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民俗﹙四﹚
(2011-01-29 11:13:12)
标签:
休闲民俗文化 |
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所以,他终究不是儿子,在我们这一带,女婿算是“高亲”,尽管岳父母家有个大事小情,女婿也忙得不亦乐乎,可在比较讲究的家里,人们对女婿还是很客气的。
如果有了丧事,女儿要先去婆家“谢孝”,在前几年,去了婆家,应先给公公婆婆磕头,再去本家磕头,意思是以后在婆家,为娘家人穿孝,因同族长辈的宽宏、不计较,而首先前来表示感谢。如今,也要“谢孝”,不同的是人们不再磕头了﹙年长的还是磕的﹚。基于这个原因,女婿就不能随便戴孝了。因此,到第三天,出殡前﹙午饭前﹚,应该款待女婿﹙包括侄女婿、孙女婿等﹚,由本家有威望的几人或是其他“脸面”上的人作陪,在本家或在另一儿子家摆酒席,边吃边寒暄。这会儿的功夫,是很有看点的——“掰叉儿”。何谓“掰叉儿”呢?虽说是死了人,但“东边太阳,西边雨”,守灵的那座房子哭天喊地,摆席的这边热闹非凡,这里聚集了好多能言善辩之人,有男有女,开始逗女婿——让他们掏钱,给大家买糖、买烟。一般情况下,这些女婿不敢随身带钱,生怕看热闹的人把他们抬起来,搜刮干净,除非他是财大气粗的。这种场面,有呐喊的、有喝彩的、还有敲边鼓的……最后,在管事人儿的极力“配合”与“调解”下,然后去向他们的女人们要钱,每人拿出五十、几百元不等。“掰叉儿”结束,他们才能吃个安生饭。你不要以为,农村人没同情心,他们见了棺材也同样落泪,可他们有时为了发泄和自我安慰,也会寻找开心,因为他们骨子里是喜欢热闹的。
酒足饭饱后,第一声开灵炮放过之后﹙放三声二踢脚的爆竹后,才能向坟地赶,这叫‘出殡’,第一声是告诉所有帮忙的人,该吃饭的吃饭,马上要出殡了,﹚,就安排所有的男孝子,包括本家在内的,按年龄、辈分﹙大的在最前边﹚去“恳女婿”,路上要弓着腰,到达地点后,孝子仍然一个姿势朝着女婿,这时男“管事儿”的,拿起孝袍子亲自给女婿穿上,这算是一种诚恳的请求吧!接下来,女婿才跟在孝子后面去灵堂,等待出殡,但出殡前的程序“行礼儿”是必不可少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