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故里——大夫庄
(2018-06-17 10:29:44)
标签:
健康历史旅游情感娱乐 |
分类: 村庄百姓笔记 |
大夫庄在桑干河与洪涛山之间,北依洪涛山,属山阶坡地。村北有五道沟:西峪沟、白牙沟、狼叫沟、李家圩沟、牛肋骨沟。西峪沟最长,约十来里。
暴雷急雨时节,从洪涛山白崖顶望去,五道沟之水愈来愈大,腾跃翻滚,顺坡而下,直扑村庄。西峪沟水如巨龙,四小沟水若小龙,五龙汇聚于大夫庄村中水沟。水沟在村中间,东西有东沟和西沟,也叫东峪沟、西峪沟,东西沟之水又汇于水沟。
水沟中间有一高地,村人称“圪塔”。村子如龙头,“圪塔”似龙角,水沟南直入桑干河,宛若龙尾。也似一棵巨树,春和景明时节,水沟长满蒲草,好似树身,五道沟就像枝杈。雨天五龙戏珠(村庄),暖季一树翠碧。
夏秋季节,五道沟的洪水可以漫地。洪水多夹带黄沙土,不肥,但东沟、西沟之水却是胶泥,灌溉庄稼很有养分。
水沟原有长流水,清泉肆大,涛涛涌出,大夫庄最早的居民就在沟西侧,挖掘窑洞,繁衍生息。水沟中间有马刨泉,水势甚是汹涌,传说尉迟恭当年擒海马,马踏此地,刨出泉水。
三沟一圪塔,
洞儿院不敢说。
前一句说的是大夫庄的地理地貌,后一句概况了旧时代大夫庄大户齐家建筑之宏伟富丽。
村分前后街。齐家大户人家在后街居住,皆为砖木结构大瓦房,鳞次栉比,屋宇严整,排列有序。有东院、西院、南院、圪巴院。齐姓大院中,齐录鸣的东院最大:前为牛犋院,后为四合院,窑多房少。东院西边的小四合院为齐祖成所建,全部砖木结构,院内有楼窑一座,与西院的楼窑互为犄角。
西院为齐祖吕所建,是村中最宏伟的建筑。三进三出的院落,有正房、厅房、东西厢房、楼窑、牛犋院和宽厚的大门。
后街东西走向。东边有石砌门洞,高约五米,深约六米。西边有砖砌门洞,高约四米多,深约一米多。并且门洞皆有门,关门后外人进不去,这里的院落俗称“洞儿院”。西门前有一古槐,覆盖于门洞上边。夏秋枝繁叶茂,百鸟婉转高歌,朝晖夕阴,姿态万方。后街不乏四合院,三进三出,或者有房有楼,回廊照壁,曲折通幽,甚是气派。
南院为齐德鸣祖上所建,两进两出,业已败落,只留下正房五间。
圪巴院紧靠蚂蟥坑(雨水汇聚的死水坑),正面是五间砖挂面窑,东西三间土窑,中间还有小院,分东西下房。
前街齐掌善、齐裕善各有一处两进院落,齐掌善还有铺房三间。
大夫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1962年修水库,在村南取土,挖出很多秦半两钱,此外还有陶罐、瓦笼。坝墙地有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片、瓦片以及砖块,传说有人在此刨出珍珠和金块。
老辈人传说此地过去有十二连堡,现有地名“堡角”、“堡墙后”(即坝墙地)。十二连堡是十二个连环堡,应该在明之前,因为明堡多为单堡。
该村村民分原住民和移民。原住民多居住在东西后沟,傍崖挖窑,少数人住土坯窑。移民主要有齐、王、胡姓。王姓居住在“庙沟”,称“庙沟王”,他们的生活都极端贫困。此外,西沟有王世明,东沟有武烈、杨录、杨浩然,大院大门户,但瓦房很少,多为土窑。
齐姓来此二百多年,祖先为书香门第、仕宦人家,人多势大,拥有该村的大部分土地。他们居住的后街街道虽短,但很整洁。店铺向阳,有米店、缸坊、粉坊、饧房、杂货铺。齐家出过文举、武举、拔贡、秀才,也出过县令。民国时期,齐家成为朔县城东有名的望族。
旧时代大夫庄有大小庙宇四座,最东边的龙王庙修建最早。龙王庙庙门朝西,青砖漫院。正殿宏伟壮丽,供奉着泥木雕塑的四海龙王。壁上彩绘着龙王行云布雨图,十殿阎王生死轮回图。每逢天旱,村人或外村人牵着大羯羊到庙里“领牲”,把羯羊“献给”龙王,仪式结束后牵回去。但“领牲”特别灵验,“领牲”过后,大雨如期而至。
正殿前有戏台,戏台对面有月台,专供妇女儿童看戏。大殿东边有砖碹小门,妇女儿童从此出入。男人们走大门,看戏时站坐在月台下,不得回头观望月台上的媳妇和姑娘,如若违反,必遭谴责乃至捶楚。
砖碹小门东有一碑亭,亭内有一大碑。碑亭东有鼓楼一座,悬挂一面牛皮打鼓,敲击时声闻十里。
