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寺院村的变迁

(2019-07-16 11:27:30)
标签:

健康

教育

旅游

文化


朔城区下团堡乡秋寺院村原有四座寺庙:村东偏北有地名曰东庄窝,距村半里,有座庙宇,为四座庙宇之首,有正殿、偏殿等建筑20多间。

村西南约一里,地名斜道头,有座寺庙,建筑10多间。

东南里数,地名东园子,有座寺庙,建筑10多间。

西北方约二里,有座寺庙,建筑10多间。

寺庙分布在村子四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相距里数,为正方形。

村民唐世龙今年86岁,他说寺庙的情况是他爷爷唐有元说的。他爷爷的爷爷,也就是高祖(四世祖),叫唐明天,祖辈在朔县城西关开办铧炉,称东西铧炉。唐明天与另外一个弟兄从城里来到秋寺院村,看守东北寺院,那时这儿还没有住户。唐世龙现在已有重孙,从高祖至今已历六代,约120多年。其时为清光绪年间,暴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戊戌变法失败,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看庙不是肥差,但看庙之余可以种地。唐家东西铧炉掌柜的唐胜,也就是唐世龙的天祖(五世祖),将唐家弟兄俩安排到此地看庙,从事农业生产,供应家族生活,也算是多种经营。

此庙群应为辽金时期朔州广福寺遗址,村东偏北东庄窝处残迹堆土甚高,唐世龙之高祖唐明天曾经在此看庙,可见120多年前它还存在,而且最大,应该为广福寺主殿所在地。

1987年在朔城区长头村发现了金代僧人丛葬墓,有石质墓志铭六方,记述了金代朔州广福寺、广运寺僧人身世及迁葬情况,计有30名僧侣。这就说明秋寺院村的四座庙宇遗址,应为广福寺、广运寺及其附属建筑。金大定年迁葬的亡僧中有“慈济秒空真教大师”,此为师号,一般为二字、四字,六字的很少,师号字数越多地位越尊贵,表明辽金时期的广福寺、广运寺规模很大,不乏高僧。

长头村紧邻秋寺院村,僧人迁葬于此,从哪里迁葬?应在秋寺院庙宇附近,僧人有就近安葬的习俗,后因扩展建筑或增加庙宇,广福寺外又修建了广运寺,不得不将坟墓迁走。

此地寺庙是如何败落的?民间传说,后有恶僧数人,身披虎皮,将过往男女行人劫持到寺庙之下的洞窟,劫财劫色,夺人性命,被官府清剿。

广福寺与广运寺与朔州城内的崇福寺为同期寺庙建筑,规模小于崇福寺。民间俗称崇福寺为大寺庙,是相对于秋寺院村的小寺庙而言的。至于因何选址在此,为何将如此规模的两处寺院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得而知了。

秋寺院形成村落后,在村南建起一处龙王庙,俗称秋寺院庙,有正殿五间,东西禅房各三间,南有戏台,东南有钟楼,1958年拆毁,建起学校和大队部。

秋寺院村现有宣、康、唐、刘、温诸姓,宣家圩在村西南一里,二亩大,一米多高。刘家坟在村东南一里,二亩大,一米多高。东洼坟,不知何姓,在村东南二里,二亩大,一米多高。碑楼坟,在村南一里,二亩大,一米多高,据唐世龙说碑楼上书“宣氏标演”,我估计可能是“宣氏标瑞”,是清代表彰高寿有德之人所建的碑楼。

宣姓是此地最早的居民,据说碑楼坟宣家曾经养羊上千,有牛犋12,土地西到铺上及河湾,三里地,南到现在的二级路,北到西北寺院,长满榆树,人称“榆钵”。

宣家母亲亡故,在棺材上彩绘蛟龙,龙须舒展,张牙舞爪。大白坡村高二老爷前来吊孝,看到这阵势吓坏了,晕厥过去,高二老爷的儿子要到官府告发,宣家央告求情,赔了高二老爷三囤豌豆了事。

旧时代,秋寺院村地处大风口,春天不能耕种,黄风呼啸,飞沙走石,种子种下即被大风刮走,只有夏天才能耕种。从刘家口、二铺下来的洪水可灌溉全村的土地。1953年北旺庄农场劳改队开始修建刘家口大渠,附近村民前来参战,修了三四年,渠长15里,可浇灌店坪村、上泉关村、长头村、秋寺院村、铺上村、上下庄头村、邢家河村、耿庄村、木寨村、北旺庄村的土地。

土改时该村有百十号人,责任制时有500口人,每人分田三亩。现在有900多口,土地1000多亩。

过去秋寺院村风大沙多,刮大风的时候白日看不见路,村西边的土窑都被黄土埋了,养牲口无需垫圈,黄土直接进圈,开开门土直接进家。大风过后院里的土就堆满了,风过后,家家户户铲院,将黄土运出去。

种子种不下去,种下去保证不了成活,更不能保证成熟。咋办呢?全村家家户户种苜蓿,有了生产大队也种苜蓿。苜蓿不怕风,根扎得牢。唐世龙的父亲到他,以至于他儿子,三辈人靠苜蓿养大,煮熟吃,少油没水,只能加点咸盐。

风大沙多,饥寒呼号,狼还挺多。百年前,有个女人,是温鹏的老婆,人称“温鹏老人”,有回用小磨磨糜子,磨下来后到隔壁借罗子,屋里丢下两个娃娃,男娃屙下了,女娃跑出去喊她妈。这时狼就跳进院里,叼起女娃便跑。温鹏老人听见声音不对,立马折回去,抓住狼毛,顺手骑在狼身上。狼丢下她女儿,箭似的射向东洼,然后就地一个滚翻,将温鹏老人摔在地上,跑了。

