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2022-04-10 06:56:37)
标签:
中医 |
分类: 医学临床 |
一、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之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疾病虽有千变万化,证候表现有千头万绪,但总不离阴阳,都可以用阴阳二类来概括。
正如张景岳《类经•阴阳类》所说:“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1、阴证和阳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小儿机体是“稚阴”“稚阳”,阴易衰,阳也易衰,所以小儿年龄愈小,则病患愈多。
一般来说,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临床辨证均可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兹分述如下:
1)阴证
睡喜伏卧,缩手蜷足,目睛无神,不欲见人,面好向壁,喜静懒言,声低息微,恶寒欲被,四肢欠温,喜偎母怀,畏寒就温,口和不渴,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或青白,或晦暗,舌质淡而胖嫩,舌苔白薄,滑润多津,指纹多沉,色多淡红或淡青,脉沉、迟、细、微、濡、弱等,均属阴证一类证候。
2)阳证
睡喜仰卧,扬手掷足,喜动多言,烦躁不安,哭声多躁,呼吸气粗,身热肤温,不欲衣被,恶热就冷,口渴引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黄,面红腮赤,唇红而燥,舌质干红,舌苔黄燥,津乏不润,指纹多浮,色多紫滞,脉浮、数、洪、滑等,均属阳证一类证候。
2、阴虚和阳虚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说明阴阳不平衡,偏盛偏衰,都可以产生不及与亢盛的疾病。
小儿“稚阴”,津液易耗,而产生阴虚证候,阴虚即表现为阳亢,阳亢则津液愈伤,故津液不足是阴虚病证的主要病机;
小儿“稚阳”,阳气易衰而产生阳虚证候,故阳气不足是阳虚病证的主要病机。兹将阴虚和阳虚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阴虚证
形体消痩,面颊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咽干,或干咳无痰,或虚烦不寐,口唇干燥,唇色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等。
2)阳虚证
精神倦怠,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倦卧嗜睡,虚汗自出,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咣白,口淡无味,唇舌淡白,苔润滑腻,脉沉迟无力等。
阴虚和阳虚,都与五脏有关,心、肝、脾、肺、肾都可以出现阴虚和阳虚,不过小儿肺胃阴虚和脾肾阳虚较为多见,这与成人略有不同。
3、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都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危急证候。一般儿科临床多见于大吐大泻不止之后。
1)亡阴证
肌肤热,手足温,出热汗,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指纹青粗紫滞。
2)亡阳证
冷汗自出,或大汗淋漓,汗出如油,精神萎靡,呼吸气微,口不渴,喜热饮,四肢厥冷,畏寒蜷卧,舌白而润,脉微弱欲绝,指纹淡红。
二、辨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所在部位和病势浅深的两个纲领。
从人体说,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从病邪说,凡外感六淫之邪,初在肌肤属表;凡病邪深入,或内伤乳食,或脏腑本身病变所致属里。
从证候说,凡六淫之邪侵入肌肤,表现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喷嚏、流涕、咳嗽等证候特点属表;凡病邪在里而致神昏、谵语、高热、惊厥、烦躁、腹痛、便秘、尿黄等证候特点属里。
表证和里证,在临床辨证上,又有寒热虚实之分。
表证有寒热虚实(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证也有寒热虚实(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里同病亦有寒热虚实(即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倶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共有一十六证。现就其各证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表证
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指纹浮。
1)表寒
恶寒,发热,无汗,清涕,口不渴,唇舌淡,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等。
2)表热
发热有汗,头目昏痛,鼻流浊涕,口渴,唇红舌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等。
3)表虚
汗出恶风,或漏汗不止,面色苍白,唇舌淡红,舌苔白润,脉浮无力,指纹浮淡等。
4)表实
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舌苔白,脉浮紧有力,指纹浮滞等。本证与表寒证相似。
2、里证
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口渴,腹疼胀满,便秘,尿黄,苔黄灰黑等。
