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标准不是信达雅,是雅达信: 课堂口语是雅;意译是达;直译是信
(2010-11-25 13:29:00)
标签:
杂谈 |
http://www.ecolion.cn/forum-viewthread-tid-38875-fromuid-66321.html
|
|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 ...
4��&f=false
看了看叶子南的书,不错,但是有觉得平面了点,或线性了点;否定“直译”,否定得太容易了点。
翻译的过程是: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 --> 意译 -->
直译。把“直译”理解为“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然后再加以否定,是不对的。
凡是有过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意译”之后,有时候对有些词会有个“推敲”的过程。而且,这个“推敲”,绝对不同于“低级神经层次的逐字处理”。所以,在“意译”以后发生的“推敲”,不管你叫它什么,总是存在的。我叫它“直译”,是因为,只要一个人不是神经病,那么,一个提倡“直译”的人,肯定说的是意译后的“推敲”。
叶子南好像不理解这一点,我有点失望。我觉得,他可能是中了辩证法的毒了--辩证法是最平面,最线性的了。它总是急急忙忙地来个“都承认”,然后再来个“主要的”,“次要的”,然后,否定掉那个“次要的”。辩证法不关心真正的过程。
如果我们同意我对“直译”的定义,那么,我“反对”直译的理由就很容易理解了。我的理由是“速度”:如果字字推敲,那也太慢了,太麻烦了。更要命的是,捉肘见襟之时,就免不了会伤意。所以,100%覆盖和保证的,应该只是知识和信息,不应该要求100%的“直译”;10%的直译
-- 也就是说,推敲10%,就已经不错了。
照这个理论,文学作品的“直译”的应该多些。文学嘛,如果不直译,要它何用? -- 说到这里,呵呵,我知道,我得承认,我这个理论是有点怪。不过,我觉得,very
insightful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