女娃被咬住屁股,有很大一个伤口,伤口里塞进一碗糜子面,止血消炎,伤慢慢便好了。留下一句串话——温鹏老人骑狼,抓住就上。

女人骑狼,男人卖炭。秋寺院村离刘家窑村、刘家口村近,这两个村有窑口,炭不好。东易村、西易村炭好但是路远。没牲口的背炭卖,有牲口的驮炭卖。到附近的村庄,进城卖。

旧社会有宣奎、宣二丑、宣二不浪、唐育、唐来、唐全小、刘满小等背炭,用柳编的篓子和麻绳背炭,一次背七八十斤。头天从窑口背回炭,第二天进城卖,整整20里。

牲口驮炭的有康万德、康万润、康万有、康马小、温日元、刘昌、胡三、胡四、胡六。康万有赶着骡子,其他人都是毛驴。

解放初,唐育、康裕分了一个牛,用牛驮炭卖。牛骡能驮一百五六,驴驮一百二三。

唐世龙与他四爷唐有也背炭卖,100斤炭,窑口买需三四毛,卖七八毛,长一倍。

唐世龙的高祖叫唐孝,过去此村有句话说:

唐孝宣忠康有成,

这是三个没儿人。

此为反话,唐孝有六个儿,宣忠有七个儿,康有成有五个儿,是说他们儿多,不是没有。

改革开放后,有六户30口人落户秋寺院村:

杨注章六口,从下团堡乡石庄窝村来。

杜杨州七口,从利民镇卢家岭村来。

秦日荣两口,下团堡乡工作,落户于此。

李之明五口,从原平县来。

孙登元五口,从石庄窝村来。

他们都分到了土地。

该村政府最先扶持的万元户是康虎,先养猪、养羊后养鸡,现在还在养鸡,康虎的妻子苏桂花是当年女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还有马三,建起十几亩的大院,计划养牛,但没养,将房屋院落出租出去,没有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这些年,该村发展起几家运输专业户,最早养车的是唐世龙。

唐世龙先当兵,在部队学会开车,1961年专业到新疆商业厅绵运公司汽车七队,每月工资84.02元。

1964年他请假回来,和刘家窑村的李玉梅结婚,李玉梅小他10岁。娶过女人,唐世龙决定不去新疆了,把所有手续都扔了。

唐世龙说:“老婆拴住再没去!”

我说:“爱情的力量就是大,新疆那边还没个女人?”

唐世龙说:“我一走女人家啥也做不了。”

我说:“乐不思蜀,古已有之!”

他回来后放羊二年,然后到公社农机站开链轨车,给25个大队耕地。一个月挣30元,15元交给队里记工。

1967年公社买回临汾产的“汾河牌”汽车,能运四五吨,他开了十五六年,每月工资35元。

每天,老唐早上八点到下团堡公社农机站,晚上八点回村,单程15里,来往两小时,便走边跑,一直跑了13年。

我说:“回的时候肯定比去的时候快,想老婆想的!”

老唐就笑了,说:“那是!”

然后他给私人开车七八年,每月挣150、200、380,主要给神头电厂运煤。

他给东关丁华开车时,丁欠下他工资9000元。丁有辆“依法”车,半成新,要价3.9万,说好半年打清,如果打不清,9000元工资就不给了。结果他五个月头上便打清欠款,用这辆车开始搞运输。

过去老唐在公社农机站开拖拉机,有回到店坪村耙地,将近黄昏,东易村的尹厚跟车,拖拉机坏了。老唐端着一碗面出来看,问咋了,说车坏了。问吃饭了吗?尹厚说:“早起吃了,一直到现在水米没打牙!”

老唐就说:“你不嫌把这碗吃了,吃完我再给你端!”

尹厚吃了,两人就成了朋友。

10年后他养车没买卖,突然想起东易村的尹厚,听说这人这几年发了,东易煤矿搞得不错,他便到东易村找尹厚。

尹厚派人叫来李恒山,吩咐他说:“让这老汉的车就在咱们这儿盘煤,你搭照一下!”

老唐在这运了三个月煤,挣了四万,尹厚亲手给他提出现款,交到他手里。三个月后电厂不要煤了,老唐便离开了。

第二年他又买了辆“依法”车。

头一辆车他开了二年,卖了4.5万。第二辆车他买价三万,开了二年又卖了三万。挣了七八万,加上卖车的钱,又凑了几个,老唐买了辆20多万的“欧曼车”,能运10多吨。

如今老唐的大儿子唐国19岁开车,二儿子唐际17岁开车,弟兄俩开车已经30年了。

现在大儿的孩子唐志刚,二儿的孩子唐志勇也开车,每天运煤,很辛苦。孙子们每天三点、五点便开车走了,黑夜11点多才回来,从来没有睡过懒觉,驾车很谨慎,靠辛苦劳动养活一家人。

如今他大儿有五辆车,二儿有七辆车,三儿唐军有一辆车。“红岩车”一辆20多万,“欧曼车”一辆50多万,总资产有多少?

他们村的宣虎先买了辆“依法”车,和老婆相跟着跑运输,两口子没明没夜跑,非常辛苦,现在夫妻俩已经有十四五辆大型运输车。

还有更多的,此村康新茂养车50多辆,正如他的名字那样,生活处处新,日子正茂盛!

 (感谢赵玥老师三次与我到该村走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