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生儿听力和聋病基因联合筛查

标签:
听力新生儿听力筛查基因听力损失 |
分类: 专家面对面 |
揭秘新生儿听力和聋病基因联合筛查
文/聂文英(留美博士、主任医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编辑/荣鑫
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正常的听觉是语言发育的基础,如果孩子出生后听不到声音,听不到谈话,听觉言语的“突触演变”就会丧失,以后就不会说话。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言语发育迟缓、聋哑,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开展新生儿听力普查、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提高人口生命质量有着至关重大影响。
听力残疾者现状
耳聋是我国第一大残疾。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者达2780万人,占总残疾人口的33% 。
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个聋儿,其中60%可能由遗传因素所致。我国每年新生聋儿达3万人(不包括迟发性耳聋以及药物性耳聋)。
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聋病基因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后,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的技术测定孩子的听力情况;,以求及早发现新生儿的听力问题,及时治疗、干预,避免婴幼儿听力语言障碍。
许多家长认为,听力筛查是让孩子睁着眼听声音,通过孩子的反应来判断,其实不然,测试中需要孩子安睡,通过仪器测试指标判断。吃奶、吸吮等都会因产生声音而影响测试。正常新生儿于生后48小时后进行听力筛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28~42天进行复筛。
专家答疑解惑
Q:进行听力筛查的设备对新生宝宝有伤害么?
A:目前,国际上通过的是无伤害稳定筛查技术:听性脑干反应(ABR或AABR)和耳声发射技术(OAE)。此项检查和随后的听力检测都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伤害。宝宝只会感觉耳朵被小软塞子轻轻塞住了,这种感觉也会伴着他甜甜的睡梦消失,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很多新生宝宝都是在睡觉时不知不觉完成测试。
Q:小宝宝没有通过听力初筛意味着什么?
A:小宝宝没有通过住院时的听力初筛,不一定就意味着听力有问题。导致宝宝初筛没有通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分娩的原因,宝宝外耳道内存留较多羊水、血性物等,以致外耳道受阻;中耳积液、耳蜗发育不好或处于病理状态;测试时不安静,环境及体内噪声等。所以需要在出生后1个月后做进一步测试。
Q:小宝宝通过筛查意味着什么?
A:如果通过听力筛查,就说明宝宝的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但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具有听力损失家族史的儿童,反复发作的耳部炎症或自身严重疾病将导致儿童期听力损失。所以即使宝宝通过听力筛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宝宝的听力、言语—语言发展水平感到怀疑,就要及时就医,进行听力学测试。
Q:做听力筛查时,家长应如何配合?
A:做听力筛查时,宝宝要处于熟睡或安静的状态,主要目的是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家长的协助和配合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筛查前:1.认真听筛查人员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2.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时获得,因此听力测试前家长应尽量把宝宝喂饱使其进入睡眠或安静状态;3.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4.给宝宝选择厚薄适度的包被,薄了容易受凉,太厚则会影响操作。
筛查中:1.保持安静,避免交谈;2.保持宝宝在筛查中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出现遮盖;3.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4.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以免惊醒宝宝,应配合医生轻轻翻转到对测耳。
筛查后:1.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师指示去做;2.有听力损失的高危儿,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3.通过筛查者,定期接受儿保的听力保健;4.平时注意防止噪声、药物等对宝宝听力的损害;5.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若出现疑似发病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进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必要性
全国正常人群中,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大约有7800万,携带率高达6%。其中,药物敏感性突变基因(12S rRNA基因)携带者(高危人群)占3‰,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可导致后天迟发性聋的一种疾病)基因携带者占1~2%(SLC 26A4基因)。即使新生儿出生后通过听力筛查,由于本身的基因缺陷,也会在今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伤、感染、感冒、高热、潜水、药物应用不慎等原因而出现听力损失。
也许大家听到过这样的报道,某人被打了一耳光后,结果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临床也有这样的病例:一个上四年级的正常学生,发烧后就听不清老师讲课了。上述情况都是由于自身携带异常的耳聋基因加外界因素导致。如果能够早期进行耳聋基因的筛查,就可以尽量避免发生。
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的原理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就是应用最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通过新生儿的一滴血,来检测国内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9个突变位点,看这些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及早发现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的高危个体,及早干预、及早治疗,避免或延缓耳聋发生。
专家答疑解惑
Q:做耳聋基因筛查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A:不会的,请家长放心。只需在宝宝安睡或清醒状态下,用先进技术在足跟部轻采一滴血即可,不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Q:为什么要开展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
A:1.可有效提高耳聋及高危个体的检出率。在常规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础上,及早发现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高危个体。
2.可以极大缩短随访和确诊时间。对于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都不通过的患儿,不需要经过3个月至3年的多次随访和复诊,可以及早采取干预和康复措施,有效避免语前聋。
3.对迟发性耳聋新生儿给予及早干预指导。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如果检测出宝宝有药物性耳聋基因,医生能给予其父母用药指导和提示,避免药物耳聋的发生;可以发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基因携带者,降低或避免这种类型的迟发性耳聋的发生。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听力问题很难被父母所察觉,为了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为了您的孩子能享受缤纷灿烂的有声世界,请您为您的孩子进行听力与新生儿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
Q:什么样的宝宝生后易发生听力损失?
