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院舆情分析

(2013-04-27 09:21:11)


一、涉及到法院舆情的几种可能
1、错案
错案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有合理的错案, 也有非法的错案, 面对错案, 要及时调查, 分清性质, 主动发布, 依法处理, 不藏着掖着, 不护短, 不给舆论发酵的时间, 解决的越早, 影响越小, 切记每个程序依法, 不为权利也不为舆论左右, 当不可避免的面临压力, 要用证据说话, 不要人为的, 明晃晃的制造第二次错案,别让受害人二次受害,尽管此说有些理想化,但是确是方向。
2、与律师冲突
现在法庭与律师的冲突事件越来越多, 这里面有律师的问题, 当然也有法官处理不当的问题, 对于律师, 更多应该在法律上做文章, 从业务上入手, 而对于细枝末节, 没必要纠缠, 制造矛盾, 对待律师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转移矛盾, 法官不要惹火上身, 做好公诉人和律师的裁判,冲突让他们在业务上发生。
慎用警械与强制手段, 一旦使用则在舆论面前彻底失败了,完败。比如把律师扣在篮球架上, 是极其愚蠢的, 法院再有理也说不出理了, 也要学会利用舆论, 在冲突的问题上, 法官不可失分寸, 保持理性, 法官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庭监控录像, 有图有真相,适当的发布一些冲突视频,争取大多数人支持。

对于在法庭违法的律师, 尽量宽容, 不得不处理, 也要抢在舆论产生之前发布, 这时候, 证据是最关键的, 也是平息舆论, 引发理性思考的最佳做法, 防止信息滞后, 被动应对甚至不应对, 失去话语权, 就会失去权利和支持。大凡一件事, 总是有支持的、中间的、反对的, 我们要做的, 就是保持住支持的, 拉拢中间的, 争取反对的里面理性的, 证据是最关键因素,依法以理以礼服人。
3、办案程序瑕痴
工作认真细致, 小节上不要出问题, 这也是裁判方法问题, 要保证当事人权利, 最大程度坚守程序正义原则, 对于法院, 程序正义重于实质正义, 邱兴华案就是一例, 法院剥夺了他做精神病鉴定的的权利, 当然这样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恨, 但是不该有程序瑕痴, 邱兴华案要是在微薄时代, 此案必然会掀起波澜, 这个案子为一些法律人所诟病, 也许法院受到了上面的压力, 实际上, 本案最理想状态是让压力产生在精神病鉴定部门, 而不是法院程序瑕痴。
4、罪犯家属上访
有信访部门,上访就不可避免, 但要认真对待, 严格审查上访案件是否有问题, 有问题及时正确处理, 没问题, 依法办事, 不屈从于压力, 比如截访, 浪费人力物力, 也纵容一些既得利益的人以此为习惯, 要胁司法机关, 某基层法院审理访民状告媒体案, 法官判决媒体败诉后私下里说, 判媒体败媒体会上诉, 判访民败, 他不但上诉还上访, 并天天上法庭闹, 谁也惹不起,所以只好判媒体败,拿法律做交易, 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5、法官私德问题
被偷拍、偷录陷害, 名表, 公款消费、二奶小三等, 法律不应该为法官的私德买单, 买不起, 代价太大, 尤其是抢词夺理胡说八道的解释, 监狱里最高法副院长, 省级高法院长, 中院院长, 有多少人在服刑, 数目惊人, 保不住的, 还是让法律少些蒙羞吧, 微薄时代, 民意沸腾时代是一个容易诞生好法官的时代, 当然这是被动的客观上的, 因为法官必须谨慎恪守法律,现在到处是陷阱, 稍有不慎, 必然身败名裂, 学会君子慎独, 对于法院来说, 不要护短, 对于出事的法官, 只能哀其不幸怒气不争, 保不住, 依法处理吧, 只能如此, 要怪就怪他们自己不争气吧,不要因为替别人揩屁股而揩漏手纸。
6、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良莠不分,专业与否趁此不齐,保持友好态度, 坚决不触及主题, 不该说的坚决不说,避免被断章取义, 公开私下都不说, 避免被偷拍偷录,记者无孔不入,可能以任何身份接触, 应 时刻提防, 坚持履行程序,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除授权发布的人之外, 其余人一律不许发布信息, 与中央级驻地媒体保持密切联系,与本地媒体保持友好合作。

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除官方微薄外, 不建议开设认证法官微薄。官方微薄只发布不辩论, 不发无关内容, 可适当发普法贴, 典型个案贴, 侧重专业, 尤其在情理法冲突时, 依据法, 法外重情, 则合理。
2、秉个公办事, 当好裁判员角色, 法庭矛盾让检律去发生, 程序上一视同仁, 适当友好,尤其是对律师, 公开友好对律师, 私下友好对公诉人, 遵循 程序正义,如要打棍子, 都要打, 轻重法官掌握。
3、法院内每个人包括门卫保安都需要警示教育, 都代表法庭形象, 法官专业化越来越难找毛病, 找边缘人。所以服务意识, 礼貌对待当事人, 客客气气的拒绝, 不给找邪火的人口实。
4、出现问题, 及时说明发布, 如有法律文书最好, 慎重使用每一个词, 一切发布依法。时间是最有力的法宝。
5、提高业务素质能力, 改变工作作风,不出偏差,每一个细节无懈可击, 可能是避免舆情产生最好的办法。
6、学会运用本地媒体发布, 争取话语权, 与本地媒体保持密切关系, 可以引导一部分舆论导向, 千万避免出现问题让宣传部下令封口, 第一你会失去部分支持声音, 第二你禁声微薄不会,得不尝失, 这点尤为注意。
7、法院应该安排专人掌握舆情, 第一时间把握动态, 有一个方法是与本地媒体人交朋友, 借力而行。
8、防止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这个是杀伤力最大的舆情。怎样防范?防不胜防。

三、舆情案例
1、拘留律师案例, 我发过一个长微薄可参考。
2、法院审判一个酒驾的案例, 如何做好裁判, 让律师和公诉人针锋相对。我微薄转了这个案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