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 |
读史随笔(四十七)
郑厉公时期,作为两代重臣的祭仲,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和富于智慧的政治头脑。他独揽国家大权,朝野上下的大小事情都要经过他审核、批准,这给厉公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压力。
其实,别看祭仲的权利大,可他的政治韬略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敌的。对眼前的一切,高高在上的厉公,好像被人抢走了生意似的,只要看见祭仲发号施令,心里就不舒服。他想,这家伙连续经历了庄公、和昭公时代,根基已然很深了,像这样下去怎么得了?非把我架空当个名副其实的“寡人”不可。
厉公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找自己姥姥家的人雍纠商量计策比较稳妥。谁知,他找的这个雍纠却具有双面胶的性质,不仅与厉公有关系,而且呢,又是祭仲的乘龙快婿。厉公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只想如何保住自己的龙椅了,其他事宜根本没做打算。但他忘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厉公找来雍纠以后,辞退左右人等,两人秘密商议利用举办篝火晚会的机会,让雍纠把祭仲杀掉。尽管祭仲足智多谋,但他对女婿是不可能设防的,再者说了,依雍纠的武功,即使有十个八个的护卫也不在话下。二人如此这般的安排周密之后,雍纠便打道回府。
实际上,雍纠也很矛盾,一边是顶头上司加亲戚,另一边是老岳父。如果要他亲手杀死岳父,还真难下这个手。在烦恼之际,他无意中流露给了妻子,妻子听后大惊。不过到底还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她听完不露声色。趁老公不在的时候,她悄悄地溜到了娘家。见到母亲之后,她并没有急于把事情的原委直接告诉母亲,而是多了一个心眼儿,先试探性的问:“您说父亲和老公比较,哪一个更亲?”
要说这个人呀,生长在什么环境下,就受什么样的熏陶。女儿觉得这事已经关乎到了政治问题,所以才委婉地问她的母亲。而母亲呢,应该说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女儿问的问题,让她敏感的神经紧绷了起来,可以说她感到了不妙。于是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女儿说:“当然是父亲更亲,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父亲,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成为老公的可能。”
母亲的话算是给了女儿一个既彻、又干净利落的答案。女儿没了后顾之忧,便把厉公准备谋杀祭仲的事儿,全部抖落了出来。祭仲一听大怒,心想,打我的主意,没门儿!先下手为强,看来我要清理门户了。祭仲丝毫不敢怠慢,给了雍纠一个措手不及,找人把他给杀了。并在集市上暴尸示众,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杀鸡给猴看,厉公自然也再清楚不过了。可他对祭仲又无可奈何,只能胳膊折了袖管了呑,自己痛自己知道罢了,只气得他怒骂道:“不成事的东西,竟把国家机密泄露给妇道人家,该死!”
夏天的时候,祭仲就把厉公赶出了国都,到边城栎(li)邑这个地方去居住。他借机迎接厉公的哥哥昭公忽回国,代替了厉公的位置,重新执政。
从表象上来看,祭仲女儿就是问了那么一个很“二”的问题,可实质上她的问题却是个导火索,母亲的回答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定时炸弹,它不仅要了女婿的命,而且还颠覆了整个郑国政权,并最终确立了新的领导人的地位。
同时,祭仲老婆的话,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父母之恩大于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祭仲的女儿,在亲情与爱情的天平上,亲情最后战胜了爱情。因为大凡那些以政治为目的,或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或以权色交易为目的,没有真正感情基础的迷茫婚姻,也许会成为夫妻生活中的泡沫婚姻。所以仔细想来,祭仲老婆的话是最给力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