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万能法宝——“我不喜欢”
(2011-10-31 14:43:52)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亲子涂鸦 |
你在自我成长吗?你在通过自我成长理解孩子的成长吗?如果你在自我成长,你不会理解孩子,如果你不在自我成长,你也不会理解孩子,因为,你可能一直在透过你去看孩子。
孩子的法宝——“我不喜欢”
父母的法宝——“我尊重你,我接纳你”。
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他就可以结束任何关于他的事情,中止任何的欲望与热情,逃避任何的困难与困扰,他可以轻松掩盖自己的恐惧与不安。
我的课,有许多孩子不喜欢。
有一个孩子,战战兢兢地跟着妈妈来到工作室,小声地跟妈妈说话,他不断说话来缓解到新环境的不适应。妈妈听说到工作室来的孩子都好快乐,缴费想让孩子也快乐起来。刚开始,孩子不敢接触颜料,不敢用手指碰触颜料。我小心翼翼地引导。妈妈在一边陪着小心,温柔地和孩子对话,引导孩子开始玩。一会,孩子有点放松下来,开始慢慢尝试着自己玩一会。妈妈依然在身边,孩子总是一做尝试就要跟妈妈对话,这样可以确定妈妈在旁边支持。大约40分钟后,孩子有点投入了,跟妈妈说“这里很好玩,下次还来!”妈妈小心也小声地应和着,眉头上展现出不容易被察觉的微笑。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就意料到可能下次就不会再来了。果不其然,下周,妈妈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孩子说不喜欢,他不去了。”
许多同样状况的孩子,沉默寡言,走路慢,说话慢,眼神低垂。许多这样的孩子,妈妈都要让孩子试试看。我从这些妈妈的态度中知道,她们一直都在让孩子寻找让孩子喜欢的兴趣班,我估计,她们很难找到。因为孩子在任何环境中,都似乎会产生“不喜欢”的情节,于是,不断寻找。但是,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孩子的内在有一堵墙堵住了他的心,寻找只是个借口而已。也许在某个时刻,会碰运气找到一个孩子有短暂兴趣的事物,不过,很快,孩子又会失去兴趣的。
对这个孩子,刚开始我是没有机会去解释,后来,是觉得没有必要去解释。
另外一个孩子,是妈妈带着来的。她不是很抗拒,却也要妈妈做很多努力才能到工作室,但是从不用手碰颜料,也不碰泥巴。妈妈跟孩子一起玩了好多次,妈妈总试图把孩子的手弄上颜料或者泥巴。每次都不成功。孩子开始来的时候,几乎没有表情。她喜欢用其他工具,反正不会把手弄到颜料或者泥巴。这样循环着,将近十几次课过去了,孩子的手慢慢地避免不了接触到颜料,但终究还是要赶快洗手。但抗拒感才刚刚开始消除。在这些课程中间,我跟妈妈的交流极少,但基本讲清楚了孩子的状况,以及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妈妈一直很配合,也很放松地等待,尽管在心里,妈妈也很焦虑。但,依然配合地在进行着。终于,孩子开始弄颜料了,但还是抗拒泥巴。新开课的这天,因为一个时段的孩子太多,我征求妈妈的意见,是否让孩子先暂停(因为已经将近30次课了,变化都不明显),谁知妈妈告诉我,坚持,不愿意停下来。因为孩子现在开始撒娇了。我听到这句话,如释重负。按妈妈的话说,比之前孩子比较冷漠的状况,已经好很多了,似乎在开始修复心灵,退行到3、4岁时候的状态。
其实,这个事情我已经解释过很多次了。
如果你去商店买衣服,你可以说不喜欢这件衣服,所以,我不选择。可以不喜欢那双鞋子,我放弃它。如果你要找一个兴趣点,你可以说我对建筑没有兴趣,我选择电子。你也可以放弃电子而选择服务行业、教师、商人。这些由于兴趣发展出来的工作模式,你都可以放弃。因为你不喜欢。孩子也一样,如果是发展兴趣,你不发展美术,可以发展音乐,不选择舞蹈,可以选择武术或者棋类,不喜欢吃饭,可以选择吃其他食物代替。但是,如果孩子说,我不喜欢我的身体,我要放弃。我不喜欢我自己,我要放弃。你该怎么办?
