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安庄村杂记

(2019-06-03 10:46:42)
标签:

历史

旅游

情感

文化


新安庄村据说原来叫过吕司马庄,起因是有吕、司马二姓最早在此居住。

新安庄之前,称“米昔马庄”,因该村为天主教于朔县的首传之地,光绪年间由神甫常楞佐(大同榆林人)于米昔马庄建哥特式教堂一座,村民信教者众,村庄亦成为传教中心,有外籍神甫居留于此,便有人说米昔马庄是天主教或外籍神甫命名的,实际上并无此事。

光绪二十五年(1899),朔县义和团烧毁米昔马庄村等多处教堂,民国二年(1913),意大利任神甫重建米昔马庄大教堂,雇用五台、河南匠人。大堂长约27米,宽约12米,高9米,堂顶有10个塔尖,主塔尖高约18米,塔尖竖立铁十字架。

围绕大堂建有主教、神甫住房,还有修道院、传教会、保赤会、小学校、诊疗所、啤酒坊、制鞋坊、木制坊、园圃、宿舍等375间,总占地面积400多亩。教堂坐南朝北,采用巴西里卡式平面,分门洞、夹层、大厅、祭坛、祭衣所五部分。门洞上面耸立着钟楼,大厅采用坡屋顶。整个建筑长约36米,宽约12米,钟楼总高20米。

1949年雁北区朔县中等师范学校租用教堂办学,朔县师范及朔州师范在此办学45年。这个村子因教堂、师范的存在,和普通的村庄自然不同。

教堂或师范东,有“东土圪旦”,也称“坟台地”,东西排列着两三个大坟包,浇地灌出一座坟,挖出一通碑,有“司马里”字样,表明此地曾叫过司马里。墓主高球礼,为战死之武将。

米昔马庄应为“米冼马庄”,“冼马”,职官名。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隋称司经局洗马,历代因袭,清末废。

朔州历史上不曾建过都城,说有个曾经服侍过太子的冼马住在离城五里的村庄,不大可能。但管理过图籍的官员,姓米,出于此村,不知何年,未为不可。

至于新安庄,则是有人嫌米昔马庄太过麻烦、拗口,因腊壑口南的安庄村农业生产条件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好以及粮食产量高,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便把该村改为新安庄。

雒福今年85岁,他小时候该村有400来口,入社后是480口,如今常住人口2000左右。

新安庄村地域宽阔,南至一半村、东官井村,北至南泉村、南邢家河村,东至马厂三分厂,西至雒儿庄村、油坊头村,有4600亩水地。旧社会从阳方口来的洪水能浇灌大部分土地,建国前后,修建和整修了向应大渠,改良了土地,粮食生产大面积提高。

东滩,也叫大东滩,有2000来亩,包括墙西地、北长畛、头二三道堰,原是盐碱滩,现在变成产粮区。

过去黄风大,大东滩有个“红土圪旦”,是黄土细沙构成的移动沙丘,五六米高,年年往东移,移动了50多米,一直到东干渠便不动了。

村西有小庙西地、麻曹地、朱豆地,还有大西梁、小西梁;正南有茅庐地;南梁过去有千亩土地,后来栽了树。

新安庄村最早的住户是雒、闫二姓。雒家的坟在胡起圪墩,闫家的坟在村南南棋盘地,南梁上还有无主坟。雒福记住最后一个姓闫的叫闫尚财,光棍,从他起这门人绝户了。

因为信教者众,旧时代米昔马庄没出过什么大老财,很少有人把买田置地,发家致富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人例外,他叫张巨龙,小名宝娃,据说是靠教堂发财起家的。

宝娃说教堂神甫勾搭他老婆,几次去闹事,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本来就困难重重,政府禁止,义和团运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矛盾,闹不好便会在百姓中间埋下仇恨洋教的种子。为了息事宁人,教堂给了宝娃一些钱,宝娃还顺便要了支枪。玩弄这支枪时,他将自己的胳膊打断了,飞得很远。

东滩近千亩土地是宝娃的,他还有一处大院,有20多间房。

宝娃跟赵某是朋友,有回他请赵某到他家吃瓜,吃完又让他带一颗回去。赵某走在半路上,被宝娃截住,说:“你咋偷我的瓜?”赵某只得自认倒霉,赔偿了事。

土改时他的20多间房分给十几户人家,宝娃被人从北京抓回来,轮番批斗,他跳进教堂水井,没死,救上来后少吃没喝,慢慢死去。

他逃跑前,将很多青瓷埋掉,财物转移,将衣服装在德国神甫的扣盖箱埋入地下,这些东西都被人们挖出来,瓷器分给众人,家家有,八路军还在他院里挖出几个银锭。

米昔马庄村虽然地多,但撂荒者多,村西村北完全是荒地,长满荒草,村人去搂祡,烧火做饭。开荒一要有牛犋,二要有粪,铁锹、板䦆也能开荒,但种啥啥不长。虽则地多,但是无用。

