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磨村的水磨和油梁
(2018-08-29 22:26:20)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星座教育 |
分类: 村庄百姓笔记 |
神头泉群及元子河水经过新磨村北,水量大增,加上河道拘束,形成丰沛有力的水资源。
过去,新磨村和司马泊村就有180多个泉眼。上游的海湾泉和新磨村的莲花泉经常“滚”,像烧水锅一样翻滚。“滚”起来,“呼隆嗵”一声,把泉口的泥沙喷出去。人们过河要踩着牛路走,就是大牲畜经常过河的路径,人跌进泉眼会被顶出来,但冰冷难忍。喷泥的泉叫泥泉,喷清水的泉叫清泉,无论哪种泉人走上去会被托起。泥泉喷出的泥就像粉面,人踩上去吱吱作响。
河分清水河浑水河,清水河的鱼跑到浑水河,泥沙眯眼,便能捉住。洪水季节,带来泥草的香味和鱼食,鱼儿争相跑进浑水河,被泥沙呛住甚至昏迷,捉起来相当容易。
过去河里的鱼很多,水深水流平稳的地方经常聚集鱼群,,人们提着框子篓子,能捞到很多鱼。目前在新磨村河道的深水处,还有百十斤的大鲤鱼。
新磨村的河,分南稍河、南二河、北稍河、北二河,整条河道分四个部分,河水向东流,水磨南北排列。河道的四个部分各有一爿水磨,就在现在的提水站一带,四爿水磨西30米还有一爿水磨,称上磨房。
南稍河一爿水磨供九条梁榨油,水磨属赵东元,他有五条油梁,还有李丕梅的四条。
南二河一爿水磨供10条油梁:李培新两条,李厚(李丕梅之父)两条,郭存两条,郭二补娃两条。
北二河一爿水磨供10条油梁,供东邵庄村李培金“东义和”(字号)的四条油梁,还有马邑村尹梅的六条。
北稍河一爿水磨供12条油梁:郭选两条,丁润和两条,王金和两条,郭森一条,李杰一条,李丕兴四条。
油梁以地名、字号等称呼,比如南背阴六条,是马邑尹梅的;河坡两条是郭二补娃的;正柜院李丕梅四条;三义院赵东元四条;小南院李官五条;西柜院乔天四条;缸坊院四条;李丕兴、王金和、丁润河和、李仁、郭选各四条。
油梁记载我是从原大队会计赵维仁保存的账目上查看的,时间大约在2012年。水磨和油梁情况是今年我采访新磨村83岁的李丕祥,他凭记忆提供的。两处对照有出入,但该村建国前后有水磨五爿,油梁45条,数据是准确的。
有水磨、油梁,做起胡麻加工,就有人来做买卖。李丕祥爷爷李儒英开的车马大店叫“荣和店”,还有李高的“福兴店”,郭选的“志成店”。过去,该村是大同到宁武的必经之地,属于上路,还有下路。冬天河上架桥,秋天拆掉,放在老爷庙底下。老爷庙址据说原是霍瑛的看水庙。有年发水,从上游漂下一尊关公泥塑,人们七手八脚把它捞出来,抬到看水庙咋也抬不动了,于是便把它安放于此,成了老爷庙。
榨油工序繁多。1500斤籽,能出四百五六十斤油。一斤胡麻最多出0.31斤油,最好的胡麻出0.32斤油。看磨的要使出籽均匀。炒籽要炒好,不能过头,不能夹生。说有个人叫大润五,姓王,他姐夫王喜开油坊,他给炒籽。头锅糊了,第二锅夹生,姐夫说:“你真是个狼刨头!”
