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磨三村的油梁

(2013-03-05 20:30:12)
标签:

回故乡

房顶

经验丰富

实力

价格

分类: 《孙莱芙散文选》

《孙莱芙散文选》53  中国最底层的情感  散文最朴实的声音

神磨三村的油梁
存放油料的仓房

神磨三村指的是朔城区神头村、司马泊村、新磨村,三村位居神婆山下,山下拥有大泉组几十个,小泉组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大泉组有:神头泉、金龙泉、皇道泉、漂泉、恢泉、笑泉、泥泉、五花泉、七星泉等。泉源肆大,激流奔涌,向为桑干河主源。以神头泉为例,老年间有三个出水口,每个两扇磨宽,丈许;出水猛,大人走进出水口,会被湍急的水流一下子打倒。

万历四十六年(1618),监察御史、甘肃巡抚霍锳,为本地霍家庄(现新磨村)人,因建议修葺长城甘肃武威至大同段之右卫、平鲁卫段,以强边政,被宦官魏忠贤奏疏,诬陷其图谋反叛。霍锳被削职回乡,把水磨的制造和安装技术带回了家乡。

水磨在晋代就已经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主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下扇转动。它是水力发电动力原理的原始形式。

水磨落户朔州,解放了人力畜力。明清时期的神头地区是通往内蒙、河北、关南的枢纽,是水路旱路的码头,水磨的普及和使用,使这里的榨油、酿酒、商行、铺面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周边内蒙、河北的一些县份,以及忻州西八县,繁峙、代县,本土的应县、山阴、平鲁,源源不断地驮来油籽。本地驮队将胡油运往关南,返程时将那里的棉麻、布匹、日用品、土特产品运回来,运送油籽的驮队再把这些商品驮运到各地,疏通了南北市场,促进了物资交流,繁荣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使丰沛的水资源,派上了大用场。

从车轮到水轮是技术史、也是人类文明史进步的标志。

解放前,神磨三村有水磨25座,大多加工的是胡麻、黄芥,榨油大梁150条,日产胡油12000斤。

神磨三村的油梁
                                     油梁

油梁是由整棵榆树、松树做成的,长12米,大头须两人才可合抱。一座油坊一般是掏空房五间,使用两根油梁。平行摆放,大头相反,中间空开工作场地。油梁的大头是榨(压)油的关键部位,出力点。它的两边,从地面到房梁,竖着两根较为粗大的柱子,俗称“将军柱”,柱子上边垛着多层圆木,圆木上,屋顶外,又砌着石头垛,俗称“泰山”,使油梁在上部具有稳定的压力。油梁下置油底,状如磨盘,盘底錾着环形的槽路,压出的油从油嘴流到地下埋着的缸里。油底上放六个铁圈,每个铁圈里先放好青草编好的辫子,然后放进磨好的油饹,摊平,把青草辫子撩回来,一撩两三根,撩一层拿木棒打一层,包得严严实实。此后就是吊油梁,在油梁的约三分之二处安装着卷轴,用寸半粗的麻绳把油梁吊起来,让油梁压紧铁圈,然后再在大头的方向吊上两块“千斤石”,也叫“大二圪蛋”,一块重四百来斤,一块重三百来斤。吊起小头,重压大头还不够,在大头上端的将军柱上,还要往进钉很多楔子,使油梁形成更大的挤压力。

一条油梁用三个工人,分别称大师傅、二师傅、三师傅。每次榨油经过四道工序,第一回叫软饹,以后依次叫二遍、三遍、四遍。榨一回往出顶一个铁圈,再续一个,梁底下总不少于六个。榨一次油要顶出四个,每次总共是十个。

今年84岁的李世杰说,打他记事起,神头村就有七盘水磨,72条油梁,后来减少到42条。山根底,就是现在的大树下有盘水磨,坝沿畔有座小磨坊,南边有座水磨,大王庙跟前有上磨坊、下磨坊,都是双磨坊。夏天没油料可磨了,就磨榆树、果木、椿树,干嘛呢?做香。神头村杜家、谷家开着四五间香坊。

