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三个苹果、四个苹果。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是量词、苹果是实物。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与苹果显然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样的道理:现代的时间的概念就犹如一个、两个、三个一样,是量词,是时间的量化。古代的岁月就犹如那个苹果,是实物,是时间的本体。
这应该是古代的时间的概念与现代人的时间的概念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相对于现代的时间,现代人所说的空间的概念应该是古人所谓的“相”,即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类似于一段视频:表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影像应该就类似于现代所说的空间。这个视频的时长:1小时30分钟应该就类似现代所说的时间。大体可以这么类比。
相对于古代的时间,即与岁月对应的那个空间概念应该指的是变化,每一个变化即是古人所谓的空间。犹如花开花落,花开是一个变化,也就代表一个空间;花落是一个变化,也代表一个空间。从花开到花落中所有的每一个变化就是岁月,这就是古代的时间的概念。
古代的空间概念与现代的空间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变化最终被感官表现出来的就是以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的形式表现的。
所以古人说轮回,无论是花开花落,还是日月星辰,他们的变化都是循环往复的,即轮回的。相对于一个生命,从生至死就是一个轮回。世就是事物的轮回,一个生命的从生至死就是一个轮回,也就是一个世。现代人的时间的概念是线性的,犹如一条射线一直向前。
那么。轮回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行变化的呢。古人认为轮回:从道而生,循道而行。
那么,“道”又是何物。“道”应该就是古书《易》里讲的那些东西。宇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些东西运行所产生的变化被我们的感官感知而呈现出来的物化的表现形式。
这个世界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没有了感官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没了视觉,这世界就不存在色彩;没有了视觉与触觉,我们就可以畅行无阻,因为墙或其他实物体就不存在,没有了嗅觉与味觉,味道就不存在;没有了听觉,世界就寂静无声;没有了感觉,就没有了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就不存在;没有了思觉,所有的记忆就不存在,我们的大脑就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当所有的感官都失去效用,整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包括我们自己。这个状态即无的状态,也即太极。
阴阳由太极而分生,而后再分生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位置就出现了,而后万事万物就存在于各自的位置。而我们的感官因万事万物的存在而蓬勃繁盛。古人所说的“相(佛家也称之为色)”就是这个意思,相是空的呈现,空是相的本体。故曰“空即相,相即空”。
空是本体,那本体是什么。本体即“道”。道即太极及太极的阴阳无限分生。太极即无,无通过阴阳分生的方式而产生“有”,无限的阴阳分生所产生的无限的变化即本体,通过感官把这无限分生着的本体呈现出来,就是这个宇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
无限的分生产生了无限的变化,而这些无限的变化即岁月或时间。每一个分生会产生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一个空间,故分生产生空间。无数的分生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就形成了岁月,这些无数的变化被感官呈现出来即万事万物。所以岁月(时间)即宇宙,万事万物存在于岁月或时间里。空间只是每一个变化,是感官呈现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单元。感官通过呈现这些原始单元间的不同即变化从而呈现出了这个蓬勃繁盛的世界。
故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呈现出来的本体的“相”。是相而不是本,本体其实是是变化即易。故古书《易》讲的是本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相。两者不在一个范畴,所以也不可以或无法相提并论或相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