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片,14th. Jan. 2013

标签:
上千石兽后锦城艺术宫电信大楼钟楼杂谈 |
分类: 每日一片 |
说说阴霾天气。
从去年初秋开始,骑车就必带口罩。主要是因为,去年开始对成都市二环路整修工程,天天骑车,还是要隔绝尘埃。只是没有想到,一直坚持到今年,却误打误撞的挨过了全国性的阴霾天(新闻报道,2.5P)。
昨天下午5点的样子,天空还是这样。
http://s10/mw690/6fa3eb06xd34cb48b1f29&690Jan.
Photo by Fan Ping
http://s9/mw690/6fa3eb06xd34cb64ead08&690Jan.
Photo by Fan Ping
http://s6/mw690/6fa3eb06xd34cb7562715&690Jan.
Photo by Fan Ping
这张是以前的“电信大楼-钟楼”,现在的“锦城艺术宫”对面,未来的“四川大剧院”。
也是,“石兽”发现的地方。最早是1971-1973年,修建“电信大楼”时发现的,当时“石兽”四脚朝上,由于技术、工期等原因,就地回埋了。(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http://s11/mw690/6fa3eb06xd34cba10d08a&690Jan.
成都出土两千年前巨型石兽
1月9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查看出土石兽。 1月9日,成都市出土石兽正式在公众前亮相。 挖掘现场发现很多材料各异的水井。 与石兽同时出土的瓦当等文物。
四腿粗壮,背脊壮硕,屁股浑圆,头部略尖,呈侧卧状“睡”在探方内。9日,四川成都天府广场挖掘出的石兽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这一重达8.5吨的圆雕石刻,制作时间距今已经有2000年。考古人员根据石兽外形判断,它极有可能是只石犀,而且还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
埋藏时间约在西晋
9日,发掘现场首次允许媒体记者进入。眼前的石兽已基本清理完毕,通体近似犀牛,为整块的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石兽头部略呈圆锥形,刻有较清晰的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局部还装饰简单的卷云图案,风格粗犷。躯干部分则显得丰满圆润。据了解,石兽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但它是狮是牛还是马,还难以辨别。在现场,和石兽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陶器、彩色小珠子、刻有文字的瓦当、南朝时期的瓷器等文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专家9日专程到考古现场一睹石兽真容。这头石兽保存非常完整,同时期在城市中心的圆雕石刻,还有如此大的“体型”,也是全国首次发现,单霁翔感叹:“(石兽)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40年前曾短暂现身
钟楼下埋有石兽此前一直是一个传说。2010年,钟楼拆除时,成都文化人谢天开曾给有关人士打电话报告“钟楼基脚埋着瑞兽”,特别吁请有关部门在施工前夕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物勘查。
而根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电讯大楼时,掘得一石狮,则苑之瑞兽门当在斯。”当时,多名老人曾回忆,在1971年-1973年间,电信大楼施工前期挖地基期间,曾发现石兽。一名叫车凡英的老人曾是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施工技术员,负责电信大楼设计施工。他回忆当时挖开了一个直径2米的大坑,见一“动物”四脚朝天,“仔细辨认一下,是只石象。”
92岁的苟治平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名考古队员,也说在电讯大楼开建后,文管部门曾接到工地报告,于是他到现场勘查。由于当时并未将石头全部刨出,无法准确判断是何动物。当时文管部门曾有意发掘石兽,不过由于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工地方工期较紧,只得深埋回填。
历经两千年仍保存完好
这头高龄2000岁的石兽“身体状况”如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杨盛等人对这头石兽进行了详细解读。
“(石兽)采用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红砂岩的缺点是质地容易风化、脱落。”杨盛说,经过约两千年的时间洗礼后,石兽能保存如此完好,“非常珍贵”。
杨盛介绍,这头石兽是近几年出土的可移动石质文物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病害种类最复杂、保护难度最大的一件。他指着石兽兽体双手比划:“刚出土时,它的表面有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除此以外,主要还有风化以及石兽身体部分的部分缺失。”
在石兽臀部左侧,一块约A3纸大小的团形斜坑异常醒目。“这是石兽身体损伤最大的部位,幸运的是,没有伤及太多,只伤及到了‘皮肉’。”杨盛推测,这可能是1973年修建钟楼时打基桩时的“擦伤”。
三大步骤让石兽恢复活力
“发现石兽后,将它发掘出来的难度非常大。”现场专家指着石兽头部右前方一个三四米长的长坑说,“当时它的一侧全部被水泥覆盖,水泥以下才是文物本体。”
在地下沉睡上千年后重见天日,对石兽的清理和今后的保护都让文物专家感到复杂。因红砂岩很容易风化,专家们专门在石兽上方搭建了风雨棚,防止雨水侵蚀和雨在它身上结冰以后引起的表层剥离。
然后就是对石兽表面进行清理。先通过人工用凿子机械清理,将覆盖在石兽身上的混凝土一块一块凿下,工作近2周后直到离石兽本体薄薄的2—5厘米。这时,再使用震动法或砂纸打磨法来剔除兽体上这2—5厘米的混凝土。专家说,这也是借鉴古人揭壁画所用的方法。“昨天刚把右侧清理出来,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右侧的花纹信息,对左侧(曾被混凝土整体覆盖)进行进一步修复。”杨盛说,修护的原则为修旧如旧。
目前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杨盛说,下一步便将对石兽进行脱盐工作。脱盐之后,是针对石兽的风化、粉化病害采取加固措施。最后将进行局部修补。杨盛表示,“这三部分工作都有一定难度。我们会在专家论证以后,对它再进行修复。”如果顺利的话,可在一个月内完成这些工作。
(本报综合报道)
分析
镇压水精神兽?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考古现场领队易立介绍,根据出土情况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西晋,“其风格特征是线条简练生动,属于秦汉时期偏早的石雕艺术品,因此初步推测其制作年代可能在秦汉时期。”
石兽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蜀王本纪》中也说“江水为害,蜀守李冰做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这会不会与李冰治水有关呢?是不是他下令制作的石犀神兽?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说,成都平原自古多水,自李冰对早期治水经验进行总结后,历代都在不断治水,以至治水形成一个体系。所以这个石兽,应该是跟镇压水精的神兽有关系。
专访
石兽红砂岩
可能来自成都
重达8.5吨的石兽采用红砂岩打造而成,那么,打造石兽的材料有何特别?又取自何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教授付小方说,红砂岩又称红石红,在四川颇为多见。“在我们地质学上有一句话,中国的红盆是哪里?答案是四川盆地。意思就是指四川盆地的红砂岩分布广而多。”
付小方介绍,就成都附近而言,龙泉山、双流、简阳一带就有较集中的红砂岩地带分布。“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过去,不论是官衙府第、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中,都会用红砂岩打造石狮、石水缸、石阶等。”
曾参与红砂村、三圣乡旅游打造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也表示,“‘红砂村’这一村名,并不是后来打造旅游时新取的,而是(历史上)本来就叫这个名字。”根据四川本就多见红砂岩,且成都龙泉山就有广泛分布等线索推论,谢元鲁认为,既然是“近水楼台”,便不需要长途跋涉去寻找石材。此次天府广场出土的石兽,其打造材料极有可能就出自成都本地。东方IC供图
(原标题:成都出土两千年前巨型石兽)
References: http://news.sina.com.cn/o/2013-01-11/0329260077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