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

标签:
顾存英边沿稍工作原理夜壶钵子 |
分类: 《孙莱芙散文选》 |
《孙莱芙散文选》44
碗窑在吴家窑南一里许,以大峪河道为界,分东西两村。
此村,捏碗久矣!村民王振,今年67,他的父亲王贵义、爷爷王典,祖父王之仕都是捏碗的。再以上,说不清了。
说是捏碗,实际不止于碗。还有送饭罐、马龙子、便壶(夜壶)。马龙子分大马龙、中马龙、小马龙,大的放十八九斤,中号放十来斤,小的放一斤,一般装咸盐和调料。
还有油坛,四斤大的多,叫“四斤坛”,十来斤的、十几斤的,谁用给谁捏,定做。小玩意儿有“斤钵子”、“半斤钵”和“四两钵”,放调料,炝辣椒。
此外,还有“盔子”,就是盆,有和面盆、洗脸盆和尿盆子。另外,有个别用户拿来样品,照做,不批量生产,极少。
手工碗用的是本地原料矸石,有软硬之分。软矸在青石山,硬矸即煤层中间的薄岩层,也叫“夹层”或“夹心矸子”。五指山上的矸子最好,称“筋矸”。无论软矸硬矸,皆可做碗。所谓捏碗,除碗和钵碗外,还包括盘子、碟子和瓯子。
工序是先采矿取矸石,后碾泥。碾子跟碾粮食的碾子不同,类似于碾盘,直径1.8米,中孔,边沿稍薄而光滑。碾盘为槽型,圆的,碾子在两匹骡子的拉动下,在碾槽运转,与药碾的工作原理相同。
磨矸子需要加水,磨好后,流入泥池。泥池长80厘米,宽70厘米,深80厘米。夏天碾,冬天停。碾好的泥先在池里沉淀,然后捞出来,在太阳下晒干。做碗时,再用水“闷”软。
场房一般三间,有三人捏的,也有两人捏的,一个人不能做。地上捏好,放在炕上。场房温度高,高温作业。师傅们不住流汗,时间长了,脸无半点血色。
捏出各种器物,璇出底墩,接着上釉。好釉土在黄河沿上保德州的范家屯,得从石头缝里往出掏。本地上白釉的原料叫“碱药”,是煤矸石下面的一层硬土。
一个师傅一天能捏多少?碗五六百,送饭罐300来个,马龙子七八十个,夜壶200来个。
夜壶是撒尿的东西,摆不上桌面,但是得“两道手”。先捏成中空的圆柱形,粘上提手,然后开孔,磨圆。
无论捏什么,挣得都比上釉子的,烧制的人多。建国初,碗窑有20来座窑。烧一窑需四五天,得20多吨碳。旧社会靠烧窑富起来开办字号的有三家,王姓的“王盛永”,李姓的“福元珍”,周姓的“周善堂”。大的厂窑有王生瑞窑、张岐窑、顾存英窑。
字号生产和销售一条龙,没字号的做出来放在字号销售。字号都有柜房,买货的人在此住下。南来北往的骆驼队、长帮骡子、花轱辘车络绎不绝,把碗窑的器具运到晋北各县,内蒙和关南。
碗窑手工捏碗的历史早已结束。建国初吴家窑建起了陶瓷厂,取代了这种原始、笨拙的民间工艺。现在的市面上,到处是精致美观的瓷器,没多少人会知道碗窑村的碗和我们这儿的百姓曾经血脉相连。谁家的祖坟里,没有一只碗窑的“半斤”或“四两”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