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诈死忽悠了谁?

标签:
历史杂谈 |
读史随笔(六十三)
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尤其在齐桓公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鼎盛,其综合国力相当强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疑齐桓公成了列位诸侯的大哥大。但是,就这么一个称王称霸的风云人物却曾经久居异国他乡避难偷生,而且,在回国途中又险些死在伏兵的利箭之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齐桓公的人生之路,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归根到底,这还是齐襄公留下的后遗症呢。齐襄公名声不好,作风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整天泡妞,绯闻不断。不仅如此,他还草菅人命,欺侮国家重臣。说白了他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搞得全国上下鸡飞狗跳的,人人自危,甚至他的两个弟弟也怕惹祸上身,都急忙逃到了国外。他的二弟纠,带着军师管仲和召忽一口气跑到了姥姥家,鲁国。其三弟小白,就是后来的桓公协同参谋鲍叔逃到了莒国。
齐襄公外没有要臣辅佐,内没有亲信支持,后终为仇人公孙无知所杀,并取而代之。桓公元年的春天,无知去雍林游玩,又被雍林的仇家给杀了,齐国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个时候,以雍林人为首的齐国人打算拥立新的君王。于是,有人就偷偷地到了莒国,想接公子小白回国赴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此时呢,鲁国人也早听说了齐国的现状。他们认为正是扶持公子纠的大好时机。纠的母亲又是鲁国的公主,力挺纠,鲁国人是责无旁贷的呀!心动不如行动,为了使纠顺利抵达、上任,他们马上兵分两路,一路由鲁国人率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另一路派管仲领兵前去埋伏下来,以阻拦公子小白回国。
果然,在小白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管仲队伍中的射手正好射中了小白,他应声倒了下去。管仲一见,大为高兴,立刻差人回鲁国报告小白已死的好消息。
鲁国人听到小白被射死的讯息,着实松了一口气,护送纠的队伍便很明显地慢了下来,都认为这次是稳操胜券了,所以又走了六、七天才到达齐国。结果,刚踏进国门,就被齐军拦住了。鲁国的军队一时还没转过弯来,怎么一下子齐国就秩序井然了呢?
他们万万没想到,已经“死”了的小白又活了,早就捷足先登,成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原来,管仲的射手在当时正好射中了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刹那间,小白心中明白,那个钩子救了他的命,可危险还没有过去,管仲不比其他的人,这家伙聪明绝顶,干脆装死,听天由命了。也许是距离稍远的缘故吧,管仲还确实信以为真了。这一招可了不得,把那个管仲给忽悠大发儿了。
待管仲的队伍过去之后,小白快速坐上了罩有帐幕的车子向齐地飞奔。由于事先早有准备,国内也有人做内应,因此他抢先了一步登位。并及时做好了部署,反过来发兵拦截了护送公子纠的部队。
大约在秋天的时候,齐、鲁两国交火,天时地利,鲁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可他们哪里还有退路呀,齐军早就断了它的后路。齐桓公看火候差不多了,便给鲁君写了一封信,说:“公子纠,他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忍心亲自动手杀了他呢?他是您的外甥,还是您杀了他更好。管仲、召忽二人是齐国人,也是我的仇人,您还是把他俩送回来,让我剁成肉酱,以解心头之恨吧,终归这属于我的家事,外人不好插手吧?不然的话,我就不客气了,攻打鲁国,必须的!”
鲁国趋于齐国的压力,害怕再次发生战争,权衡利弊,就把公子纠杀了。召忽觉得主子已去,与其给桓公剁了,还不如自行了断,就自杀了。管仲认为,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既然给忽悠了,做阶下囚又何妨?哪怕是被碾成肉末,也算“自学成才”了。他是心甘情愿的,理所当然地就被遣送回国了。
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管仲这么有智慧的人,竟然也有被骗的时候,而且还铸成了大错。看来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不假。如果当时管仲派人仔细检查,也许小白就没那种侥幸了,如果管仲,不是急于求成,贪功心切地去报喜,继续清扫现场,或许历史早就改写了,如果……,可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尽管后来管仲辅佐了桓公,结局还不错,但人生之中,靠幸运过活的概率又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