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周线最佳形态,技术性熊市已经结束!】

(2016-07-10 18:22:34)

每个周末我的大盘分析我都力求做非常好的,全面的分析市场的内容,这个周末的大盘分析,我思考了两天,我觉得其他分析可以不用考虑了,不想多写了,也不是说没用,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出来了,这就是周线的运行结构,本周核心就是周线,最佳周线形态已经出现,未来大盘较大概率会保持上升走势。

http://img.caifuzhinan.com/images/WebAdmin/98/32/F30FDB9F04F76FC4E18E3BB014FA.png

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双双走出周线多头结构,牛熊分水岭的20周线,都买过去了,在最后一轮周线的下跌走势中,两个市场都是走出了下跌明显趋缓的走势,目前彻底形成周线级别的上升拐点。

这是自去年股灾以来,到目前为止一年多的时间,周线终于第一次重新开始走回上升趋势,意义重大,就看这张图,其实说多无益,周线治大病,从现在开始,技术上的熊市已经没了。大规模杀伤的熊市已经结束,市场进入震荡相持阶段。

什么是震荡相持阶段,未来该怎么操作?

震荡相持阶段是熊市向牛市转变的一个中间状态,多空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这个时候,重点已经不是指数的多少点位,而是个股的多少估值和空间的问题。无论哪一方都不太可能在指数上造成多大的打击了。市场已经彻底消化了所有的过去利空问题。而多空更多的是在个股层面的争夺,结构性牛市产生,中长期个股开始独立之旅。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核心策略就是“抛开大盘做个股”,不是说指数就没用影响力,而是指数运行无法改变一部分股票的长期上升之路了。

未来重点挖掘三大方向:

1、长期独立高成长个股机会。

在没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独立高成长个股一定是中长期资金最愿意入手长持的好票,现在大盘已经完成技术性熊市的过程,未来中长期资金会慢慢吸纳那些在未来几年内业绩爆发的股票。现在的低位选择,就是未来获得回报的最好决策。

2、长期行业拐点的行业板块机会。

在没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长期行业拐点的行业板块,也会得到周期性资金和产业资本的增持,因为这些股票遭遇的戴维斯双杀的过程之后的价格,泡沫已经干净,现在的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动态低估价格。未来他们会有戴维斯双击出现。

3、长期政策影响的行业板块机会。

什么是长期政策影响,国企改革,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些行业,这些就是长期政策,在大盘暴跌的时候,这些股票本身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跌起来也比较厉害,现在技术性熊市已经过去,这些国企改革的股票似乎也回到了应该有的价格,那么未来政策会长期存在,催化剂会再次推动这些股票的复苏周期。

4、高估值小票,还有一个自己的熊市。

技术性熊市结束,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股票的熊市都结束了。我相信,且非常的确定,有一部分高估的不得了的小票会有一个局部熊市,这个应该在这次反弹之后,这就是相持阶段,一部分走出中长期的上升之路,一部分还要走一个中长期的下跌之路,刚开始的是时候对指数影响还大,但随着一部分市值不断壮大,另一部分市值不断变小,对指数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当小票估值到位的时候,新的牛市才会产生。

新的机会来了。新的格局即将产生。沿着上面的几个方向,在当下的行情下,下周我认为应该大胆低吸,具体板块方向如下:

1、独立性高成长个股方向:这个就靠研究能力了,我一直在储备一个中线明星股票池,长期都是不怎么活跃的,最近确实活跃了很多,看来已经有人已经动手了。未来会增加中线明星股票池的提供。简单来说,过去一年的那些知名大企业重组的股票,都是机会。这些都是低位股票。

2、行业拐点形成的板块机会: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当之无愧,行业大拐点,业绩大爆发,戴维斯双击即将出现。现在只不过是一击而已。还差一击。稀有金属行业的拐点也应该是形成了,所以对于稀有金属这个范围内,黄金,白银,稀土,镍,钨钼等都可能是长期性的要迎来戴还有斯双击。这些可能会带动大宗商品的很多品种走出低迷周期,新的一轮上升格局即将产生。

3、长期政策形成板块机会: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4.0,物联网等应该放心大胆的做了,基本面不好的市值都很低,基本面好的估值都很低,不用担心更多的东西了。没有了大盘的系统性风险,一切就好办了。

再多的担心,再多的怀疑,再多的不情愿,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周线已经改变了,市场就在争议中改变了,股市有多大的毛病,都不重要了,因为周线治大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