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通才教育
(2013-10-18 21:08:05)
現在很多的朋友都認識到了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要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在這裡,我們暫且先不談這種做法的利弊,今天想說一說通才的教育。
何謂通才,是什麽都懂一些。那麼其實通才的教育,還應該是維持在基本教育的層面,因為我們生而為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任何領域都是專家,古今中外,恐怕沒有這樣的人。在基礎教育層面,才有可能提到通才教育。
中國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是什麽問題,國外的教育好,好在哪點。不知道現在的為人父母者有沒有認真地去想一想。我認為就是教育的目的出了問題。社會的任何一個方面,和整個社會大環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現在的社會,過分的追求快,追求一步到位,追求唯利是圖。作為社會的一方面,教育也不能免俗。現在學校裡面的教育,基本都是圍著考試團團轉,那麼考試又幹什麼,上一個好大學,出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現在教育界總在提素質教育,給學生減負,其實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給學生減負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落在別人後面,只要是高考指揮棒還在孩子們的頭上轉,減負就是癡人說夢。這也是《大學》裡面說的:“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那麼除了高考的指揮棒以外,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在中小學階段,到底交給了孩子什麽。我記得有篇文章很出名,說幾十年前,一群中國的孩子到美國,把美國人嚇了一跳,這幫中國孩子簡直個個神通,美國孩子與之一比,差了一大截子。後來就有美國人說,等這幫孩子長大了,中國會很了不起。
沒錯,中國現在確實是很了不起,時輪的轉換我也相信未來中國的崛起是毋庸置疑的,但恐怕和當年這樣的教育關係不大。試問我們現在在各個社會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人,誰還能記得“小車推上推下,游泳池永遠有兩個工人在一個灌水一個放水”。我們目前中國的教育錯就錯在過分的功利化,實用化。而忽略了作為一個人來講很重要的人文修養。如文學,藝術,哲學,歷史,體育的培養。總覺得這些東西以後都用不上,創造不了價值,學這些就是浪費時間。更有甚者,把各種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的東西過早的搶佔孩子本來清淨污染的大腦。
我絕對不是反對精英教育,我也知道,在國外的精英教育是非常厲害的,想進哈佛,麻省等大學,絲毫不比我們中國孩子考清華北大容易。但我同時也知道,美國的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作為一個人來講作重要的部份的教育,那就是人文教育。
沒有人文教育,試想一下人會變成怎樣。我想在如今的中國社會,我們根本不用去試想,因為殘酷的案例每天都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一個沒有接受過人文教育的人,會造成思想偏狹,心胸狹窄,思維極端,自私自利,生活毫無情緒等問題。在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一個不會調節自我,舒緩壓力的人,一定會活得非常痛苦。
在美國,不論是學什麽專業,一定都有廣泛的人文,社會,哲學知識。他們認為,這是大學教育至關重要的前提,學生應該知道比自己專業更廣泛的知識,以便適應這個越來越注重互相聯繫的二十一世紀。
其實在中國,古代先人們早就知道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周朝時期,孩子們上學先學“灑掃應對”,完成基本人格的建立和培養,接著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六個方面已經基本囊括了一個人的基本修養與素質,想在哪個方面更有成就,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去深入學習。
南老在很多場合,很多出版的書上也講到:“無論當皇帝也好,宰相也好,商人也好,士兵也好,那都是職業。並不是人人生來就去當皇帝,商人。這些都要是在完成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再去討論,學習的。這也不是事業,真正具有人文情懷,發心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大貢獻,拋棄名利的干擾,這才叫做出一番事業。”事業是一個的使命感造就的,我很難想像一個思想偏狹的人,心胸狹窄的人,能夠在他身上生出事業心,也很難真正做出一番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