村南三里有南庄,住过两户人家,任富五六口人,郭富宝四口人,农业社时期搬迁到该村。

商品经济亦十分落后,雒富财开缸坊,做酒,有三四个瓮,20来天出一回酒,不过五六斤。做酒有酒糟,酒糟可食,但屙不下去。

还有雒改朝、李银二人,不离本村卖些针头线脑,赚不了几个钱。

此外还有赵礼、王月厚、贺如泉三家做豆腐,做好后挑着担到城街和四乡出卖。

旧时代吃糠的人家多,无论是城街上还是村里都有卖糠的,用斗量,一斗是多少钱。雒福家有四五亩地,七八口人,一亩地最多打100斤粮食,根本不够吃。很多人家粮食仅够半年或三两个月吃,青黄不接,大部分时间吃糠咽菜。

还有到神头买麻糁的,就是胡麻榨油剩下的渣子,吃得少了坏肚,多了屙不下去。

赵世平那年娶过白兰英,没房,新婚之夜各自寻得睡。

赵礼分家时分下个半片锅,还是和别人合用的,平时人家用不着,过年时人家用锅片垒旺火,他家就得在天黑前赶紧用这个半片锅做饭。

雒福爷爷弟兄四,他是老大,因无法生活,其他弟兄仨都当兵走了,一走无音讯。

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部在米昔马庄东梁建立后方指标部,缩小比例建“呼市城”、“集宁城”等,有半个村子大,观摩演练,制定作战方案,部队开拔时毁掉。

高安义,女,今年94岁。她一岁时,父亲高增和神甫骑马送米,马惊了,坠镫时脚陷在镫里脱不开,被马拖死了。父亲临终前嘱咐她母亲改嫁,母亲赵五女领着她进了米昔马庄教堂,把她交给主,成为“堂女”。七八岁时她在教堂读书。

雒翠兰,出生后家里养活不了,送进教堂,教堂雇奶妈哺育她,长大后嫁人了。教堂有“保释会”,在保释会长大后,家人想要还可以领回去。

王如丽和高保一生下来就送入教堂,一同长大,一起生活、读书,后结为夫妻。还有贾昆玉、肖翠玲夫妇,都是在教堂长大后成婚的。

此外还有孙润娥,雷耀先之妻,高步小、邸尚华之妻,也是在教堂长大的。

赵文今年53岁,其母白兰英今年86岁,也是打小就被送入教堂,但至今不知道是自己是哪个村的,父母姓甚名谁。她在教堂长到七八岁,被本村白清怀收养。

赵文1982年入朔县师范,1985年毕业。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都离不开教堂,教堂养育了母亲,在教堂办学的师范又培养了儿子。

米昔马庄大教堂传教多年,人们记得最后的神甫是赫先生、文先生,都是德国人,赫先生有个中国名字叫赫满福,1924-1946年在朔县,助理总务。还有周志尧,河曲县人,1945-1971年在朔县,1930年就读于米昔马庄修院。还有沙楞河村的柴彬,自幼领洗,圣名若瑟。

米昔马庄村也有三位神甫,雒俊、雒克宁,还有一位忘了。

朔县师范占用教堂后,在啤酒楼东南新建礼堂(饭厅),能容纳千人吃饭用餐。

啤酒楼有两层,人们把过去德国人做的啤酒搬出来。啤酒藏在地窖里,稻草捆扎,被人们一抢而空。有懂得的人喝了,不懂得的人扔了,反正喝上饱声不断。

上世界八十年代,在最南边建起15间教室,平板房。

张宝娃的园子地在当村,建起师范职工家属房、附小,还有菜园、果园,种植上杨树、杏树、桑树。春天百花盛开,夏日挂满果实,秋日黄叶满阶。

教堂里面还有“柏树院”,一院皆为柏树,柏树的清香可以醒脑。

桑葚年年果实繁,槐树开花满园香!

(感谢赵玥先生和我一同采访以及赵文老师的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悼杨栋
后一篇:厦阁村的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