孩子或者我们任何人,可以不喜欢外在的任何东西,可以放弃外在的房子,车子等等东西,但是,我们无法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的涂鸦课,绝对不是美术的学习,而是面对自己的练习。这是重点。我们的颜料,不会咬人,我们的泥巴不会使用暴力,不会主动伤害到孩子。可是,她们会大哭会大叫地躲闪。在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个理由出来了——孩子怕脏。
脏,会让孩子焦虑?粘手会让孩子大哭?是颜料的问题,还是泥巴的问题?
泥巴和颜料不会让人焦虑,焦虑来自孩子本身的内在。因为有颜料,所以我不舒服、所以我焦虑?不是的,颜料只是让焦虑从孩子的内在跑出来而已。泥巴和颜料只是提供了一个让焦虑显现的机会。
一个充满了水的井:如果你丢了一个桶子在井里然后把它拉出来,水会由井里出来。如果在井里没有水,那么不管你把桶子丢到井里多少次什么也不会出来。桶子本身没有让水出来的能力—首先,应该要有水在井里。如果在井里有水那么一个桶子才能够提水上来;如果井里没有水那么桶子就无法提水上来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的内在没有焦虑,那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强行产生焦虑。所以,一部分孩子被颜料带出来的是喜悦和满足,另外一部分,被颜料带出来的是焦虑与恐惧。当井没有被使用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里面是否有水,但是,它在等着一只水桶。这只水桶丢下去,就知道,井里有没有水。
我很遗憾。当水借着水桶跑出来,那口井说,我不想让他出去,请把它还给我。然后,水又被倒回去。当孩子们的焦虑、困扰、无力感从心中跑出来,孩子们不愿意失去,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这部分的情节。他们告诉妈妈,我不想让它出去,不想让人看到,请帮助我。妈妈们可能弄不懂是怎么回事,只听到孩子说“我不喜欢,请帮助我。”妈妈们很容易相信这是孩子的正常求助,于是,帮助孩子把这些焦虑、困扰和无力感堵在心中,不让人看到。妈妈们说,我在尊重我孩子的生命,我在接纳属于他的一切,于是,我们失去了了解那些情绪的机会。
我知道许多从自我成长和心灵成长课程中走过来的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课程中都会遇到童年的心结。而这些童年的伤害一直隐藏到成人时刻,并一直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命品质。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似乎非常平静,自然地接受着一切。下一次,他们的情绪会出现在哪里?厨房里,工作室,公司或者是酒吧,他们把这些情绪隐藏着,当作不存在。然后,在某个时刻,他们悄悄的流泪,酒后的暴躁、莫名地哭泣……
那些曾经的伤害是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样被潜藏下来的?在童年时候,孩子没有办法让“恶”的部分展现在别人的面前。说脏话被批评,做错事,马上被纠正和教育。他们在正确的世界里,做着对他来说都是错误的事情。当孩子不好的哪部分一出来,就会被“规则”,诸如:保持礼貌、不许骂人、这是不文明的,这是不好的……。
然而,在妈妈们对孩子的接纳之外,没有人去探究这口井里什么时候有水了。没有妈妈去洞察,孩子的心中何时充斥了如此的焦虑和困顿。
问问自己,你接纳了什么?是孩子本来的自己,是那个从天上飘来的天使,还是天使来到人间不小心被恶魔劫持后被吓坏的生灵?在尊重孩子的背后,我们的妈妈还有决定的能力吗?我想,许多妈妈失去了这个能力。妈妈们更多的是在监管孩子的行为,却从不做决定。决定都交给了一个无助而惊慌失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