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桥村的送河人

(2013-02-22 09:56:53)
标签:

扇形

渡口

于新

天放

闻讯后

分类: 《孙莱芙散文选》

本文由“阳光精品”圈“金中日”推荐

《孙莱芙散文选》45  中国最底层的情感  散文最朴实的声音

新桥村的送河人
山西怀仁新桥村关帝庙

来怀仁新桥村之前,我以为它是近年新建了一座桥而得名,进了村一问,才知道这种叫法辈数长了。

桑干河与浑河在新桥村村西交汇,过去,大峪河与小峪河在高镇子相汇后注入桑干河,里八庄河在神嘴窝之南进入桑干河,这么多河流汇聚到一个村,在河流的丰水期,该是如何浩浩汤汤,浊浪排空?

今年81岁的村民张生元说,他13岁那年,推算是1942年,有浑源人张武真,是位出家人,在大同县衙前打坐于木笼,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挣回浑源的紫金山,声名远播。他化缘募捐,在新桥村建起一座木桥,人称“万善桥”。此桥可以拆卸,用了三年,春秋两季水寒时架设,其余季节,夏天水暖可渡,冬天河面结冰,皆不架桥。那时的桑干河水流湍急,经常暴发洪水,即便在春秋两季架设也很难保证木桥不被冲毁。

由张武真架桥一事可以推知,历史上新桥村架桥当屡屡不断,它是怀仁、大同、应县、浑源的交汇点,素有“鸡鸣四县”之称,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多。但是,在旧时代,这里一直没有架设一座坚固耐用的桥梁,凡是渡河的人,都得依靠新桥村的“送河”人。

那时的桑干河,平时一米多深,发水的时候有三四米,河宽500多米,夏天几乎天天发水,波浪有一房高,把河底的稀泥一卷一片。1957年一年发过两次洪水,以后逐年减少,现在出现了断流。

旧社会,村里的张模、张发、张贵善、张生华、徐清富、徐昌富就以“送河”为生。为何叫“送河”而不叫“背河”呢?因为“背河”一则要背,二要踩着河底。

那时的桑干河水大流深,“背”是背不过去的,河底是踩不住的,得把人“送”过河去。怎么送?方法是由两人一人挟着渡河人的的一只胳臂,三人都脱得精光,女人可以穿件裤衩,然后由两个“送河”人踩水送过河去。如果你穿着衣服,不仅增加了重量,而且湍急的河水又加大了阻力,就不容易送过去。如果渡河的人多,可以排成一串,一个“送河”人挟一个渡河的,但必须在两头各安排一个送河人,以增加安全系数。送河人得“走”在“上风头”,就是风尖浪口上,顶住迎面而来的水头,躲过巨浪卷起的稀泥,拔开顺流而下的河柴,把人安安稳稳地送到对岸。

新桥村的送河人
河头

“送河”得选择过河线路,不能把线路选在大河与小河的交汇处。别看小河水小,但窜入大河就入了底,成为暗流,水硬,漩涡大,从这地方过河,没劲的人顶不过去。

新桥村的“送河”人都得有两下,他们在发山水的时候,能躺在河里喝烧酒,吃糖干炉。这个村的孩子们也很了得,张登魁有年在河道里耍水,被奔腾而来的山洪给卷走了,父母闻讯后沿着河道哭喊追踪,张登魁早就爬上了岸,躺在那里歇缓,听见父母哭喊着过来,就一骨碌坐起来,说:“狼嚎啥哩?你们不想想这水能淹死个我!”

渡河有渡口,过去这一带,除了新桥村渡口外,还有上渡口(应县郑庄)和下渡口(大同吉家庄)。上下渡口的送河人动不动就把渡河人给灌死了,他们本事不大,遇到紧急情况连自己都保不住。

“送河”除了人送之外,还有筏子。人送是在夏季,筏运是在春秋。筏子长约四米,宽约二点六米,篙干长六米,篙头套着铁矛。筏子底部的木头留有指缝宽的缝隙,用干草、青草绳子塞住。如果筏底做成了木板一块,就会变裂走形。在筏底上面再安装一层木板,一块一块的能揭起来,供人乘坐,也能揭开戽水。

一筏最多乘坐20人,能运送花轱辘车,也能拉运大牲畜。

一个筏子,除了撑篙人,还有一个帮手。帮手穿着生牛皮做的“水皮裤”,齐胸高,在河里帮着撑篙人推筏子,走到水深处,一纵身跳上筏子。有一年,天气很冷,河未结冰,徐有仓穿着水皮裤把几个客人推过河去,河水灌进皮裤,爬上岸后,皮裤和腿紧紧地冻在一起,因为这个得了病,不久死了。

光绪年间,有位县官从太原经应县到大同县上任,从新桥村渡河。那天是六月六,洪水滔天,村里的送河人找了一只大炕桌,腿脚朝天放进河里,然后,四个人下水,一人抓住一角,把县官送到对岸。县官在任期内,这个村的税捐一律免去。

新桥村的送河人
新桥与旧桥

解放应县那年,国军征用附近各村的花轱辘车,往大同运送电线。村里的青壮年被强逼着推车过河,大家扔车的,卸货的,河里的车丢下一大片,老总们气得干瞪眼,直骂娘。可是水太大了,有什么办法呢?事后,不少人把电线背回家,交给了人民政府。

19728月,建于新桥村北的桑干河新桥正式开工,1974年完工,桑干河两岸的人民从此结束了“送河”的历史。2007年,又一座桑干河新桥建起来了,两座桥呈扇形环抱着新桥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