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曾连续搬家三次。那么,假如孟母活在当代,还有“三迁”的可能吗?呵呵,这年头,“三迁”真的需要“勇气”。
如果孟母活在当今,她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是因其家庭背景所决定的。她既不是老板,又不是红十字会领导的干女儿,且早年寡居,并怀着对老公深深的忠诚的爱,誓不改嫁,决心独自将儿子培养成才。但她没有一份固定的职业,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一台老式的织布机做点手工活,尤其让她费心的就是那顽皮的学龄儿子。如此一个单亲的传统妈妈,在经济日益繁荣,物价飞涨的今天,能立足当下就已经不错了,三迁?除非她有把天吹黑了的牛劲儿。
再说了,如果她的家仅仅是住在空气新鲜的郊外也便罢了,偏偏却挨着个公墓。说实话,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中国老百姓最忌讳的。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素有“阴阳两界”之说,即使那房子再好,也卖不出几个钱。别瞧着现在阴宅的地皮炒的那么热,可一旦有买阳宅的人,但凡看了那座与鬼府毗邻的房子,也会毛骨悚然,望而却步的。从卖了再买这点儿看来,孟母迁居不仅受到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再也住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因此,搬家的事宜会使她困惑。
咱再退一步说,孟母如若活在当代,并决意搬家,那只有租“经济”适用房了。但孟母又是个极其聪慧,教子有方的女人,在考虑到孩子的情商问题,所以,她认为绝不能脱离社会群体,需选一个人际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农贸市场附近。可实际情况往往与现实相距太远,问题是那个地方聚集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仅子女入学问题就是个老大难。当然,孟子也不会例外,甚至时不时地穿梭于闹市,或顽劣地惹邻家讨厌被找上家门,或模仿屠夫杀戮及商贩有买有卖地讨价还价声等等。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孟子能挤进一个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教室里学习,就求之不得了,孟母还能有其它的奢望吗?
倘若孟母活在这个张口闭口便是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的新“五子登科”时代,没有最基本的固定收入,这安家过日子好比那“百家姓”去掉老赵家,开口就是钱呀。搬家?掐手指算算吧,日务工费都赶上高血压了,仅搬家费和装修费就够她受的了,还岂敢言它?她再瞧瞧那些生活稳定的工薪阶层,哪个不是自行车上安遮阳伞——高人一等的样子?可实际呢,他们能在市区的某个角落立足,安然蜗居于一席之榻,也算是烧高香了,岂不知胳膊折了袖管儿里吞,谁难受谁知道。相比之下,孟母“三迁”的心气儿还能那样足?
孟母活在当代,她就会很清楚,“太太,您要买靠近学校的房子吗?”我的天哎,那可是寸金寸银的地儿哎。即便是租那儿的房子,交了房租,水电费以后,孟母娘俩只有喝西北风的份儿了。因此,如果孟母不转变思想,不走出去做女强人创业,只宅在家里做手工,想“三迁”?呵呵,那简直是鼻子孔里喝水——够呛了。
孟母三迁的目的,就是想给儿子找所好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后好出人头地。可她一没背景,二无门路,三没money,四她爸又不是校长,要想让儿子读重点,那就在后边等着排队吧。
孟母活在当代,会考量再三,打消三迁的念头。因为她会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她不会去学蜗牛,走到哪,把家搬到哪。相反,她会守着自己的“本土”,省下房租,或是买房所需商贷之类的钱,选择让孩子去私立学校,一次性缴纳几千元,管吃管住管服装,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生活水平上起跑,养不成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回家时还有校车接送,自然也不必担心车载超员问题,毕竟私立不想输在校车上。这样,孟母的手头会相当宽裕,还可以腾出时间打些零工,或是找份高收入的月嫂工作了。
事实上,孟母和其他有想法的人一样,不是不想“三迁”,而是罗锅子上山——前(钱)短,穷人那点钱实在禁不起折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