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朔州》第六章第二节  怀仁陶瓷世代传

(2017-03-30 09:02:47)
标签:

健康

历史

散文

文化

星座

分类: 人生中不能不想的事
《走进朔州》第六章第二节 <wbr> <wbr>怀仁陶瓷世代传
                                                                                                                                                           米罐


山西历代烧造陶瓷的窑口遍布山西全境,大概有百处之多。其中有十大名窑,分别是浑源窑、大同窑、怀仁窑、平定窑、交城窑、榆次窑(孟家井窑)、介休窑、霍州窑、临汾窑、八义窑。”从瓷窑分布情况来看,晋南、晋中地区是古代生产陶瓷的主要产区,尤其是临汾区域内的瓷窑几乎遍布全境,可见历史上这一地区陶瓷手工业的兴盛,反映出当地经济的繁荣。山西窑址最早见于唐代,最晚止于民国,烧造历史长达1000余年。

中国陶瓷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兔毫釉碗”和元代“枫叶瓶”均为怀仁出土文物。小峪口古陶瓷遗址出土过仿钧窑釉碗。2007年旧城拆迁时出土了10余件品相精美的宋代兔毫盏。怀仁出土的油滴碗曾在法国集美博物馆展出。

怀仁陶瓷制作历史悠久,陶瓷艺人在选料、原料粉碎、制泥、拉坯塑型、修坯定型、泥坯干燥、洗坯打磨、画坯上釉和烧制成型等工艺流程上形成的经验和作法。怀仁窑的陶瓷产品以碗盘等生活用具为主,还生产饭罐、夜壶、油葫芦、坛、缸、瓮、油灯、油钵、砂锅等产品,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深受大众欢迎。

目前发现的怀仁窑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据考怀仁窑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制古朴精美的黑釉瓷器而闻名。

在山西怀仁县小峪村辽金窑址烧造的油滴釉瓷,胎质泛灰白,多孔,底足和周围一圈无釉处涂刷铁黑釉,外釉厚0.5--0.8毫米,黑褐色,内壁釉厚1毫米,底色深黑,在釉中散布着一些细小的铁红点,釉层密布不规则的油滴斑,一般2--3毫米。大则5毫米,呈铁红色。此外斑点上还有一些深色或黑色小斑点,油滴的呈色为铁红色,这就是红油滴釉。

  怀仁鹅毛口村北,有几个相连的小山包,山头上广布新石器遗迹。张瓦沟是鹅毛口村的前身,有辽金元时期的烧陶遗址,张姓最早执掌在此制陶做瓦,故名张瓦沟。张瓦沟在王秃子山下,向阳和暖,沟里有煤,沟外有河,河边和山上均有平地,不仅能种植,而且便于制陶。现遗址上仍存陶窑、石磨和灰渣。

吴家窑是西口古道的必经之地,传说闻名于世的大同九龙壁,就是在吴家窑烧制的。

根据有关的考古资料,山西的黑釉瓷烧制在唐代已具有了相当规模,宋代、元代为鼎盛时期,烧造黑釉瓷的窑口遍及全省各地,多达几十处,比较著名的有介休窑、浑源窑、怀仁窑、大同窑、长治窑、交城窑、孟家井窑、平阳窑等。这个时期山西烧制的黑釉瓷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装饰方法多样,具有较高的造型工艺能力和装饰艺术水平,创造了许多让后人叹为观止的黑釉艺术品。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馆及许多欧美博物馆都藏有山西黑釉瓷精品。

怀仁窑以烧制黑釉瓷器为主,釉面乌黑晶莹,器形古朴豪放,装饰有划花、剔花,纹饰有叶纹、卷枝纹,具有雁北地域特色。黑釉标本有碗、盘、折沿盆、罐、枕、钵、玩具小狗等。碗有两种烧法:刮釉支烧与满釉支烧。盘有刮釉支烧与底部五角、六角形露胎的星角盘,折沿盆,边沿起凸棱。罐有双系、绳纹、带盖多种,有的以划花装饰,有的罐釉面呈现油滴斑。瓷枕有八方、腰圆两种,枕面饰酱色彩条或斑点。鸡腿瓶为典型器皿,造型修长,口小腹长,器身以多层弦纹装饰,或半釉或满釉。茶叶末釉器物有梅瓶、大缸、小狗及剔花罐;梅瓶有的肩部一周刮釉。