1)里寒
畏寒肢冷,口不渴,恶心呕吐,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大便色青,唇舌淡白,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2)里热
发热,出汗,烦渴,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黄,脉沉数,指纹沉而紫滞等。
3)里虚
神疲少动,哭声无力,懒于言语,气短声低,呼吸息微,不欲乳食,大便稀溏,或久泻不止,舌质淡或红,舌苔白或中心无苔,脉沉而有力,指纹沉淡。
4)里实
发热,或不发热,烦躁,声壮,气粗或喘,口舌生疮,胸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谵语发狂,舌质干红,舌苔黄燥,脉沉实,指纹沉滞等。
3、表里同病
如既有表寒证的存在,而又有里热表现,则为表寒里热证,依此类推,尚有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倶寒、表里倶热、表里倶虚、表里俱实。
前合八纲,后即十六目,此即是辨证中的“八纲十六目”。
三、辨寒热
寒和热是鉴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辨别儿科疾病的关键,在于分清阴阳。
《灵枢•论疾诊尺》云:“阴主寒,阳主热。”
这说明阴证属寒,阳证属热,阴与寒、阳与热是同一性质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说明寒证与热证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辨别疾病属于热证还是寒证,是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热之,热寒之。”两者的治法迥然不同,故辨别寒热二证是儿科临床应当首先注意的问题。
当然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一致,由于小儿素体差异和感邪之不同,所以有单纯的寒证和单纯的热证,也有寒热错杂,以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各种区分。
1、寒证
畏寒,身冷,手足不温,精神多静,喜偎母怀,口和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唇舌淡红,舌苔白滑,脉迟缓,指纹青红等。
2、热证
恶寒身温,手足躁动,精神烦躁,或神昏谵语,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黄,面红腮赤,唇舌色红,舌苔白薄或黄糙,脉滑数,指纹紫滞等。
3、寒热错杂
儿科疾病除了单纯的寒证和热证外,还有寒证和热证同时出现而形成的寒热错杂证候,如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之类。
1)上热下寒
小儿上受温热之邪,表现目赤多眵,咽喉疼痛,鼻流浊涕;下因腹部中寒,表现脐腹冷痛,或牵引睾丸入腹,下肢不温,小便清白等。
2)上寒下热
小儿头出冷汗,唇舌淡白,小便短赤,或小便溺血,大便干结等。
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前已详述。
4、寒热真假
张景岳说:“寒极则生热”,“热极则生寒”。
这说明阴阳是互相可以转化的;
张景岳又说:“假热,水极似火也”,“假寒,火极似水也”。
所以儿科疾病在发展到热极或寒极的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这种假象,称之为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
1)真寒假热
即本证属寒,反见热象。表现身虽热反欲衣被;面虽赤而浮红娇嫩,舌淡而润;口虽渴而不欲饮或喜热饮;脉虽浮数而按之无力等。此即热在肤表而寒在脏腑。
2)真热假寒
即本证属热,反见寒象。
表现手足不温,身虽寒反不欲衣被;面虽晦暗而唇焦躁热,或舌红而干,或舌起芒刺,口渴喜冷饮;脉虽沉细而按之有力等。此即寒在肤表而热在脏腑。
四、辨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说》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小儿由于机体阴阳都不足,所以患病以后,正气易溃,邪气易实。
在临床表现上,虚实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不同证候,但在辨证上,二又有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等等。
1、虚证
肌肉消瘦,面色咣白,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声低息微,哭声无力,食少便溏,唇舌淡红,舌体枯萎或肥嫩,脉虚弱,指纹淡红等。
虚证又有虚寒和虚热两种。
1)虚寒
畏寒,肢冷,便溏,尿清,面白,唇淡,舌淡,苔白,脉迟无力,指纹清淡。
2)虚热
午后潮热,盗汗,咽干,虚烦不寐,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嘴唇樱红,舌红苔少,或无苔,脉虚数,指纹淡滞。
2、实证
肌肉丰满,呼吸气粗,哭声有力,胸膈胀满,腹痛拒按,脉象有力,指纹紫滞等。若证见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面赤舌红,舌苔黄燥,脉象有力等。此为实热证。实证化热者多见。化寒,即表寒实证和里寒实证,其证可参见上列条目。
3、虚实夹杂
儿科疾病除了上述虚实寒热证外,也有虚实夹杂的证候,临床应当详辨。
患儿素体虚弱,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或正气已溃而邪热鸱(ch)张,都可以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