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勇气之作
(2013-05-17 10:23:08)
标签:
大勇解其中这些人悲剧原因 |
分类: 评文论人 |
《红楼梦》是辛苦之作,作者已在第一回说明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之艺术成就,很多人已经说过了,而且还会继续下去,本文单讲作者创作这部书的勇气 。
曹雪芹在第一回为本书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自己创作本书的艰苦和辛酸作出明确的说明。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有若干作者的自传成分。这部悲剧来自作者的亲身体验,很多地方是作者家庭、亲人、相识相知的人的真实写照。晴雯的被逐致死,金钏的投井而亡,鸳鸯、司棋的结局,妙玉的遭遇,香菱的下场。乃至黛玉之死,宝玉出走,贾家的败落,凤姐入狱等。惨遭横死的有多少,生离死别的有多少?此种境况是作者无法面对的。人对于自己、自家的惨痛经历往往不愿涉及,因为这是一种折磨,使人神伤。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曾经有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准备。有过长期的痛苦、徘徊和彷徨,有过心灵的煎熬和心悸。他为如此众多可爱人物的不幸流下眼泪,以至于泪尽而逝。作者提笔前就已经泪不能禁,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时时落下辛酸的眼泪,即“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家在写作当中,对于人间的悲剧,别人的伤痛,较易处理。因为虽然难受,但离自己毕竟远。可以心平气和地去观察,去收集材料,安排布局,构思谋篇,润色文稿。但是对于自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每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心中常常滴血,眼中常常含泪。曹雪芹在写这部书前,辗转徘徊,寝食难安,彻骨痛心,形销骨立,自言自语,目光呆滞,所到之处,人皆以为疯子。他不想写,因为这是凌割自己的心;他不愿写,因为这是凄惨之事。
他在决定写或不写的问题上,徘徊了很久。他在决定写之后,又构思了很久。因此,《红楼梦》的创作,难的不是写,是未写之前。
怎么写?自己就应该有个心理支柱。这个心理支柱就是,人是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场梦,人生不管是谁,到头来不过是空空如也,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雪真干净。《好了歌》与《好了歌》的注解,使他的所有悲伤有了坚实的基层,使他能够把自己从俗世中超拔出来,使自己从当事人中分离出来,获得一种距离。他最终写了,因为他热望解放人生,解放个性。
作家创作充满了复杂性,许多作家,包括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写别人行,写自己不行;写别人遭受迫害行,写自己备受摧残不行;旁敲侧击,幽默讽刺行,把自己的处境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读者不行。
表现文人生活的有《儒林外史》,但《儒林外史》的成就与《红楼梦》无法比,原因何在?《儒林外史》难能呈现如《红楼梦》那样感天动地的个人体验,未能把自己的伤疤揭开,展现给世人。《聊斋志异》借鬼狐说事,是时代迫使作家采取了这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绕口自己,避免麻烦,写作的过程也可以是轻松的。
作家要敢于写自己的真实处境,自己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遭受的侮辱损害,如此才能揭示社会矛盾,产生严肃的现实主义,这是一种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