山西省文物部门在怀仁瓷窑调查时,还发现有凸凹弦纹黑釉梅瓶,肩部刻有“酒都司使”说明亦为金代梅瓶,较多保留了辽代鸡腿瓶的遗韵。此外,在窑址还发现有酱釉、白釉、白地黑花及钧釉标本。

 怀仁窑黑釉瓷器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最具有特色的是黑釉划花罐。划花是陶瓷器装饰的技法之一,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划出线状花纹,装饰瓷器。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流畅,具有独特的装饰韵味。怀仁窑黑釉划花罐胎土灰黄且较粗糙,胎体厚重,器型壮硕,划花线条较粗,笔法刚劲有力,纹样多数是十分率意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出席纹,装饰简练、粗犷、豪放,其雄浑的器型、粗犷的风格体现了北方民间艺术的宏大气魄,赋予了黑釉瓷丰富的内涵和质朴、豪放的美。

 怀仁窑不仅有“硬笔”装饰的杰作,而且有“软笔”彩绘的瓷器,在窑址采集到白地黑花瓷标本,纹饰简洁、率意,具有晋北民间艺术特色。

据《山西陶瓷产业概况与发展趋势》一文介绍,早在辽宋时期,怀仁就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集散基地。由此可见怀仁窑在山西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明一统志》记载“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较粗糙,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

(2) 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

(3) 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碗窑村  碗窑村在吴家窑南一里许,以大峪河道为界,分东西两村。此村,捏碗久矣!村民王振,今年67,他的父亲王贵义、爷爷王典,祖父王之仕都是捏碗的。再以上,说不清了。

《走进朔州》第六章第二节 <wbr> <wbr>怀仁陶瓷世代传
                                                                                                                                                               盔子

说是捏碗,实际不止于碗。还有送饭罐、马龙子、便壶(夜壶)。马龙子分大马龙、中马龙、小马龙,大的放十八九斤,中号放十来斤,小的放一斤,一般装咸盐和调料。

还有油坛,四斤大的多,叫“四斤坛”,十来斤的、十几斤的,谁用给谁捏,定做。小玩意儿有“斤钵子”、“半斤钵”和“四两钵”,放调料,炝辣椒。

此外,还有“盔子”,就是盆,有和面盆、洗脸盆和尿盆子。另外,有个别用户拿来样品,照做,不批量生产,极少。

手工碗用的是本地原料矸石,有软硬之分。软矸在青石山,硬矸即煤层中间的薄岩层,也叫“夹层”或“夹心矸子”。五指山上的矸子最好,称“筋矸”。无论软矸硬矸,皆可做碗。所谓捏碗,除碗和钵碗外,还包括盘子、碟子和瓯子。

工序是先采矿取矸石,后碾泥。碾子跟碾粮食的碾子不同,类似于碾盘,直径1.8米,中孔,边沿稍薄而光滑。碾盘为槽型,圆的,碾子在两匹骡子的拉动下,在碾槽运转,与药碾的工作原理相同。

磨矸子需要加水,磨好后,流入泥池。泥池长80厘米,宽70厘米,深80厘米。夏天碾,冬天停。碾好的泥先在池里沉淀,然后捞出来,在太阳下晒干。做碗时,再用水“闷”软。

场房一般三间,有三人捏的,也有两人捏的,一个人不能做。地上捏好,放在炕上。场房温度高,高温作业。师傅们不住流汗,时间长了,脸无半点血色。

捏出各种器物,璇出底墩,接着上釉。好釉土在黄河沿上保德州的范家屯,得从石头缝里往出掏。本地上白釉的原料叫“碱药”,是煤矸石下面的一层硬土。

一个师傅一天能捏多少?碗五六百,送饭罐300来个,马龙子七八十个,夜壶200来个。

夜壶是撒尿的东西,摆不上桌面,但是得“两道手”。先捏成中空的圆柱形,粘上提手,然后开孔,磨圆。

无论捏什么,挣得都比上釉子的,烧制的人多。建国初,碗窑有20来座窑。烧一窑需四五天,得20多吨碳。旧社会靠烧窑富起来开办字号的有三家,王姓的“王盛永”,李姓的“福元珍”,周姓的“周善堂”。大的厂窑有王生瑞窑、张岐窑、顾存英窑。

