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留一幅》的启示

(2011-04-10 07:32:06)
标签:

杂谈

一个美国画商看中了一个印度人的三幅画,这个印度人说要二百五十美元,画商嫌贵。印度人便烧掉了一幅,画商见这么好的画被烧掉了,深感心痛,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卖多少钱?印度人还是要二百五十美元,画商又拒绝了。于是印度人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这时画商只好乞求道“千万别烧掉这最后一幅了!”又问印度人这一幅画要卖多少钱?印度人还是要二百五十美元,画商说:“难道一幅画与三幅画能卖一样的价钱么?”然后印度人又把这幅画的卖价提高到五百美元,最后竟成交。有人问印度人为什么要烧掉两幅画?印度人说:“物以稀为贵,再则,英国人收藏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所以我烧掉两幅,留下一幅卖高价”。

启示:美国画商看中的三幅画总共是二百五十美元,可他却犹豫不决,结果却花了六幅画的价格买下了一幅画。这就是所谓的“又想吃,又怕烫”,最后还是要狼吞虎咽的烫着吃下去。何苦呢?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出手的话,你也只能买“那个贵的”了。就拿工薪阶层买房来说吧,房价每平方米一千六百元时,不买,觉得贵、攒钱,结果水涨船高,一浪高过一浪,后来一千八、两千二、、、六七千不等。这样拖来拖去,连首付都交不起了,只能蜗居着望楼兴叹。当然,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挣钱少,一个月不容易挣那么点儿,所以才总想攒够,可他们哪里知道,工资的脚步哪能与楼价试比高呢?当工资还算不上“滑翔机”时,楼价就早已是“七三七”了。

物以稀为贵,昨天晚上看北京电视台、王刚主持的《去伪存真》节目,咸丰时期的花釉瓷器,居然比乾隆时期的还要昂贵,原因是稀少。所以就有人钻“稀”的空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仿造古董,用来观赏,可也有人昧着良心大肆出售,牟取暴利。但也有人想在“贵”上下功夫,于是不惜高价买来那些粗制滥造的赝品,结果被王先生的“一锤定音”砸下去。看来“稀”的诱惑力真是太大了。

做什么事都是如此,倘若优柔寡断,或许你会永远徘徊在十字街头。倘若你只选贵的,或许你会远离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此“造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