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傳統文化 |
如今,充分职业化的学术视野很难理解儒家知识中人的理想境界和生活境界。这里牵涉到我们如何认识儒者,儒生,君子,志士,仁人,贤者,圣人之类,是古人步入儒门之后的自我定义。
试想,一个没有家传,在现代大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专家”,他所受的教育是废除五经科以后的文史哲基本知识,所谓的“哲学逻辑”也是西方的二元对立逻辑和受笛卡尔影响深远的哲学方法,又怎能明白《大学》,《中庸》,《论语》等中的内圣外王和“道”的道理。如何理解本末,内外,上下,身心,凡圣之间相互交融,彼此照应和不断交流的关系。
再说西方二元对立哲学的问题。如果你能领悟空性你就会有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好与坏,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你总能找到更好,和更坏,你的坏永远只是相对的
可以是好可以是坏,本质永远是空性,因为你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好和坏。
你能告诉我你所谓的邪恶和善良吗,你杀了你父母,可以说是坏,另外个人他杀了全家和别人的父母,你是不是就比他好,那你是不就真的好了?相反另外个人只是骂人不是杀人,你是不是就比他坏,还有个人捐钱做善事,那骂人的人是不是坏了。你能给我绝对的坏吗,给不了。
给得了也会在不同的道德审判和好坏的标准中作废。 好和坏永远只是空性。空性超越对立。
http://s4/original/00234OGnzy6EENIS6af83&690
http://s4/original/00234OGnzy6EENIS6af83&690
前一篇:無中生有的宇宙 转刘雨虹老师
后一篇:新买了一只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