字号生产和销售一条龙,没字号的做出来放在字号销售。字号都有柜房,买货的人在此住下。南来北往的骆驼队、长帮骡子、花轱辘车络绎不绝,把碗窑的器具运到晋北各县,内蒙和关南。

碗窑手工捏碗的历史早已结束。建国初吴家窑建起了陶瓷厂,取代了这种原始、笨拙的民间工艺。现在的市面上,到处是精致美观的瓷器,没多少人会知道碗窑村的碗和我们这儿的百姓曾经血脉相连。谁家的祖坟里,没有一只碗窑的“半斤”或“四两”钵呢?

红瓦器  怀仁石庄村在大峪河下游,河流冲刷山地及其边沿的洪积扇,形成厚达三四米的砂壤底粘草甸土。这种土精细筋道,四周的村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用它做瓦器,祖祖辈辈“吃泥饭”。老年间,雁门关南北,桑干河、滹沱河流域,大青山左右,哪个地方没用过石庄的瓦器呢?

石庄村清初从小白村迁来,旧村在正西二里的大峪河道北侧,遗址有断壁残垣,坟首狐丘。传说,不知哪一年,小白村出了一个“墓活鬼”吃人。村人连夜搬迁,姓周的到了周家窑,姓赵的到了赵麻寨,还有的到了下石寨、薛家庄(现新家园村),多数人搬到了现今的石庄村。

1958年在南小寨修建怀仁机场,为防止大峪河冲毁机场,于大峪口建起水闸,修建了南干渠和北干渠,分流河水。南干渠经铺上、刘晏庄、孟庄、第三作,又修支渠到田庄、干沟、胡寨。这条渠在生产责任制后受到破坏,人们在此取土、耕种、办厂,致使今年夏天的洪水冲上了三级路。北干渠曾经灌溉尚希庄、路庄、石庄、安大庄、赵马寨、赵麻寨、清河的土地,现路庄以下已经断流。1973年石庄人在小白村南侧建起一座库容120万立方米,年有效灌溉面积800亩的水库,现在一滴水也没有,库区长满了玉米。

2010年10月8日黄昏,我顺着河道从小白村走到石庄,看到干涸的河道把此村一分为二,称南村北村。村人说建国前村里有1200人,现在是4000左右,南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北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石庄土质精细筋道,旱天坚硬如石,故名。东到南大庄三里,西到赵麻寨五里,南至南阜村八里,北至下湿庄四里皆为本村土地,面积宽阔。传说由周、蒋、柴、党四姓立村,现存周姓。目前村中有宋、贾、杨、池、王五大姓,用村人的话说是“一宋二贾三杨十王”。宋姓人口最多,源出一祖,其余二贾、三杨、十王,各姓皆非同宗。旧时代,因石庄出瓦器,是养穷人的地方,外地人来此落户的很多。

建国前,石庄有11座瓦窑,分别是:大南窑、二南窑、三南窑、小道子窑、牛羊群路窑(罗大开)、德胜窑(杨德胜开)、葫芦窑(杨新开,小名三葫芦)、皮裤裆窑(周二栓开,外号皮裤裆)、东后城路窑(杨福开)、西后城路窑(杨章开)、二马窑(池新开,小名二马)。

做瓦器,先要在场房捏好。一个场房五个人,大师傅捏,二师傅烧,三师傅揉泥,四师傅踩泥,还有一个帮着大师傅蹬轮子的。轮子是木制的,直径一米多。场房挣钱分四股,大二三四师傅挣得一样,蹬轮的、搽盆的挣师傅的三分之一。搽盆就是给捏出来的坯子上釉子,从尚南头村的崖头掏土,拿回晒干,然后倒上热水化开,用羊皮搽在坯子上,这样烧出了的瓦器就变成红的。