进了龙王庙,有钟楼一座,悬挂着三百多斤的大铁钟,钟上铸刻着昔年修庙者之花名,有张、王、李、赵、董、杜、刘、聂、田、乔、牛、孟诸姓。
龙王庙之碑合作化前丢了,大铁钟被卖了废铁,如此一来,龙王庙所建时间,以及当时村庄的情况俱不可知。人们只知道,田、乔、牛、董、杜诸姓建国后已经不存,刘、孟、聂成为小姓小户。
村西,与龙王庙对称的是“大王庙”,供奉着神头的三大王,人称“新庙”,建筑时间可能是明末清初,工程尚未完工。
此外,村南村北有两座小小的五道庙,供奉着五道神,不知何故,还供奉着观音和关公。前街有座灵官庙,村东的羊道坡有块红色巨石。传说有位姓高的羊倌,行善积德,在此坐化。村人们准备在此给他建一座“高老爷庙”。备齐了砖石木料,不料一夜间材料都跑到峪沟村南的一座小山上。人皆以为天意,遂把庙建在峪沟村。村人每逢祈雨、社戏或社火到此祭祀。一个羊倌有如此造化,死了竟然成为老爷,还进了庙堂,这种现象很少见,反映了这里和别处不一样。
1946年朔县解放,财主的房屋、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分得房屋的人害怕变天,将房屋拆掉,变卖砖瓦、木料,使后街的房屋全部毁坏。
1958年大王庙(西庙)拆倒,修建了公社办公室。龙王庙(东庙)的神像被砸毁扔掉,碑石铺了路基,砌了水渠。正殿做了加工厂,其后戏台倒了,摇摇欲坠的正殿于1969年冬,被支左的解放军拆掉,修建了一座新舞台。
至此,古老的大夫庄消失了。
清末民初,大夫庄村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瘟疫,一百多口人失去性命,其中赵姓死人最多。有回人们用席子卷住一个死人,准备抬到村外埋葬,忽然天降大雨。人们放下死人回家避雨,雨停后人们出来,发现死人竟活了。
每年七月二十,唱戏庆丰收,因为时间年年不变,所以称作“死日戏”。
村东北有“大檩地”,古来生长参天大树。
村东一里有东岭,某年发洪水冲出汉墓,还有一个很大的封土堆。
村南一里,马刨泉之西,有一“大坟圪旦”,四亩大,两米高,有地名“坟东”、“坟西”,很多年人们在此取土,面积越来越小。传说此为张辽墓。1966年,拖拉机在此耕地,压塌一个砖碹墓。
“张辽墓”东二三百米,马刨泉附近,出土过陶罐、瓦笼、秦半两钱。
大夫庄之张姓是原著居民,没有资料和传说证明他们是外来户,但也没有任何线索说明他们是张辽后代。旧时代张姓居住在龙王庙后,有二十来户,百十几人。他们身材高大,性格火爆,喜欢出头,这是否跟张辽有关系,也无从考究了。
大夫庄有编山货的传统手艺。跑四五十里到南山割山桃条子,编织罗头、笸箩、簸箕、粪囤子、油篓。
王鸿雄今年77岁,是位老教师,民间医生,义务行医一生。1945年,他父亲王纯仁和七八个人到南山割条子,返回来过桑干河,桑干河发水,他被水冲了二里,所幸后面背着条子,没有淹死。
编山桃条子之外,人们还编席子。编席子的材料是高粱杆。把高粱杆用碾子压扁,然后用刀削去瓤子,泡在水里“闷”软。编一张席子得两天,手常常被扎伤。
卖山货之余,人们还到西峪沟掏白土,俗称“矸子”,人们用来刷家。
“文革”时期,大夫庄人才陆续从沟里搬迁出来,建起土坯窑,近二三十年才陆续建起红砖大瓦房。
大夫庄村西北有西峪沟,西峪沟有一座娘娘山。娘娘山是一块完整巨石,形如女人肚子。其上有一天然石缝,清泉从此涌出,有时水色发红。西峪沟娘娘山一带,一起云彩便下雨,并且是和风细雨。过去这一带水源充足,雨水丰沛。有民谣曰:
天旱雨淋山,
雨涝山不干。
“文革”时,大夫庄有个齐姓光棍,外号“七害”。用炸药塞进娘娘山石缝,把娘娘送上天,这一自然景观从此无存。
无论是娘娘庙或是娘娘山,表现的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对繁衍生息,对自然的遵从和敬畏,是中华民族淳朴原始的母亲情怀!
(本文参照了大夫庄王鸿雄老师的著作《故园乡情》,并得到朔州市老干局原办公室主任赵玥两次车辆支持,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