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不教,父之过”的王位之争

(2011-08-02 13:03:17)
标签:

历史

杂谈

我读历史(二十二)

东吴自孙权开始找接班人以来,家庭纷争不断,且子嗣寿命不永,直至第四代接班人孙皓在天纪四年投降了西晋,你争我抢的局面才真正划上了一个句号。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堪的局面呢?这还要从孙权立太子说起。

 

孙权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夭折了,于是他就立了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但是孙权呢,实际上又特别宠爱孙和的弟弟孙霸,他之所以立了老三为储君,只是奈于长幼之序罢了。可他的偏倚之心又表现得相当明显,在他的概念里不想让孙霸受一点儿委屈,便封他为鲁王。由于孙权公私不分,无形之中就人为地制造了兄弟间日益增长的矛盾。

 

本来呢,两兄弟是一母所生,同在宫廷长大,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待遇相同,目标相同(一直对外),而且又接受着相同的高等教育。按常理说他二人不应有过多的不和谐因素存在。可伦理之外的偏袒和权欲,却使得他们越走越远。无奈之下,孙权只好让其各立门户,于是人民内部矛盾迅速转化成了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大臣们见风使舵,也随着矛盾的加深逐步激化成了两大派系。像比较正派的陆逊等人站在了太子一方;而由孙权的宠姬步夫人所生的公主鲁班,及她的婆家人都站在了鲁王一边,他们时刻在等待时机从中获益,来捞取政治资本,已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野心。所以公主等人竭尽所能地在首脑面前诋毁太子,这让孙权的重心更加倾斜到了鲁王一边。权利对峙的局面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陆逊等人看领导阶层的局势不妙,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便上书请求孙权减弱鲁王的权利,但是偏执之心让他偏离了政治方向,孙权并没有顾全大局,一味地偏听偏信、一意孤行地依自己的喜恶行事——维护孙和的人或死于狱中,或被流放,陆逊也被活活地气死了。后来,陆逊的儿子带领手下的士兵将其父的棺椁扛回朝中,面见孙权,一一列举了孙权对陆逊所犯下的过错,这时他才觉得孙霸一伙的言语名不副实、漏洞百出。

 

可是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劲拔弩张的势头刚有所松弛,这时潘夫人(后来的太子孙亮的母亲)与全公主又联合起来,一同谮毁太子孙和。可能是当权者的疑心所致吧,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座位有丝毫的颤动。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没有相信他的儿子,却选择了向侍中孙峻征求、讨要主意。孙峻与潘夫人沆瀣一气,因为他是孙亮的亲家小舅子,是孙亮的人,因此他又与全公主一起诽谤太子。在无法左右、控制糟糕局面的情况之下,年事已高的孙权,于公元250年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他废掉了太子和,将其贬为庶民。而反对孙和的孙霸等团伙也没有得到好下场,鲁王被赐死。

 

本是同根生的一母同胞,在相互争夺、相互残杀中,被他人所利用,终因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就这样以可悲的结局谢幕了,正可谓“子不教,父之过”呀!

 

这次事件过去之后,孙权又立了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孙亮为太子,当时孙亮只有十岁。虽然他年少聪明,可毕竟年龄太小,掌控权往往在一些想横行朝野的孙琳等人手中,这给以后的宫廷内讧又打下了伏笔。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呀!

 

孙亮亲政以后,不想再让孙琳等人祸害朝野,多次找机会罢免他。结果被孙琳反戈一击,先下手为强地将其废掉,立了孙休(太子孙和的长子)为帝,之后孙亮又不明不白地死去,那时他只有十七岁。

 

东吴自孙权于公元222年建国,到官四代孙皓(即公元280年投降西晋)为止,历时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都在不断的家庭纷争中自残,那么是谁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呢?“子不教,父之过”。当然是决策者孙权缺乏发展的眼光,是他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的不负责任造成的。由于他对自己的选择采取了不尊重的态度,不仅伤害了自己,到头来将孙氏集团也给毁了。

 

决策者的摇摆不定和公私不分都会导致领导阶层内部的分裂、或是造成职工与领导的隔阂、或是整个团队的不团结。要想使自己的团队有凝聚力,就必须有自上而下的正气。孙权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