一盘麽一天一夜磨24担胡麻,一担120多斤。一条油梁每五天榨12担,一天榨500斤,老称,每斤16两。磨下来后,由二三师傅用柳条筐担进油坊,放进木制的笼屉里锅蒸。蒸好后堆在地下,包好后起榨。

今年73岁的李美,他的爷爷李兰常年看磨,磨有啥看头?看油料里有无柴杂棍草;看磨转不转,水轮上的“水瓦板”经常叫水打掉,破损或沤乱,就得换。村中水性好的少年从水轮边上一头扎进去,从泥里往出捞“木瓦板”。头一回下去摸住,二回搬起来,三回才能捞上来。上来之后把它卖给木匠,没啥毛病的能卖三毛,缺棱角的能卖一毛。

李美的父亲李梓叶18岁当油大师傅,一个月挣三块白洋,二师傅是二块,三师傅是块半。除挣钱外,大师傅每月还给三斗米,二三师傅以此类推。

神磨三村的油梁
                           吊在油梁上压油的大二圪蛋

十月十日,给“油神爷”过生日,掌柜的就给磨倌、油师傅和打杂落毛的吃一顿好饭。有时候磨倌和油师傅们想撮一顿,就和掌柜的说,“扎黎”坏了,得换。“扎黎”就是水轮底下的铁尖,顶着上面的锥底,如果它磨秃了,磨的转速就上不去。这种活儿,人站在水中,三把两下就换过来了,不管是真秃了还是假秃了,反正跳上水来就大喊一声:“吃饭!”

旧时代运输困难,缺乏买卖市场,人们打下的胡麻在神磨三村能变成钱。民国二十年(1931)一担粮食卖八毛钱,一担胡麻能粜二块来钱。同浦铁路建成后,特别是日寇入侵中国以来,粮食最贵,1941年一担高粱卖到20多块白洋。粮价基本平稳之后,一担胡麻也涨到13块钱。日本人没来前,一块白洋能买60斤莜面,50斤白面。1942100斤胡油在当地卖13块,到关南能卖15块,鬼子投降后,物价飞涨,100斤胡油涨到80块钱。

神磨三村的油梁
                                     永茂源柜房

水磨的使用,推动了油料的生产和加工,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旧时代仅神头村就有70多家养驴骡的,把油驮运到崞县、太原、寿阳、平定州、阳泉,从那儿驮回生铁、火圈、火盖、铁锅、犁铧和其他日用品。一个人最低赶四个驴骡,最多的赶七个。一个毛驴能驮120来斤,一匹骡子能驮200来斤。

驮油运油离不开油篓。油篓是纸浆做的,外边是柳条编的。普通的油篓放60斤,车运的油篓称“车篓”,长一丈,高七八尺,宽六尺,有一间小房那么大。

俗话说:“冷缸房,热油坊。”油坊烧炭量大,就有李润生、李广生、李惠生、贾升、贾祥开着五家炭店。炭不仅油坊用,缸房也用。每天有300多驴骡往神头驮炭,一垛平均150斤。炭多,油坊缸房用不了,附近的县份纷纷来此驮炭,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炭市场。炭牙子有贾根小、贾贵、贾文元、常生。

