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如何与宝宝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
文/赵旭(心理学硕士)
编辑/雯雯
宝宝出生之后的日子过得真是飞快,转眼间产假结束,妈妈们就要去上班了。从之前的24小时“不离不弃”要转换到白天的“两地分离”,很多妈妈们心中难免会有些许的担心:妈妈不在身边,宝宝会有安全感吗?宝宝的安全型依恋能形成吗?宝宝有分离焦虑,情绪不好怎么办?本期特别策划,让专家帮你解密职业女性如何和宝宝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
宝宝除了饿了需要妈妈喂,累了需要妈妈哄之外,还需要妈妈们温柔地抚摸,轻轻地耳语。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但是亲子间建立亲密联系,是从出生开始的。妈妈不仅仅要关注宝宝的生理需要:是否饿了、困了,更要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留意宝宝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敏感的回应,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健康的依恋是宝宝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一种爱和安全感,也是形成个性的重要成分,它能够帮助宝宝直至成人建立亲密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很多研究都表明:婴儿和母亲的依恋质量会影响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在幼儿期的问题解决的任务中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坚持性,在童年期的社会技能发展得更好,游戏行为更加成熟,人际关系也比较好。那既然安全的依恋对宝宝的发展这么重要,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先从识别宝宝的情绪开始。
PART 1 认识宝宝的基本情绪
宝宝的的情绪生活是有生物进化的根源的,从生下来的头几周开始,我们就能从他们的面部表情推测出他们已经具有的基本情绪。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宝宝快乐、生气和害怕三种基本情绪的发展。
快乐情景:
点点宝宝刚生下来时,妈妈轻轻地抚摸或轻轻哼唱摇篮曲,点点脸上就会露出愉快的微笑;点点满月时,妈妈在她眼前摇晃她喜欢的鲜艳的玩具,她对这种喜欢的视觉刺激也会露出微笑;两三个月时,当妈妈温柔地注视点点时,点点会对妈妈报以微笑;到三四个月时,点点就能够对一些较“强烈”的刺激“放声大笑”了,比如妈妈轻轻地挠挠点点的小肚子;当点点6个月时,每天在门口等爸爸妈妈下班,见到爸爸妈妈时她会非常高兴地笑起来!
专家解密:
刚出生的宝宝对适中的抚摸和声音刺激都能做出微笑的反应,说明这个刺激宝宝是喜欢的。随着宝宝感知觉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偏爱和喜好,点点宝宝喜好鲜艳的视觉刺激,对鲜艳的玩具就会露出微笑。当宝宝再大一点,出现社会性微笑时,即宝宝看到人脸时会自发地微笑,此时微笑也是宝宝区分人和物的一种手段。当宝宝6个月时表现出的对父母的“偏爱”,可使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生气和害怕情景:
点点刚出生的时候,饿了、冷了、尿布湿了就会放声地啼哭。稍稍大些之后,感觉无论是啼哭的频率还是强度都有所增加。点点喜欢别人抱抱她,如果爸爸妈妈把她放在床上一会儿,她也会大声地哭叫。后来妈妈去上班了,点点就会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离开,甚至会大声地哭叫,每次妈妈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痛。有次带点点去逛商城,遇到了同事小丽,小丽想抱抱亲亲点点,陌生人的人加上陌生而嘈杂的环境让点点害怕得大声啼哭。
专家解密:
新生儿对一些使他感到不舒服的刺激都会做出生气或烦恼的反应,就像点点饿了、冷了、尿了一样。如果婴儿生活的环境太过嘈杂或太过安静,婴儿也会表现出烦恼,并会大声地啼哭。从4个月开始,宝宝会对越来越大范围的刺激表现出烦恼,所以其啼哭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大。比如宝宝在“玩”一样东西,你把它拿走,宝宝同样会以哭叫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气。生气和害怕的情绪较多地会出现在第一年的下半年。像妈妈去上班时点点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害怕同事小丽的亲亲抱抱,是所谓的“陌生人焦虑”。其实,宝宝的生气和害怕对宝宝具有很大的生存价值。随着宝宝的长大,他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事物,而生气能激发他身体的能量去排除困难,害怕能够保护他,躲避危险。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情绪也是一种提示信息,告诉爸爸妈妈们要安抚、保护宝宝。
PART 2 情绪健康很重要
健康的情绪和均衡的营养对宝宝的身体成长同样重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仅表示宝宝的身体状况良好,还能促进宝宝的健康发展。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nonorganic
failure to
thrive)是一种婴儿因情绪压力引起的发育紊乱症。得这种病的婴儿一般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的离开也不会引起分离焦虑。这些宝宝有足够的食物,送他们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疾病,但就是总长不大。通过研究发现,宝宝们长不大的原因不是器质性或生物学上的,而是因为宝宝缺乏关爱。不幸的家庭氛围或为窘迫的生活,使有些父母不能很好地照顾宝宝,对宝宝的需要不能给予敏感的反应,甚至不耐烦,出现虐待宝宝的现象,使宝宝患上这种因为情绪压力造成的发育紊乱症。如果爸爸妈妈们不能及早地给予治疗,不能改善抚养的环境,改变抚养的观念和态度,他们的宝宝仍然会个子矮小,并出现长期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发展困难。
培养宝宝情绪健康,宝宝需要你做什么?