一爿水磨一天磨三回,一回1500斤,一天4500斤。1500斤炒籽分两回加工,先榨一半,压榨两天半,10回。磨下的油格要蒸10回,榨10回。1500斤籽五天榨完。
今年86岁的李君18岁到刘财油坊受苦,扛油梁、扛胡麻籽、扛胡麻格、扛草。把胡麻籽扛到磨坊,把格扛到油坊,把草担回油坊。每月挣一壳子小米,块半白洋。
磨扇坯子是从山阴拉回来的,磨扇直径1.3米,1.5尺厚,一辆马车每回拉一扇。石磨磨损大,要常“砍”,老石匠有李树高、李丕成、李来,后来榨油渐渐不景气,只有肖汉民一人。
木匠是李登、李发弟兄俩,做涡轮、控水板,下一辈是李建伟、李建德。磨轮直径九尺,有18个幅,68个控水板。控水板杨柳木都能做,做幅要用落叶松,辋要用榆木。李丕祥20来岁给油坊“圆锅”,即做锅笼木档。1.5米直径的锅,上面要做蒸锅档子,把油格铺在笼上,然后用刀划开,上汽。档子隙缝要做得不宽不窄,合合适适。
榨油每年八月开工,各项活计需要的人多。一条油梁需要三人,45条需要135人。一爿磨需要一个看磨的。整个榨油产业需要200人。
砍磨的用不了个数月就得砍一回,需要砍的时候连明昼夜。收胡麻的、合斗的、卖油的、买油的、开店的,人来人往;炒籽房、油坊烟熏火燎;运籽、运油格的跑来跑去;水轮水磨飞旋,激流飞溅;扛油梁的号子不断。整个村庄奏响一曲和谐有序的劳动乐曲,到处飘散着胡麻油的浓郁香气。
王润山、王润生弟兄俩还有刘建成是好油大师傅。李培根、李培厚弟兄俩是胡麻牙子。李显手拿刮板,过斗,过一斗捏一撮胡麻,计数后归自己,这是规矩。
今年81岁的张福当过油坊二师傅,就是等油格蒸出后铲出来,也叫烧火的、铲锅的。大二师傅每月挣三块大洋,三师傅块半。
每年十月初十给“油神爷”过生日,主家给工人们好好吃一顿。八月十五给他们发月饼。
一个炒籽的要供应五条油梁。司马泊村的李全开、李全义每天步行来炒籽。
煤用“山阴柜”、吴家窑或者下面高沟的,这些地方的炭火硬,烧水的时候把铜钱放进锅里,铜钱能翻身。
胡麻一般是山区的,但平川也有好胡麻。老君庙村的胡麻籽好,夏天收。周安庄村的黄芥好,出油三两;臭芥出油2.6两。
胡麻炒籽前要用扇车扇,吉庄村的李高做的好扇车。
装油的篓子,外面是柳编,里面是纸筋,还要涂上猪血。装油的大瓮出自峙峪,最大的瓮放300多斤胡油。
油梁用松木、榆木,长三丈六七,直径二尺三四,一般油坊放两根油梁,对头摆放。
那时的新磨村月月唱戏,开店的,有水磨、油梁的,这些都是买卖人,由他们出钱唱戏。此外村人拔款唱,有牛犋的人家出资唱,因为有牛犋者就是富户。
戏在东庙唱,东庙是龙王庙,有正殿三间,南台三间,禅房一面四间,建国后做了学校。
河神庙在老爷庙西,有正殿三间,戏台三间。河神庙南是财神庙,坐东朝西,有正殿三间,是“福兴店”所建。福兴店是李家开的,李家祖上贫苦。传说李家有位媳妇,常到村西河滩挖“黑根”充饥,就是蒲公英根。她在这儿天天遇见一位白须老者。有天老者说,你将有三子,我已经给起好名字,分别叫李存、李升、李璋。后来她果然生了三子,并且按老者的吩咐为三子命名。某天,当然此时媳妇的岁数已经很大了,成了老太太,她在挖黑根时竟然挖出来元宝。有了钱便开了福兴店,为答谢财神而盖起了财神庙。
新磨村最早的住户是丁、段二姓,丁姓先祖原是霍瑛田庄的苦力。近年来在该村闸口发现了原始人生活遗址,出土过石斧、陶罐等。
今年夏天我又来到新磨村,看到清澈的河水奔腾跃下河堤,一湾清水,碧波荡漾,和河道两旁的树木一样苍翠逼人。堤坝上有洗衣服的妇女几人,戏耍的儿童数个,使人不禁心生归隐田园之意。
河流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
(到新磨村采访三次,是赵玥老师开车,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