李明昆、李辅、李德三开缸房,三家常年烧酒。大部分在门上销,也往浑源、平鲁销。每年春起,平鲁的庄稼人种莜麦,种子里都要拌酒。

人来人往需要住店,就有李树全的天盛店,李天生的大盛店、李裕的双盛店。这是大店,小店不论。

粮店有北店李朝海,南店李旭,李耀明的庆城店,李仙的广泰店。

面铺有阎四等三四家。

肉铺有胡金福、贾高、索里等三四家。

杂货铺有袁化山(高平人)、薛楷、贺茂田、李秀恒开的,还有李芝开的锦茂源,李辅开的双盛泉,李洲开的广德昌,还有崞县人开的三四家。

那时的神头买卖兴隆,百业兴旺,驮来人往。远路来的驴骡驮队,一来几十个,啦啦溜溜一二里长。卖胡麻的先住店,由店掌柜查看胡麻成色,然后和油坊掌柜商谈价格。最忙乎的是胡麻牙子,好牙子能认得你的胡麻是从啥茬子上长出来的。用手一摸,知道胡麻“肚”里油多油少。懂得好黄芥的颗粒,上面得有个麻点。有人把胡麻枳子倒上开水,拌进胡麻籽里,不细看看不出来。收胡麻时都是用斗量,这种办法,自然就增大了颗粒的体积。凡此种种,经验丰富的牙子一眼就能识别得出来。

买卖胡麻时,牙子麻利地装满一斗,用刮板一刮,高喊:“一斗!”然后取一撮胡麻计数,等过完斗,不论多少,这计数的胡麻就归了牙子。有的高手一摇斗,胡麻的嘴嘴就全部竖起来,比平常能多抹几斗,这是照顾卖家;如果装斗时用猛力,装好后还要在上面按几按,这就是得了买家的好处。一松一紧,只要数量大,就有吃不尽的好处。

那时候的神头,资金实力最雄厚的是“永茂源”。说,有一年,“永茂源”的驴骡驮队往寿阳一家油店送了一年油,年终店里派人去寿阳结账。寿阳油店的掌柜笑着说:“这也不算个啥老财吧,一年头上就来要账,是不是本不够了?”要账的伙计也好,啥话没说,掉头就走。回来后他把情况禀告了老掌柜李济堂,李掌柜也是笑笑,说:“那就等它个三年五载!”

到第三年,寿阳的掌柜坐不住了,亲自带着钱上来结账,进门就说:“啊呀,好一个李掌柜,油底厚实成个这,肚量也大成个这,我真服了你了!”李掌柜的说:“你的为人我也问了,交人要交君子,我不怕你不给,我有十条油梁,供你个三年五载扛得住!”

神磨三村油梁之多,不是实地走访我不相信。新磨村的赵维仁是原大队的老会计,它拿出一本该村1947年土改时期的账,上面记载着本村的45条油梁:

南背阴六条,是马邑尹梅的;河坡有二条;正柜院有李丕梅四条;三义院有赵东元四条;小南院有李官五条;西柜院有乔天四条;缸房院有四条;还有李丕兴、王金和丁润和、李仁、郭选各四条。

神磨三村的油梁
                              榨油房顶上的“泰山”

这么多的水磨和油梁遍布神头山下,那激流轰鸣冲击水轮带着大磨呼呼旋转的景象;那磨坊在河上昼夜不停的隆隆作响;那一丝不挂的汉子抬起大梁吊起“千斤石”的力与美;那像小鼓似的重锤飞舞着钉进一根根楔子;那金黄色的胡油在蒸锅的热浪和汗水的迸溅中汩汩地流淌;那胡麻牙子、炭牙子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那长长的驴骡驮队在夕阳下叮叮咚咚地走进村口;那大姑娘小媳妇挨挨挤挤,买布的,买香的,喝杂搁的;那三朋六友,师傅伙计,买卖双方,在炕头上灯火下,吃吃喝喝,吹牛日粗,猜拳行令,喝高了的难受出相,喝低了的拍脚打手,意色洋洋。

每年六月二十三,72村到神头三大王庙领牲,庙南的戏台上就要唱戏。南来北往的,财大气粗的,风流倜傥的,巧笑倩兮的,美目盼兮的,男女老幼,生旦净丑,纷纷登场。

有道是,神磨三村三件宝:“蓑皮垒墙墙不倒,客人进院狗不咬,大女有肚娘不恼。”

繁盛之地,涌泉之乡,有多少爱的故事呢?

那时的神头村南是一片水海,长满了蒲草、寸草和浮萍。夏天满河湾的青蛙直叫,聒得人们难以入睡。

每年八九雁来,落满河滩。当地有民谣说:

雁是南边鸟,年年来北方,秋风起,天气凉,成群结队回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