依赖性.内衣应柔软宽松,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
在高发季节注意饮食调理.忌辛辣海鲜.烟酒.浓茶.应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脂肪能产生热量,抵御寒气并使皮肤得到滋润,还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有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的作用.
中医治则是因地因时因人,调节体质,辨证论治瘙痒症,个体有差异,用药有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