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之前世
(2013-07-16 16:48:11)
标签:
作者文化人国际长江流域山岩文化 |
分类: 那年的风和雨 |
右玉之名
右玉之名来自明代卫所制,永乐七年(1409)设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清初沿袭旧制,雍正三年(1725)撤右玉林卫、威远卫(1438年置),置右玉县。
雁门郡
战国时,赵武灵王变法成功,北地拓疆,在雁门关外置代郡(今河北蔚县)、雁门郡(今右卫镇,古称善无)、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秦雁门郡领3县(善无、马邑、平城),西汉雁门郡领14县,为国家一级政区。雁门郡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后建立,到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南徙,历经约316年;其后又为定襄郡治,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改为定襄县,历经206年;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民国元年(1912)5月废府留县,历经188年——置郡设府之年代长达722年。西汉雁门郡管辖范围南起今神池、代县,北到今内蒙古丰镇、集宁,东至恒山,西邻黄河。今天的大同市、朔州市的大部分市县,忻州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小部分市县,在表述其历史沿革时,均需从雁门郡入手。
东汉时雁门郡不断南移,规模缩小,存时极短。西汉是中华民族大系汉族形成和壮大的辉煌时期,善无雁门郡因此影响久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古雁门地域”。长期以来,雁门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和习尚。
“雁门”之由来
“雁门”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汉初的《山海经》:“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代”是代郡(今河北蔚县),高柳为县,指今山西阳高。这是“雁门”的最早出处。
郦道元《水经注》中曾经描述此山:“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边塞。”是重要的战略屏障。雁门山即今之云门山,位于阳高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面积31.6平方公里。主峰在罗文皂镇北白柳沟后山,海拔2116米,东为猴儿山,西为虎儿山,黑水河(古雁门水)穿峪入阳高境内,两山对峙,山势险要,为山西省的北境雄关。
现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天下闻名,《吕氏春秋》尊之为“天下九塞”之首。雁门古塞或曰雁门关雄踞雁门山脊。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郡之名来自高柳(今阳高县)雁门山(今云门山),因其同在外长城,为同一防线,故郡以山而名之,随着雁门郡的南移,才产生了其后的雁门山和雁门关。由山名到郡名再到关名,都是强调晋北的屏障作用,门户地位。
三晋文化中,“雁门文化”三分其一。从杀虎口直到雁门关,处于“雁门文化”的直线和中心。当汉民族占据中原之时,右玉就是古雁门地域的中心;当北京成为国都,大同就成为雁门文化圈的中心。
《史记》载,赵国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许多人望文生义,说李牧当时就驻扎在代县雁门关。实际上,“代”指代郡,也指北方少数民族“代戎”活动区域,指雁门关以北、桑干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代县在隋开皇五年(585)始名“代州”,1912年改为“代县”,跟历史上的代国、代郡没有关系。
现今代县方面在雁门关上为李牧塑像,道理无多,因为李牧如果驻守雁门关,就是放弃了雁门郡、云中郡、代郡,不仅是丧权失国,而且是不懂军事,这是对历史和一代名将的讽刺。赵武灵王北地拓疆的根本目的是拥有雁门关外桑干河流域的大片领土,秦的统一就意味着秦国不仅占有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据有了桑干河流域。李牧如果常驻雁门关,就是放弃桑干河流域。
寻找文化总要从根源上讲,原来的雁北地区,历史上大部分属于“雁门地域”。 2011年8月18日,首届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举行。代县据有雁门关,但代县文化旅游节不能说“雁门文化旅游节”,而是定位于“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节”,原因是它无法担当“雁门地域”,不代表“雁门文化”。
如今时兴“文化热”,许多青年“文化人”说,战国时赵武灵王在代县置雁门郡,说李牧那时就驻扎在代县雁门关,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那“代北”就是代县北,大雁在山上飞来飞去。他们人数众多,经常在百度、维基上设置词条,没有一条是全面的、准确的。
但是,反过来说,“雁门文化”就是文化不够,有一句话说得形象,“雁门关外野人家”。雁门关南北,境界大不相同,文化差异明显。举例来说,光绪《代州志》载,从唐至清,全县共涌现出进士107位,举人511位,贡生390位。代县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官学,到明清时私塾、义学分布全境。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人才层出不穷。
“雁门文化”与文化的荒凉、粗放,文化环境的稀薄,文化产生的式微,文化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紧密相连的。
历史上的雁门关外缺乏文化的拓荒与种植,缺少传统文化生根的相对时空;缺乏文化的和风细雨与精耕细作,缺少文化生存和建树的起码环境。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长城,阻挡了无数的暴风骤雨,为中原和南方赢得了发展的机缘。
雁门关不仅成为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分野,一过雁门关,便有元代诗人萨都剌,雁门(今山西代县)人,金代诗人元好问,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再往南,以唐和其后的文化名人而言,太原的白居易、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绩、王勃;汾州的宋之问;祁县的王维、温庭筠;河东(今永济)的柳宗元、卢纶、聂夷中、司空图;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戏剧家关汉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太原人。这些毫无实用价值的名字,已经融入了中华的血液,构成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风骨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