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间民俗﹙三﹚

(2011-01-27 12:28:02)
标签:

休闲

民俗

文化

至于“随礼”,毕竟是礼尚往来,关系的远近不同,礼也各不相同。“乡亲礼”一般十元、二十元,关系近的,五十、一百元不等;穿孝的亲戚周礼,分“礼”和“助礼”两种。“礼”,是将来必须还的,而“助礼”, 它的主要意思是时下丧事家遇到困难了,花钱的地方很多,先接济他们一下,倘若以后随“助礼”的人家要办丧事,这要看今儿的丧事家有无偿还能力了,因此,这“助礼”的钱可还可不还。大多数亲戚的“礼”一、二、、、五百元,“助礼”很不一样,有一百、、、一千元的。有乡亲跟我讲,礼太重了,恐怕多少年后,就做不成亲戚了,承受不起的那一天,干脆就不随了,说句俗话“耍了”。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盟兄弟,大都在结拜时,就讲好了——喜事儿拿多少钱,丧事儿拿多少钱,这是他们的“哥们儿”规矩,目的有一个——图个人多热闹,况且,从表象上来看,显示着威风,互相捧场嘛!本家是不写礼的,理所当然的穿孝。

媳妇的娘家和女儿的婆家人也都要随礼,很显然,为了以后亲家间多走动,或说友好往来,不断了亲,所以各家也不逊色,农民在“钱”上是非常要面子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抬食盒”﹙也有叫食罗的﹚,像笼屉一样大的圆木制盒子,共四层,有四个人换班轮流抬着,在电视剧中,有看到过。第一层﹙最上边的那层﹚放蒸花糕,第二层放鸡、鱼、肘、肉,第三层放鲜果,第四层放油炸的各种花、鸟、虫、鱼,造型逼真,及其精致、漂亮,这也往往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亮点。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像十几年前用肩扛了,开车直接就送过去了,而且也不那么繁琐了,一般只定做和大锅一样大的“蒸花糕”即可。

为什么蒸花糕呢?这不仅是因为,花糕有上下三、四层,每一层里都要放好多栆﹙‘早’的谐音﹚,最后一层﹙顶层﹚上面,用面团捏成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叶子、鸟、龙、凤、鱼、虫等,特别漂亮、气派。它主要还有一个迷信的说法,是说呀,人死了之后,不在泥泞的、尘土飞扬的路上行走,看不到恐怖的东西,经过的都是“花儿山”,预示着鸟语花香、龙凤呈祥、云雾缭绕的仙般的境界,说明其生前是修好行善的。

另外这送“蒸花糕”是有讲究的,媳妇的娘家,由兄、弟及所有本家送来,来的人越多,媳妇儿就越有地位,这时候“炫”的是人气。女儿的“蒸花糕”,则由女婿带领本家人送来,来了以后,女婿要在堂屋外边所设灵位前,弯腰连喊四声“嗷号”,一表示悲痛,二是告诉“贵客——女婿来了”,即这家的“高亲”来了!为何搞得这么隆重?这就是我要介绍的下一个环节“恳女婿”。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