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石碣峪村
(2019-05-24 09:41:47)
标签:
历史旅游情感文化 |
分类: 村庄百姓笔记 |
一
上下石碣峪村在恒山余脉峪口之右侧,石碣峪为雁门18隘口之一。过去石碣谷可通宁武军,驴骡驮队顺河槽走,大车少,到宁武一般从阳方口走。
石碣峪东边有龙翻山、项家山,西边的山至阳方口,称翠屏山,当地叫台梁,也叫石(dan)梁地。山有石洞,盛夏满山苍翠,寒气森森,积雪不消。
石碣峪沟,俗称贾家窑沟,长20里。贾家窑沟还有沟,分别是薛家洼和西沟。到西沟30里,过去北首的人们经常赶着驴骡到此驮炭,或者经上石村、贾家窑村、红池村、段家堡村到崞县,约五六十里,亦可南下太原。
上石碣峪东南三四里有韭菜沟,过去有座煤窑,今年77岁的王宜说,老板姓邵,雇赵二银环管理,手工作业,人往上背。正东二里有正长沟,村人自开窑口,用窑䦆刨炭,担回去烧,不过炭不好。
上下石碣峪村相距八里,上石碣峪村东北有瓮窑沟,有陶窑、瓷窑遗址,证明此地很早便有人类生活。
上石碣峪村正南有个村叫寺儿沿村,旧社会有70来口人,胡姓、田姓在下石碣峪种地,先有地庄,后有住户。下石碣峪紧靠雁阳古道,在其南,古道和峪口的交叉处开过一间店,人称“一间房”,是下石碣峪村最早的称呼。
下石碣峪村东一里过去有座堡,塌毁多年,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也迁移到下石碣峪,这个村庄就逐渐形成了。
上石碣峪最早的住户是蔚姓,蔚姓本是朔州城内人,先到利民堡赶马道村,后迁于此。
王姓从西南八里马邑所来,属宁武。王宜的爷爷王英娶此村邵家的女儿,住在岳父的看场窑,后买下;他父亲王占元又买下邵家的三间土坯窑。
两个村都有店,上石碣峪有两家,一家是付三,在路西,有四间留人小店。另家是蔚义,在路东,有四间西房,南边是牲口棚圈。
小店留东首往来赶高脚的,一般是麻家梁村、深井村、东西官井村、南泉村。去时驮盐碱,回时运百货,五花八门。
下石碣峪村开店的有苏丕仁、尹四白、赵文、周禄。苏丕仁也叫苏三,店叫西店,是最大的高脚店。
除了店还有一家饭铺,叫“正饭铺”,由李成贵、李成德弟兄二人经营,大店和饭铺兼有,有饧房还有粉坊。饭铺一年四季烙黄儿,是来往客商的主食。
下石碣峪村的苏丕智、苏丕富弟兄俩也贩盐碱,用毛口袋驮运到西八县、原平、宁武卖。
苏丕富小名占大,有一回赶驴驮盐,下雨舍不得住店,在雨地里赶路,结果盐都化了,留下一句话:
占大贩盐,
零溜了。
零溜就是一点一点消耗了。
两村的东边就是河槽,盖房起屋、垒院墙多使用石头、河卵石。
石头砌墙多半截,上半部分用土坯,像样的人家在房屋的四周竖砖柱。
石头全凭人背,背上衬着垫子,拿绳子捆住,今天三块明天五块,慢慢积攒,有钱的雇人背,没钱的累断腰。
也有的人家是一水土坯窑,一水就是一律的意思。土坯窑前面裱砖,就是砖贴面子,这样可以防风雨。只有光景好些的,才敢碹石窑。
光景再好了,那就住大瓦房,上石碣峪村的胡全、胡茂、胡义弟兄仨住的就是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其父胡根成买下两处瓦房院,分给他们。
下石碣峪村地势平坦,拉石头用花轱辘车。谁家如果要盖房,一冬天拉石头,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动工。
苏丕智碹起一处石头院落,整座窑以及院墙一律用石头,一般人家拿动不起。
下石碣峪村有洪水之利,洪水从贾家窑沟来,灌溉一千多亩土地。洪水带来黑胶泥,浇灌一回澄泥两三寸,土地称“黑篮板地”,很肥沃。
苏在连今年89岁,他10岁那年春天筑坝,全村人动手。坝叫“老坝”,在上石碣峪村北,东西向,长四五十米,高约三米,宽约三丈。抬石头用木架子,铁丝绑住,四人或六人用杠子抬。
那时候一年至少发三场洪水。老坝截住洪水,两边出水,东出口浇灌牛舌头地、土沙壕地、羊圈洼地,约千亩。西出口浇灌南匣匣地、坟头起地、窨子沟地,纱帽地,约千亩。
