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零·王国维·伽达默尔

(2007-06-03 02:44:43)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前阵子网上关于李零新著《丧家狗——我读<论语>》的讨论热火朝天,有一篇颇细致有力的文章“李零的问题”(http://johnathan.blogcn.com/index.shtml)当中提到,“李零的问题”之一在于不懂解释学原理。大意是,李零的“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这种说法从解释学原理来说基本上不靠谱。这让我想起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我的问题是:倘若以解释学原理来分析王国维的这段话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词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大致上是说词中可以看出作者来,而无我之境则从中并不见作者。那么,如果按照解释学的原理来看这段话的结果是什么呢?答案是,基本上也不靠谱。解释学里有个“前见”的重要原理,伽达默尔说,“如果我们想正确地对待人类的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我们就必须为前见概念根本恢复名誉,并承认有合理的前见存在。”(《真理与方法》,页358)“前见”这个东东是无论作者无论如何宣称自己没有但却又扎扎实实存在的。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无我之境”,所有的“无我之境”归根结底都是“有我之境”。
 
这样,真实是真实了,可似乎总觉得有些别扭。也许有点类似非要用显微镜去看美女脸上细胞是如何分布的一样。解释学的确是好的显微镜,但问题在于,难道所有的事物都适合用它去观察吗?
 
再回到关于李零的批评,从解释学原理来看,当然所谓“孔子本人的想法”根本无法完全还原,但倘若将此放大作为对于李零问题的根本质疑,是否同时又遮蔽或放大了一些东西呢?比方这里可能至少遮蔽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孔子本人的想法的确无法完全还原,甚至从解释学来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孔子原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对哪些材料更接近孔子本人的想法作一个排序,解释学的追问并不能代替训诂学的努力。李零当然无法完全还原孔子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李零认为的关于孔子的某些材料比另一些材料更接近孔子原意的论述是根本错误的。也许,前几年在法律思想网上曾经讨论过的古典学中的一些批评规则可以作为对材料可以进行价值排序的佐证:“1、 如果不懂拉丁文,不要去批评别人的拉丁文译法,更不要假定别人不懂拉丁文;2、 如果不懂拉丁文,又实在想批评,就应按下列优先顺序选择替代文本:1. 现代拉丁语系(包括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法文)文本;2.若还是不懂,则选择现代日耳曼语系(包括英文和德文)文本; 3. 若还不懂,则选择阿拉伯语文本,因阿拉伯语是中世纪时除拉丁文外承载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最多的语言。若是上面的语言都不懂,或文献无法取得,则应放弃批评的企图。中文和日文对罗马文化来说都属于“异质”文化,中译本和日译本都不能作为批评直接源自拉丁文的译文的依据。”(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1538)罗嗦了这么多,其实我的一个想法简单就是,阅读和评论李零的著作要在大处着眼,能否还原孔子原意等等解释学问题当然可以提,但不要太较劲,不要因此遮蔽了对于李零著作具体内容的具体分析。
 
伽达默尔生也晚,没来得及让王国维看到。不过,或许王国维懂了“前见”等等解释学原理,反倒写不出人间词话这样的性灵之作了也未可知。哲人不常为诗人,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