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慢養”,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2013-12-07 12:06:59)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大家看馬拉松比賽可以看得出,從來沒有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養孩子,也要慢慢來,父母在前面,微笑著等待孩子長大。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情。
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次跑步,那麼重要的是,別讓孩子跑錯了方向。
現在很多家長讓小孩子上了太多了技能型學習班,如美術,音樂,再大一些,就是英語,奧數等等。
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他太陽是圓的,雲朵是白的。結果只有一個,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才開始補幼兒園的內容。什麽內容:基本行為規範和人格培養。即我們古人所說的"灑掃應對”。可18歲以後,孩子已經有了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行為習慣,這時候再來改,已經很難了。
我們到底要培養出來一個什麽樣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能獨立面對社會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論語》裡面為我們點出了教育的真諦:“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悌,嚴謹,信用,博愛,仁義,無不是亙古不變的大經大法,普世價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做好一個基本的人格培養以後,才去學習技能知識。
南懷瑾大師常常教導學佛的人,要先學做人,如果連人都沒有做好,何談做佛。這個教導,也同樣適用於我們教育孩子。一個孩子,首先是要成為一個君子,一個具有社會人格的人,然後再談事業,談成功了。如果連人的基本素質都達不到,何談成功,何談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