有何品种呢?斗盆、七升盆、五升盆、三升盆、大坯、二号子、送饭罐。送饭罐有大虎头罐,一罐饭够10个受苦人吃,还有二人罐和一人罐。此外还有盔子,放粮食、米面,也能和面;磨盒,放进粮食、米面,不仅耗子吃不上,而且还防潮、不变味;还有保温的扣碗,盛菜的摞盆;还有茅罐,舀大粪,清理厕所;还有烟洞楼,安在烟囱上,灶火就旺。

池生泉、罗大红的瓦器捏得好,贾世云的豆芽缸做得巧妙。

旧社会还烧大青瓦、蓝砖,农业社时烧大平瓦、花盆,近20年烧栈砖,瓦器不做已经七八年了。

瓦器做出来后要烧制,瓦窑是方的,高宽各2.5米,烧一窑得20吨碳,需两天两夜,大小货出3000来件,过去一窑卖白洋两三块。

烧出来后,得卖。全村百分之七十的人以及周边村的人都来做瓦器买卖,车拉的、独轮车推的、背的,走向四面八方。推独轮车的一天走三四十里,每天早晨吃一顿饭,中途饿了咬几口糕饼。一遭走五六天,不好卖时走十二三天。村人杨辅推车到口外卖,一趟走了70天。那年月年景不好,天下大乱,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瓦盆难卖。杨辅走到商都,身上的钱被土匪抢得精光。他一边讨吃,一边呼喊着卖盆。这一日,他来到一个村,碰见一个应县人。这人出了口外后,女人被土匪抢走了,他又抢了别人的女人,从此就当了土匪。杨辅正好走到他家门口,这人听到他的口音,知道是老乡来了,就把他拉进家里,好吃好喝管待了几天,喊出村人,把他的瓦器全部买走,这是悲中有喜之一例。

1930年,村民朱八斤、赵官正一行六人走西口卖瓦器,被杀虎口的税卡拦住了,叫他们打税。他们说,这瓦盆自古不打税。税卡上的五六个人上来就要解盆当车,赵官正会两下武术,抽出棍子打倒几个。正在这时从右卫城过来一支马队,赵官正见事不好,赶忙躺在地下,咬破嘴唇。税卡的人向马队的头头告状说:“这老家伙不交税,上来就打倒我们的人。”朱八斤他们说:“老总你看,我们这么大岁数的老汉叫他们打的口鼻出血,要是死在这儿,您可得给我们做主啊!”马队的头头说:“你们六七个人打一个老汉做啥,快快扶起,让医生看看!”结果当然没事,税卡上给他们一人吃了两碗面,放他们出口,这是有惊无险之一例。

建国初,有吴生相与杨德军推独轮车到应县卖瓦盆,没卖了钱,却换了些粮食。那时禁止粮食买卖,白天有人在路口拦截,他们趁天黑从西朱庄过桑干河。正是春天流凌时节,他们推着车走在冰面上,忽听四周咔咔作响,脚下的冰在河面上缓缓游走,两人赶紧扔下车退了出来。他们跑到村里找上人,车是捞上来了,粮食早已被滔滔的桑干河席卷而去。那时的桑干河水深浪急,人掉下去肯定就没命了,这是绝处逢生之一例。

“四清”运动时禁止村民卖盆,1968年的一天,有贾丙功、宋生珍一伙人偷着坐火车到朔县用瓦盆换鸡、换鸡蛋。那天夜里,他们哼着小调返回村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民兵截住了。他们不想让辛苦换来的鸡和蛋落入民兵之手,于是趁着夜色四散逃亡,民兵们鸣枪示警,大喊:“谁跑打死谁!”有人吓得拉了一裤裆,鸡和蛋被民兵们拿回去吃了,这是乐极生悲之一例。

此外还有,村民杨七女(男性)拉着贾庄的瓦盆到应县换粮,被村里的积极分子抓住,捆绑吊打,致使其精神失常,不多年以后死去,这是人间惨剧之一例。

离开石庄的时候,我回过头来,向它深深地一拜。因为我母亲出生后就是在瓦盆里洗浴的,它曾是无数生命的摇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