Q:宝宝会经常注视妈妈,在进行一些小的探索的时候也会先看看妈妈,当宝宝注视妈妈的时候,我该怎么做?
A:让宝宝知道:妈妈为你感到开心。
任何时候宝宝都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他们都需要知道:妈妈为我而感到开心。所以,当宝宝想有一些动作的时候,他会去观察妈妈的表情。所以当宝宝注视你的时候,对宝宝报以微笑,鼓励他,安慰他,这会让宝宝有一种满足的愉悦,这种愉快的心情对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有很大的帮助。注视宝宝的眼睛,温柔地笑笑,轻轻地抚摸宝宝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Q:宝宝大哭大闹、发脾气时,我该怎么办?
A:让宝宝知道:妈妈“关心”他的心情。
宝宝需要父母帮助调解坏情绪。这种坏情绪可能源自饥饿、劳累、沮丧、害怕等。他对这些坏情绪是束手无策的,由于年龄太小,宝宝很难自如地控制这些情绪,妈妈千万不能因为宝宝哭闹而烦他,呵斥他,或者不理他。妈妈需要陪着宝宝,既要找寻引起这些坏情绪的原因,并试着解决它;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宝宝认识并理解各种情绪。在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可以尝试着要大声表达出自己的和宝宝的各种情绪,这样就会帮助宝宝给各种情绪贴上标签。在潜移默化之中,宝宝就会知道各种情绪了,比如高兴、生气、害怕……并能把各种不同的情绪区分开来。也许很多爸爸妈妈认为宝宝太小了,听不懂也不会识别这些情绪,这可是低估了宝宝的能力!宝宝的学习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这个小天才还有好多能力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呢!如果妈妈能陪伴并帮助宝宝,他就会体会到一种基本的信任: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妈妈会和我在一起,妈妈是值得信任的。虽然宝宝不会表达,但这种感觉已经存在于他心里了。总之,需要让宝宝知道,妈妈很关心他的“心情”,他也会从妈妈这里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Q:以前宝宝很喜欢的一些小玩具现在“莫名其妙”地害怕起来,我该怎么帮助他?
A:让宝宝知道:妈妈时刻保护你。
宝宝感觉到不安全时,就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和烦躁,他会发出需要妈妈保护、向妈妈“求救”的信号。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语言、表情、哭叫的音调等表达出的信息,善于“读懂”这些信号,并及时回应。尽管有的时候,宝宝的“害怕”在妈妈看起来会显得“莫名其妙”,但那对宝宝来说都是莫大的威胁,他十分需要妈妈的保护和安慰。妈妈的保护,会让宝宝逐步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获得更多的满足和自信。快点保护他吧!有的时候,即便宝宝没有表现出害怕和恐惧,妈妈依然需要安慰、安抚宝宝,宝宝并不是只有在有危险的情况下才需要安慰的。当宝宝想睡觉时,妈妈温柔地哼唱摇篮曲或者讲个故事,这都会是对宝宝莫大的安慰。
PART 3 依恋安全 宝宝受益一生
从出生到1岁半,是宝宝建立基本信任的时期,也是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妈妈为宝宝建立起一个“安全基地”,让宝宝感到安全和信任,对以后的亲子关系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这个时期没建立起安全依恋,以后想让他和你亲,恐怕得费很大力气,还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
Q:什么是依恋?
A: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其他抚育者)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系,婴儿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如哭、笑、视觉朝向、身体接触、依附和追随等。举个例子来讲:点点如果发现妈妈要去上班了,就会大哭大闹不让她走。下班回家,点点远远地望见妈妈的身影就会欢呼雀跃起来。这就是宝宝对妈妈的依恋行为。而且,所有民族的儿童对母亲都会表现出依恋行为,它是具有普遍性的。
Q:宝宝从出生到6个月依恋是怎样发展的?
