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 |
分类: 教学指导 |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010.9
“导入技能”学习
第一讲
一、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的作用。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导入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俗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可见导入就像是做一切事情的开头,就像是一篇小说的背景,一个剧本的楔子,如果这个开头、背景、楔子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就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
导入技能是教师心智技能和运用技能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一种教师教学技能。导入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能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能够在课堂中恰当地应用所设计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或新内容的兴趣。
导入技能也是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并经常与提问、观察、讲解等教学技能整合应用。
三、导入技能的形成阶段
导入技能如一般技能的形成一样,要经过了解、模仿、整合、熟练、技巧等几个阶段。因此,导入技能的形成分为“知、能、熟、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知”,是构建导入技能知识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新教师导入技能的基本阶段,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导入活动。
第二阶段为“能”,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模仿操作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和撰写教案上,能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形成外显的行为,按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是心智技能的外在体现,也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应用。
第三阶段为“熟”,是教师导入技能逐步走向熟练的阶段,教师能够将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和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或说教师经过课堂教学的磨炼之后,将导入技能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第四阶段为“智”,是教师能够根据导入技能设计原则,灵活地导入课程,也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自如地进行教学的阶段,即达到“善”导。
第二讲
从导入技能心理学基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教学中运用导入技能的基本任务是引起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以及产生教学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所以导入技能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或学习新的内容之前,通过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程的学习上来,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导入环节设计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给予的各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一节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师良好的导入技能能够把新的学习内容变成学生的“兴趣”中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学习任务中。
三、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愿望、意愿。教师的导入技能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和制造学习气氛,使潜在的教学基本矛盾表面化、激化,被告学生认识主体充分地意识到,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
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教师利用导入技能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在课堂伊始利用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快速转向新课程内容。
五、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逼近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
七、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通过导入技能创造各种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第三讲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基本的轮廓。直接导入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但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
直接导入较适合连续性教学中的后续课的教学导入,如一个教学内容的第二节课时,一篇课文的第二或第三课时等。高中或年龄较大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强,直接导入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小学生和初中生最好不用直接导入法。
案例一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到声音,而我们其他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
案例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草原,那的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么令人神往。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花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深情。
二、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或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要注意:
1、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体验或素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情绪。
2、所选择的内容要与新教学内容有联系,但不明白为什么的现象。
3、教师要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思考。
案例
师:播放录像。播放超市里物品的摆放情况,学生观看。
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引导学生观察到超市里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地一起摆放的现象。像这样,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分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常通过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活动,对照新情景,发现问题,明确学生任务。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旧知识导入通常在新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以有区别时采用。
旧知识导入时要注意
1、要提示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以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契机。
3、要精选复习、提问的旧知识内容和编排习题,使之与新知识内容之间有一个紧密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讲授新课过渡得到连贯自然。
4、不同学科,应用旧知识导入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性学科一般采取练习、演示等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外语等文科类则常借助于提问、讲述、引证等来进行。数学、科学等理科类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滨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案例
师:出示从二到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
师:对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师:把学生找出“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一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师:能说出理由吗?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境,提出新问题,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私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实验导入时要注意:
1、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
2、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
3、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中产生疑问,进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强烈要求。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实物、模型、幻灯片、电视等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
2、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问题和发展史上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某些公式原理的发明过程及一些发明创造的诞生等。从中选取一些适当的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引起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困此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
故事、事例导入时要注意:
1、故事、事例选用须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2、故事要矮小精悍。
3、故事、事例要针对性强,能为讲课主题服务。如果东拉西扯不上路,就达不到开好头的目的。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个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一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二兄弟2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了12块,给了三兄弟3块。三个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寻找一下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的导入方法。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1、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2、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3、迷惑——提供一些似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4、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发兴趣,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这种导入类型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设疑、悬念导入要注意: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在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中设疑。
2、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过易不能继续深入;过难则无从下手。
案例
师:小叮铛的爷爷明年要过第17个生日,而小叮铛明年过第19个生日。明年爷爷、孙子各多少岁?
生:“怎么会呢?”“不是年龄越大,过的生日越多吗?”
师: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八、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就是运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导入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情境导入时要注意:
1、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2、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借些陶冶学生的性情等。
3、当情境内涵比较隐蔽时,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第四讲
俗语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导入技能设计关系到整节课的先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依据下面的策略来进行,以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一、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通过导入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能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教学内容。不要让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是要使导入成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相关性:
导入的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导入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而知新,提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通关生好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直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引起学生好奇的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第五讲
教师在新上课或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间,要恰当地应用导入技能,把握好导入的时间,同时,要在导入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一、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时的语言要力求简明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因此在导入时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好时间,用简洁的语言,力求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力避漫无边际,喧宾夺主。
二、调动课堂气氛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的作用。要实现这样的作用,导入的设计很重要,同样,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导入的设计也很重要。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有时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师生之间会有一定的心理距;有时受气候或其它原因有影响,学生精神状态或情绪不佳。这时,教师要用一些技巧从感情上靠近学生体谅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教师导入的时候自己缺乏课堂教学的激情和热情,学生则会失去参与的热情。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