A:新生儿双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一般在2~3/1000,如果宝宝出生后(20天以内)有如下情况,则提示需要对宝宝进行重点听力监测:
1.新生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中住院超过24小时;2.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的形态异常;3.具有伴发听力损失综合征的特征者;
此外,如果母亲有以下两种情况,也应重点监测宝宝听力:1.具有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2.孕期出现过宫内感染(最易发生在孕期的前3个月,经脐带使胎儿得病毒血症,或受其它物质的毒性作用,妨碍内耳正常发育,常为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如巨细胞病毒、疱疹、弓形体病、风疹。
Q:宝宝有听力损失该怎么办?
A:对患有任何听力损失的婴幼儿,最佳策略就是立刻开始干预。
1.针对病因,对可纠正性听觉障碍进行相应的药物、手术治疗。
2.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对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觉障碍患儿,应首选佩戴助听器,一般可在6月龄开始验配并定期进行调试及评估,以优化助听器效果;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若应用助听器效果甚微,要进行人工耳蜗术前评估,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3.进行听觉—言语训练。
4.进行社区—家庭康复指导。
判断宝宝听力是否正常的参照标准
人们经常提到的听力和听觉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力是先天就有的人耳对声音的感知能力,而听觉能力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对接收到的声音进行综合分析、理解、记忆的能力。没有听力就没有听觉能力,听力越好,听得的信息越多,听觉能力发展得就越快、越好;听力差,听觉能力的发展亦受到限制。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听力好坏、听觉能力发育是否正常呢?
首先应该知道人类的听觉发育有四个阶段:1.察觉,即感觉声音的存在与否;2.分辨,即区分两种声音的不同;3.识别,即标记听得的声音;4.理解,通过语言知识理解声音的意义。
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听的能力,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发出的声音、说话的声音等,但此时只能对较大的声音有反应,表现为瞬目、皱眉、惊跳反射乃至啼哭。孩子睡觉时,嘈杂的环境下可被汽车笛声吵醒,安静的环境下可被大声说话吵醒。
3~4个月婴儿:听到50~60分贝的声音,会转头寻找声源,但其找寻范围只限于水平方向。
5~6个月的婴儿:由于言语声刺激,开始进入牙牙学语的初期,可以反复无意识地重复言语声,如“pa,pa,pa”“ma,ma,ma”;对各种声音都感兴趣,会转头主动寻找声源。
7~9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头颈部活动,也可以独立坐稳。在安静的环境中,当有人呼唤他时,会把头转向说话的人,也会直接去探寻发出声音的物体。孩子已会跟随言语声或其它声音发出咯咯的笑声或咕咕声。
10~1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自己的名字和其它感兴趣的言语声做出反应,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并学习简单的言语如“妈妈”。
1~2岁的幼儿:双耳听觉能力已经基本接近成人水平,言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发展,能够完成各种简单指令。已经学会十几个词的发音,一两个简单的句子。
如果家长经过反复细心的观察,仍不能肯定自己孩子听力是否正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