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儿
(2012-02-11 15:21:56)
标签:
原创较真儿 |
说起“较真儿”,人们很快会联想到死板,犟,死心眼儿这几个字、词。它大多用来指那些把什么事都太当回事儿的人。
事实上,有些事情是必须较真儿的,像原则、立场、孝道、人的品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钉是钉铆是铆,不能抹稀泥。但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事儿吧,还真的不能太较真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我们这个地方,乡间有个习俗,假如哪家有过世了的老人,儿女们必须拉开嗓门喊着对故去亲人的称呼,前边再附加上一个“亲”字大声地哭,说是逝者会很好的上路,这叫哭灵。尤其是有前去吊唁的人,儿女们更要撕心裂肺地哭。倘若管事人听到他们的声音不过响亮,就会时时提醒:“拉开嗓儿,叫着你亲爹、亲娘”。
这样的要求对儿女们来说无疑是很奏效的。从“礼”论上来讲,儿媳妇也要如儿女一般,必须喊着“亲爹或是亲娘”地哭。不然,会被误认为儿媳不想念故去的先人,或是不孝顺。这样问题就来了,一般情况下,自己娘家父母健在的儿媳妇,都不会那样哭的。大凡做儿媳妇的会考虑,又不是公婆亲生的,还挂上一个“亲”字,等于是对自家亲人的诅咒。虽然和公公婆婆相处的不错,可为什么非要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加上 “亲”字呢?不加又能怎么样呢?
由于一些年长的管事人的较真儿,在众人面前叫板儿,便导致了许多儿媳任你千方百计,我自我行我素,干脆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不就适得其反了?如若不然,儿媳们为了面子也会哭爹喊娘的。再者,有道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即使是旁观者,看了出殡时奏着哀乐的那种白衣着身的肃穆场面,都会跟着落泪的,更不用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过世了呢?这倒好了,现在“较真儿”却转化成了“较劲儿”。
就是因为某些陈旧的东西,太过苛求真切、完美,才失去了儿媳们因难过而恸哭的悲痛情景。甚至演变成了儿媳们为了敷衍才哼哼唧唧、轻描淡写地表达着他们没有意思的意思。你看,这下子根本没有办法较真儿了,家家户户如此,也便没人说啥了——都扯平了。较真儿,使得一代代的儿媳把悲痛化成了麻木,或是把他们自己完全当成了一个局外人。
公婆在世,是儿媳的福分,因为那样自己的老公才不是世界上的“可怜人”。当别人的老公进门能喊上一声“爹、娘”的时候,自己的老公也有这份做一次孩子的骄傲和殊荣,做为妻子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爱,这样的真儿可以较。同样,公婆去世,那种悲痛注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因礼数的较真儿演变成的作秀或麻木。
如果较真儿,能换回人们的爱心和孝心,我想那样的较真儿较得好,况且,“亲”不“亲”又不是口头上喊出来的,何必那么较真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