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译的标准不是信达雅,是雅达信: 课堂口语是雅;意译是达;直译是信

(2010-11-25 13:29:00)
标签:

杂谈

 

http://www.ecolion.cn/forum-viewthread-tid-38875-fromuid-66321.html

 

为意译正名

我本来也同意“尽量直译”的看法。但是,最近做了点录像的听写,逐渐有了点新想法。总结一下就是:翻译的标准不是信达雅,是雅达信: 课堂口语是雅;快乐意译是达;直译是信。

1。我们要“意译”,不要“直译”,因为“意译”能帮助我们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为在意译中,我们把注意力直接放在知识和信息上面了,而不是字眼上。
2。但是,为了达到更精确,更完美,我们有时候需要反复推敲,那就是“直译”,那是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面的深加工。注意,我这里说的“直译”不是从声音“直接”转为“字眼”。换句话说,从声音转为字眼的“直译”,那是翻译的最初的一步;我说的“直译”是翻译的最后的一步,我说的“直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绝大多数提倡“直译”的人说的“直译”,都是这个意思 -- 想想啊,支持“直译”的人,不会那么笨的,对不对?

 

-------------------------
在录像听写中,“taking notes" and "connecting words into notes" 是个很快的过程,也是个fun的过程。没有boring的东西。我在想,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在中文翻译上:先翻译骨肉,再填皮毛。

注意,这不同于慢腾腾的先翻译“骨架”,再填“皮肉”。因为,所有的重要内容都已经有了,一次完成,所以,是先“骨肉”,不是先“骨架”。

这也不同于先“编译”,因为基本句子的次序还是保持的。

这接近于意译 -- 我的天,我没有想到我会“接近”意译!我最不喜欢“意译”了,因为,有太多的人因为“意译”而“胡译” -- 但是,我这里说的“意译”是“先意译,再直译,直译比意译要高一级”意思上的“意译”。这就和一般所说的“意译”大不相同了。所以,更精确点,就叫“快速意译”吧。“快速意译”是个好办法。

小节一下:我觉得笔记 -- 以知识和信息为重点的笔记,对于口译是必须的;进一步,以知识和信息为重点的笔记也应该用到笔译里 -- 笔译的第一步,应该是意译,不过,这个意译是以知识和信息为重点的笔记作为基础的。

看来,我们以后都要学点英文速记,可能也要学点中文速记。不过,在学那玩意儿之前,只要记笔记的时候只记一个单词的开始两三个字母,也就可以对付了(这也是正式的速记里的一个最重要的技巧)。笔记不必记下所有的字,只要记下关键概念(“知识”)和关键数据(“信息”)就行了。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 ... 4��&f=false

看了看叶子南的书,不错,但是有觉得平面了点,或线性了点;否定“直译”,否定得太容易了点。

翻译的过程是: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 --> 意译 --> 直译。把“直译”理解为“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然后再加以否定,是不对的。

凡是有过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意译”之后,有时候对有些词会有个“推敲”的过程。而且,这个“推敲”,绝对不同于“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所以,在“意译”以后发生的“推敲”,不管你叫它什么,总是存在的。我叫它“直译”,是因为,只要一个人不是神经病,那么,一个提倡“直译”的人,肯定说的是意译后的“推敲”。

叶子南好像不理解这一点,我有点失望。我觉得,他可能是中了辩证法的毒了--辩证法是最平面,最线性的了。它总是急急忙忙地来个“都承认”,然后再来个“主要的”,“次要的”,然后,否定掉那个“次要的”。辩证法不关心真正的过程。

如果我们同意我对“直译”的定义,那么,我“反对”直译的理由就很容易理解了。我的理由是“速度”:如果字字推敲,那也太慢了,太麻烦了。更要命的是,捉肘见襟之时,就免不了会伤意。所以,100%覆盖和保证的,应该只是知识和信息,不应该要求100%的“直译”;10%的直译 -- 也就是说,推敲10%,就已经不错了。

照这个理论,文学作品的“直译”的应该多些。文学嘛,如果不直译,要它何用? -- 说到这里,呵呵,我知道,我得承认,我这个理论是有点怪。不过,我觉得,very insightful als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