渠是土渠,分水口石砌,称“石口”,石口上安装插板,放水的时候抽出来。西出口沿渠有四个石口,东出口沿渠有一个石口。
下石碣峪村据说由李姓立村,李、孟、苏为三大姓,还有石姓。赵、孟、邸建国前来。还有姬姓,从宁武城来,来自陕西米脂县。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有近5000年历史。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二
上石碣峪村东二里有大泉梁,有泉,能流到村北约二三里。
正南半里有泉子沟,清泉涌出,流到村中马勺臼,也叫泉钵,村人在此取水。后在泉钵甃井,如今干涸已十多年了。
泉子沟叫前河槽,贾家窑沟叫后河槽,后河槽下来的洪水仅能浇灌百十亩土地,有坝墙地、邪道地、河湾东西正地、燕子地。
村子立于河道西侧的高地,土地很少。人们在河滩垫地,遇上大洪水即被冲毁。
为了生活,过去有刘广德、连四小、吴福银缝皮袄皮裤。春夏秋三季忙乎庄稼,一到冬天便到方邻八近的村庄做活儿,称“毛毛匠”。
赵德厚专门给人碹窑,领着徒弟王丕和辛三。此地人大多会垒墙,无师自通,但手艺高低大不相同。
此地河道的石头无规则,俗称“狗头圪旦”,砌墙不动锤錾,偏关匠人不会拿此地的石头垒墙,他们只能使用平板石。
树很少成材的,只有桦树能长大。山上产胡榛,人们用它编山货。有筛子、箩筐、篓子、粪帘子、篓垛子。编山货跟耍石头一样,也是人人会做,只是手艺高低各不同。编好后背到平川卖,换几个零用钱。
过去上石碣峪村没有走车的大路,人们春天背粪,秋天背田,全凭胡榛篓子。壮劳力背一百五六,女人们背七八十斤,半大小子们背五六十斤,很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因为地处偏远,狼害是免不了的。1948年,刘三女当时十五六岁,和同伴们出去挖苦菜。她缠着小脚,裹脚布里面灌进沙子,别人都跑了,她被狼咬了,胡全远远看见,追上来把狼打跑。她一辈子嘴歪眼斜,活了80多岁。
蔚二季那年七八岁,被狼叼走了。那时候有个下乡干部叫王兵,当兵出身,有枪,追到大泉梁将他救下,也是嘴歪眼斜活到老。
中华民国九年(1920),意大利倪神父在下石碣峪村建起教堂。教堂坐西朝东,单钟楼,长约24米,宽约10米。以巴西里卡式平面为基础,祭坛北侧扩出一间供乐队使用,神甫背后扩出一个半圆形空间作祭衣所。教堂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既有罗马风式半圆券和哥特式尖券,也有中国传统的屋脊与屋檐装饰。
教堂雇人种地,地在村西,有好几百亩。神甫除意大利籍,还有德国、英国、美国籍。常住的是一位神甫,几年换一回。有大厨房、小厨房,大厨房供工人吃饭,小厨房供神甫用餐。
教堂收留无人养活的孤儿,为人治病,让穷苦人家的子弟读书。
下石碣峪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出于交通要道,且农业生产条件较他处优越,在此处传播教义,疗治病苦,使穷困者得以生息,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实属一方之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载:“朔州城南石碣峪,有鄂国公宅,旧址尚存。”
鄂国公就是尉迟恭,说尉迟恭在上石碣峪村住过,很有可能。尉迟恭本是铁匠,隋唐或者更久远的时代,石碣谷这条道路上常年奔走着驴骡驮队,需要打掌。尉迟恭未出道时,为了养家糊口,在此支起烘炉,为往来客商的骡马钉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鄂国公宅如有也是石窑,因为土坯窑或者砖木结构的房子是留存不到宋代的。
(感谢赵玥先生两次驱车与我前去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