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前些天一位好友给我看他新作的小说,后来又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从小说的具体内容结构文字聊到一般的小说理论,总之聊得比较混乱。后来我便重翻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倒是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关于“温柔”的定义。觉得有趣,就把它记下来。
昆德拉回答“温柔到底是什么”时给出了三种定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页28)
1、“当我们被抛到成年的门槛上,当我们在童年时并未理解到的童年的好处被我们不安地领悟到,在那一刻,温柔便产生了。”
2、“温柔,是成年给我们唤起的担忧。”
3、“温柔,是创造一个人为的空间,另一个人在里面像孩子一样被对待。”
仔细看来,上面这三种定义似乎都与时间有关,甚至更为具体的,都与成年与童年的某种关系有关。进一步说,昆德拉也许认为,“温柔”这个词根本上是属于成年的,是属于带有童年感觉的成年人的。而孩童之间的温柔或者并非温柔。倘或如此,便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藏有温柔的种子,正如我刚看到的慕容雪村的一篇小说的题目,“谁的心不曾柔软过”。但更为严峻的问题则在于,我们如何培育这颗人人都有的种子——特别是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距离童年越来越远的时候。
手边没有《辞海》,便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温柔”词条是这样的:“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这个解释一下子就把大多数男性的温柔种子扼杀了。
《辞源》当中没有没有专门的“温柔”词条,不过有“温柔敦厚”的词条可以参考,值得注意的是,它似乎还给出了培育温柔种子的途径。“温柔敦厚”:“温和宽厚。礼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温柔到底有什么用呢?
或许很多年前看到的席慕蓉《无怨的青春》中的一句话可以部分的回答:“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下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但是,“温柔”这样一个词语难道适合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提问么?不解温柔的人又需要这样一个并不实用主义的回答么?
前一篇:高尔泰繁体版《寻找家园》自序
后一篇:李零·王国维·伽达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