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010-12-28 10:55: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课程论文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摘要: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句型, 它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形式多样、功能独特、用法灵活。了解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定义,掌握其基本形式、特点及其基本表达功能,熟悉古今判断句的异同,明确其在古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古文。本文我将从判断句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表达功能及其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更加深刻地去掌握它,准确地运用它。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判断句

    Judge sentences a kind i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the most common basic sentence patterns,and its frequency is high,ancient chinese sentences in various forms,features unique,flexible usage,ancient chinese saying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judgement ,and undeerstand the basic form,features and functions basic expression familiar with the judge sentenc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rden,clear its classical role and significance,will help us better to learn the classies,this paper I will judge sentence in the difinition,characteristics,basic form,fun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so the expression of its analysis in order to master it more deeply and accurately use it.

 

 

正文:

判断句作为古代汉语中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句型,其实用频率是很高的。对它做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掌握其基本形式、表达功能等具体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学习古文。下面就将我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分析分述如下: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作出肯定判断的叫肯定判断句,作出否定判断的叫否定判断句。在形式上是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做谓语,在逻辑上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同一或类属关系。例如:

1﹑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鲁仲连义不敌秦)第一册P118

2 君惠邀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桓公伐楚)第一册 P15

3 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第一册 P25

4、 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第二册 P378

以上四个例子中134就表示同一关系,2表示类属关系。同一关系的情况下主语和谓语可以互换,类属关系则不能。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用判断动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例如:

1、 晋,吾宗也。(宫之奇谏假道)第一册P17

2、 孟尝君怪之,:“此谁也?(《冯谖客孟尝君》)P102

这两个句子本身不用判断动词,但在翻译时,都要添加上判断动词“是”,如“此谁也?,当译作“这是谁啊?” 。

() 、谓语前有状语。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常有状语。

按一般规则来说,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不应该有状语,但它

们在古代汉语中是用作谓语的,在谓语前有状语,就符合一般的语法

规则了。例如:

1、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前赤壁赋》) P1320

2、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P1053

  这里的“非”“皆”都是副词,在这里分别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语译时要在状语后加上一个判断词“是”字。

() 、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面用“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作用。“者” “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者” “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例如:

1、 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第二册 P378

2、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鲁仲连义不敌秦)第一册P119

() 、主语可以省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其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承上文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就必不可少了。例如:

1、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晋灵公不君》)P28

2、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P204

其中例1是对话自叙省略主语,2是对话承前省略主语。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用法灵活,形式多样。根据其是否用系词,可以将其分成两个大类,八个小类,下面就将其一一列出。

不用系词的判断句:

(一)          、主语+谓语+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判断句。例如:

1﹑ 范雎,魏之亡命也。(《解嘲》)第四册P1263

2﹑ 蔡泽,山东之匹夫也。(同上)

(二)          、主语++谓语+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典型的句型。例如:

1、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册P702

(三)          、主语++谓语

1、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三册P730

(四)          、主语+谓语

1、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第三册P1061

2、 臣外国人,不如光。(《汉书·霍光传》) 第三册P764

(五)          、主语+副词+谓语(+)

1、 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三册P730

(六)          (主语)+谓语+()

1﹑ 气,水也;,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第三册P1019

2﹑ 楚,大国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第三册P1021

用系词的判断句:

(一)         、用“为”的判断句

例如: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李华《古战场文》)第四册P1300

(二)         、用“是”的判断句

例如: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苏轼《前赤壁赋》) 第四册P1321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表判断

例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第一册P13  表判断是判断句最基本的功能,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

()、表比喻

例如:,虞之表也。(宫之奇谏假道)第一册P16

()、表强调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册 P20

()、解释原因  例如:

1﹑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第一册 P107

2﹑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第二册 P387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判断词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但是古代汉语中则不然。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发展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 、“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是”作为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最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

古代汉语中,最早是不使用判断词的,直接表示判断,或者用“者”、 “也”表示判断。例如:

1﹑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第一册 P9

2﹑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册P702

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直接表示判断,后者用“者”、 “也”等语气词表示判断。

有时会加起联系作用的副词“乃”、“皆”、“诚”“盖”等,或者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判断,不同的副词表示不同的判断语气。例如:

1﹑ 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庾信《春赋》)第四册P1296

2﹑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三册P1053

3﹑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册P727

到了上古汉语中出现了类似判断词的 “惟” 、“为” 、“是”,它们的动词性已经很弱了,而系词性加强了,可看作判断词。在春秋以前多用“惟”,春秋以后多用“为”加强语气,这两个词有先后交替的关系。汉魏之后,“是作判断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先秦还是汉魏,这几个词都曾同时存在,尤其是“为”和“是”,曾长期并用。例如:

1﹑ 惟是子产,执政之是。(《子产不毁乡校颂》)第四册P1311

2﹑ 时惟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第三册P1179

3﹑ 夫父张孟,曾为颖阴侯婴舍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三册P739

4﹑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第四册P1315

5﹑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第四册P1312

6、 高祖曰:“是齐辩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册P729

    以上将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做了简单的叙述。即其发展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的过程。

综上所述,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要深入地去研究分析它,掌握其基本内容,为我们日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至四册) 中华书局 19995月第三版;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 中华书局  1980年版2月版;

[3]张昊古汉语语法特征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8月版;

[4]杨伯峻,何乐土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月版;

[5]唐钰明中古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19925;

[6]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1991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