A:出生~6周(前依恋阶段):宝宝从生下来就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比如哭、笑等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能够吸引妈妈的注意,让妈妈待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宝宝也会挥动自己的小手去触摸大人,也会注视妈妈的脸庞、对妈妈微笑。如果妈妈一旦对此做出反应,就能使母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此时,虽然宝宝还不会言语表达,但他已经能够分辨妈妈的微笑和声音了。
6周~6个月(依恋开始形成阶段):宝宝开始能够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宝宝在这个时候会对父母做出依偎亲近的反应,对陌生人则显示出警觉的神情。从6个月开始,宝宝不仅表现出对熟人的依恋,还会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6~8个月开始出现而到15个月时达到了顶峰。此时宝宝的一些探索性活动都需要妈妈情感上的支持。
Q:宝宝属于哪种依恋模式?
A:研究发现,根据依恋的质量可以将依恋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安全型,后三种属于非安全型。
安全型:
这类宝宝将妈妈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以妈妈作为依托,探究周围的事物。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当与妈妈分离时他可能会哭也可能不会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相比较陌生人,他更喜欢妈妈。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会积极地寻求和妈妈的接触,哭泣立刻就减少了。
回避型:
这类宝宝和妈妈在一起时,似乎没有对妈妈做出任何的反应,会回避或忽视妈妈。当妈妈离开时,一般也不会表现出烦恼。他对妈妈和陌生人的反应是一样的。当妈妈回来时,他会回避或者很久才去接触。当妈妈抱起他来的时候,他也很少回应。
Reason: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宝宝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宝宝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妈妈。
抗拒型:
这类宝宝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妈妈在场亦如此,也不会去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妈妈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妈妈返回时宝宝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妈妈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妈妈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当与妈妈团聚时会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将妈妈推开或者搡打妈妈,即使妈妈抱起他,他仍会继续啼哭,很难安抚。
Reason:这种依恋风格源于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的养育风格。即宝宝的需要有时被忽视,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宝宝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宝宝的。
无组织的紊乱型:
这类宝宝是最不安全的。当与妈妈分离再团聚的时候,宝宝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妈妈抱起他时,他会注视别的地方或者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去看妈妈;当妈妈安慰他的时候,他却会出乎意料地放声大哭,或面无表情。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抗拒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
Reason:这种依恋风格源于父母紊乱的养育风格。宝宝会误认为人类交往是无规律的,因而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宝宝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那紊乱型依恋的宝宝就像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破碎。
为宝宝建立一个“安全基地”,与父母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安全的依恋是对世界信任的基础。在人生中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或者是失败的时候,宝宝就有足够的信念认为父母能为自己提供爱与支持。宝宝只有觉得爸爸妈妈是可以信赖的,才会觉得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勇气和毅力。而如果宝宝发出的信号总是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慢慢地,他就会采取回避的策略,不再表达自己对妈妈的需要了。有的妈妈抱怨宝宝和自己不亲,其实这个责任并不在宝宝身上,而是因为妈妈没有给宝宝建立一个“安全基地”,没有发展出亲密的情感联系。
PART 4 专家出谋“话”策 职场妈妈巧应对
早出晚归的工作时间,让职场妈妈们真的很无奈,那有什么好方法让职场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呢?
坚持母乳喂养
只要条件允许,请坚持母乳喂养宝宝吧,这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与宝宝保持亲密联系的好方法。即便你不在宝宝身边,留有妈妈味道的乳汁对宝宝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把好心情传递给宝宝
尽量用积极、轻松的态度去对待上班,这样的好心情也会传递给宝宝。尝试着去探寻母子之间适合的分别方式,即使宝宝不会说话,也要大声地与宝宝道别,面带微笑,语调欢快,让宝宝逐渐喜欢和接收这种美妙的道别。还可以向宝宝解释妈妈离开的原因,并承诺“妈妈会回来的”,让宝宝知道妈妈没有抛下他不管。切不可为了避开宝宝的哭闹和纠缠而偷偷离开,这样会让宝宝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就不要他了,会让宝宝的焦虑增加。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即便是争分夺秒的早晨,妈妈们也要抽出时间来抱抱宝宝、抚摸宝宝。妈妈们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肌体接触,妈妈可以轻轻地叫宝宝的名字,学几声小动物的叫声,抚摸宝宝或者轻挠宝宝的小肚子,都会让宝宝感到乐趣。肌肤之亲是宝宝们感到妈妈爱的最好途径。
多陪宝宝玩一会儿
宝宝在早期生活中需要与父母一起体验快乐,这能促进宝宝脑的发育。和宝宝一起玩耍,给宝宝洗澡、换尿布时跟宝宝说话,对宝宝来说都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当宝宝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生活真是一种享受,这时候宝宝就会感到安全。所以下班之后,妈妈们应尽量把家务交给保姆或其他抚养者,多陪宝宝一会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