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余峻才的随笔《漫画人生》,为他的收获感到欣慰。

(2016-05-01 18:26:25)
标签:

图片

文化

杂谈



那天上午去广州石化与读者见面,人很多,我讲了两三个小时,中间休息时忙着合影与签名,没来得及与与大家互动。昨天偶尔在网上发现一篇随笔,作者是那天现场的一位听众。我不认识他,他此前也没见过我;他不画漫画,漫画所展现的幽默对他来说只是潜移默化;他看过我发表在广州日报上的许多作品,居然没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在广州日报工作近15年,见报作品数量11000余幅。必须承认,大量速配类型的漫画插图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机会时我也经常检讨。但这篇博客的作者余峻才先生,听了我的讲座后有了在漫画之外的收获,让我欣慰,感到不虚此行。谢谢他对我的的理解!




余峻才

听著名漫画家张滨的讲座,说到收获,确切来说是在漫画之外。原定讲座有互动时间,我准备的问题是一个关于漫画的迷惑,我看过张滨老师发表在广州日报上的许多漫画作品,几乎每次拿到广州日报都会翻到有漫画的一页,而在没拿到《张滨漫画》作品集之前,我竟一下子想不起他的任一幅漫画作品。看漫画时确实是会心一笑或若有所思,而之后并没去记住它,只深深记住张滨这个名字。

    之所以说收获在漫画之外,我确实是没有记住漫画,我不画漫画,漫画所展现的幽默对我来说只是潜移默化,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说收获来自漫画之外,是有感于张滨的创作经历,他坦言自己许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恰是对漫画几十年的坚持让他找到快乐和取得成就。

    张滨没有苦大仇深,而是平和地画他的漫画,却又不失深度和力度。他平和讲述每一幅认为重要的漫画作品,平静到不觉得这些漫画会在漫画界引起什么反响,但却又很自然地频频获奖。

    漫画世界里充满幽默和讽刺,在见到张滨之前,在我想象中,他是一位很有艺术个性的人,起码要有点不修边幅,有点疾恶如仇的神态。现实的他满脸笑容,如果不是他那满头白发,绝不会把他跟已退休的老人联系在一起。他的答案是他的创作过程是快乐的。他的漫画世界充满友善。友善地针砭时弊,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人生的高度。他会说谁谁要能读懂这幅漫画,就不会犯那么大的错误,谁谁要能从这幅漫画得到警醒,他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张滨的快乐和友善,这是他坚持几十年的漫画人生,也画出他自己几十年的状态,他展现在我们面前儒雅的“自画像”,也让我深有触动。

    我们每个人都在漫画自己的人生,东一笔西一笔,凌凌散散最终不知道画出什么样的形象。也许我们想要的很多,多到有点像三心二意的小猴子,拿玉米,抱西瓜,追兔子,最终两手空空,也模糊了自己的形象。

    张滨能坚持他的快乐和友善,他用心打好每个“界内球”,让漫画有它的教育意义和正能量,这是他的大智慧。取舍间,有坚守和尺度。张滨在讲座中讲他的坚守和尺度,讲得很透彻,这是他漫画人生里的轮廓和线条 ,而岁月逐渐丰满他的形象。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个定位,却少了坚守,以至于目标不清晰,慢慢地就把日子过得糊里糊涂。猛一回首,追悔莫及,又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再忐忑地过了一些日子,如此反复,在茫然中蹉跎岁月。

张滨的讲座开宗明义,他不讲漫画的技艺,他讲他的创作心得和漫画故事,这种敞开心扉的交流让我想起一句很熟悉的台词:“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相信这一课对所有在座的人都会有触动,张滨用生动的语言漫画了精彩人生,让我去思考自己,漫画人生,坚定了信念。

原文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660da80102wfpo.html


一位好友看了随笔后的评论:

1、看了记不住,不是不以为然,就是太放松,或许是漫画让他彻底放松;

2、张滨的平静外表的确值得我学习;

3、艺术家不修边幅那是人物作家的单方面构思,任何人群都有不修边幅的。当然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的不修边幅,那套句现代网语,叫“装”!

4、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一切(其中含漫画中的人和事),那是一个人修炼到位的自己流露;

5、人生做任何事,只要明确了方向,持之以恒,一定是笑到最后的人。记得王光美在刘少奇被平反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笑到最后的人是最美的人。

读余峻才的随笔《漫画人生》,为他的收获感到欣慰。

读余峻才的随笔《漫画人生》,为他的收获感到欣慰。

读余峻才的随笔《漫画人生》,为他的收获感到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